田径教学训练中的非言语信号
非言语信号是在田径教学训练中常用的方法。研究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训练效果,完成预期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是非言语信号呢?非言语信号是指在教学训练中教师用言语之外的响声、标记、符号以及特殊规定的信号来帮助学生完成动作。鉴于目前在田径教学训练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了直接传授技术方面,忽视了非言语信号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试图对田径教学训练中的非言语信号进行探讨。
一、田径教学训练中非言语信号的种类
(一)非言语有声信号
1. 哨 声
在长距离投掷或指挥跑步或分组轮换或声音嘈杂以及教师位置处于逆风的时候,采用哨声指挥,能保护教师的咽喉与口腔卫生并及时有效地交换、传递指令。哨声还能使学生加深对动作结构与节奏的理解和记忆。如:针对学生跳远接近踏板时降低跑速的毛病,为了强化学生起跳意识,教师在先于学生起跳前瞬间“嘟”声给其信号刺激。针对学生“冲刺”跑时易犯减速的毛病,教师在接近终点10米左右处,用“嘟嘟”表示快速冲刺,不要减速。
2. 掌 声
掌声具有使用方便,节奏易于调整的特点。在一些节奏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教学时,如:跳远或跳高的助跑起跳、跑的专门练习、交叉步投掷、队列练习等,掌声对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的节奏感和掌握动作要领,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掌声运用的好,能使学生倍感亲切并受到鼓舞。
3. 音 乐
在走、跑、活动操中,伴随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能使学生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加,兴奋性增强。同时,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练习的动作以及与音乐的配合上,减轻了身体疲劳的感知,从而增加了练习密度。另外,音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对美的追求,一曲优美的音乐,能与学生自身的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陶冶和教育。在结束部分用一些健康优雅,缓慢的乐曲,配以缓慢平和的放松动作,能使学生达到缓冲调节恢复身心疲劳的作用。
4. 节拍器
当学生对田径运动某项技术的节奏概念认识不清时,使用节奏清楚的节拍器能增加动作的节奏感从而掌握和改进技术。特别是在练习步频和摆臂过程中效果良好。在跳跃和投掷项目的教学训练中,将节拍器调整后也可使用。另外,节拍器还能计算运动的次数。
5. 其 它
在田径教学训练中,还运用铃声、锣声、鼓声、发令枪声以及各种声音提醒学生注意并帮助其完成技术。
(二)非言语无声信号
1. 直接指示
教师利用手势、动作、设置标记等信号提示学生帮助其完成动作。如:在学习跳远助跑起跳时,把踏板和某些地方放置标记,以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跳高助跑起跳时,悬挂高物用头或膝触模以增加起跳高度。为了让学生准确地踏上起跳点过杆,教师将横杆上系一手帕。在学习投掷技术时,投掷的角度学生不容易掌握,可让学生看投掷方向的自然标记或设置标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适宜的投掷角度。另外,还要根据项目特点用旗示、手势、点头,摇头等信号提醒学生并帮助其完成技术。
2. 直接帮助
教师利用助力或阻力信号直接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如:在学习蹲式起跑时,可在“预备”时帮助学生将臀部抬至适当位置,“跑”时用手向前轻推学生帮助其跑出。在跑的教学训练时,用各种方式的牵引跑,抗阻跑,阻力跑来改进跑的技术。在学习标枪最后用力技术时,让学生握枪,教师施予阻力让其体会蹬地、送髋、转体、翻肘动作。在学习背越式跳高学生对过杆背弓动作掌握不好时,教师可让学生做背向海绵包跳起做背弓落垫动作,向上跳起时轻托学生腰部帮助其形成背弓。
3. 标记限制
教师利用标记和限制物信号使学生完成动作。如:学习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时,在起跑线2~4米前方设置横皮筋或在学生起跑位置后方约1米处插一斜杆,伸向头前上方,以限制上体不要过早抬起。为了使学生在过栏时不跳栏或上体保持适宜前倾,在栏架上方设一标志物以限制上体抬起。在短跑的起跑、跨栏跑的起跑、栏间跑、跳高和跳远的助跑练习时,为了准确地踏上步点,教师将每步步长作一标记限制其步长。在投掷教学时,根据教学要求,在地面划出投准标志和落地区限制线进行练习。
二、田径教学训练中非言语信号的作用
(一)能代替言语
教师向学生发射传递信息是使用言语,还是使用非言语信号,往往受客观情况的制约。在一些富有节奏感项目的教学训练中,利用击掌、节拍器可以省略言语。利用哨声,掌声、手势等信号可以提高组织教学的效果,它能起到言语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能辅助言语,增强言语的效果
非言语信号与言语同时使用,能通过多种感觉系统,帮助教师传情达意,准确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有效深化和补充教学内容。如: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进行走或跑,活动操以及放松练习。同时附加言语来补充、说明、强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和体验特定的技术要求,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三)能扩大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增强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
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接受量成正比,在保持教师言语发射量的同时,恰当使非言语信号作用于学生的感觉系统,这样不仅扩大了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而且也扩大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面,容易引起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他们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
三、田径教学训练中运用非言语信号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师生共意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中所运用的非言语信号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并合理运用的。必须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这在不违背上述要求的范围内,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方式和风格。
(二)最优搭配的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信号与言语一起使用或者同时运用多种非言语信号时,必须是合理搭配,最优选择。贯彻这一原则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有对各种非言语信号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详细了解,有对课堂管理具体问题情况的准确把握以及有关对策的富于艺术性的选择能力。
(三)积极作用的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信息传递和课堂管理时,运用非言语信号必须对教学训练效益着明显、积极的推动作用,方可实施。若盲目沿用,错用或故弄玄虚,不但不能突出意图,而且影响效果,甚至产生负作用。
(四)程度控制的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信号,在程度上也必须恰当、适度、有所控制。在运用时,要简洁明了,及时坚定,防止一种方式运用次数过多,种类变化过于频繁,纷杂无序反而不能突出主要意图。并且实际上还可能互相干扰,所有这些程度控制或分寸把握,又都以师生沟通效果最佳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