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起势
1.起势时是以肩领手,还是以手领肩
诚然,起势时,有的要求以肩带肘,以肘带手;有的要求意念贯注双腕,以腕领臂;有的要求以中指领劲上举和下按;有的要求臂起时以手领臂,臂落时以肘领臂。凡此种种,单就起势一势中手的练法,意见不一致,要求不统一,确实叫初学的拳友无所适从,如堕五里雾中。
笔者以为,演练杨式太极拳,凡是上肢自下而上(或从后向前)运动时,手为主动,也就是说以手引领;反之,凡是上肢自上而下(或自前向后)运动时,意先沉肩,带动肘、腕、手,也就是说以肩(肘)引领。这种运动方法,笔者称之为“上肢端引法”。应用这个方法,对于松肩柔臂大有裨益。
走笔至此,上述问题的答案已经浮出水面——宜将起势分成上行和下行两个动作,予以区别对待,不宜一刀切。当意想劲自脚起,双手向前、向上掤起时,应以手引领,不宜以肩领手,以免引起耸肩;当意想胸腹松沉,双手向下、向里回带下按时,应松肩坠肘,以肘领手,不宜以手引领,以免产生拙力。
略呈管见,供君参考。
2.起势时两掌如何上行
有拳友来信,对练起势时两手掌“边缓缓略向里向前向上弧形提至与肩同高”(《释疑》第6页)中的“向里”二字提出了质疑。
由于拙著《释疑》第三专题主要是探讨“练起势时如何做到手走弧形臂要旋”,书中起势示意图(图2)为侧视图,文中对“向里”的确没有表达清楚。承蒙读者指教,现对起势时两掌的上行轨迹作进一步探讨。
为了力求说清楚,将起势上行的两掌运动轨迹用俯视图(下图)来表述。
起势时两掌上行轨迹示意图(俯视)
笔者以为,起势时,两掌先略向里前掤的练法(如图中的实线),比两掌径直上举的练法(如图中虚线)具有以下三个益处。
(1)确保两掌掤起后与肩(肩井穴)同宽,动作不易松散。
(2)有利于做到沉肩、坠肘、不露肋。
(3)行拳中,两掌不远离中线(鼻——胸窝——脐的一条垂线),则不易产生分力,能增强合劲,专注一方。
点滴体会,请君评说。
3.两掌(臂)平举时其意念是向上、向前,还是向前、向上方
对于这个细节,目前有向上挑起、向前向上平举、向上向前平举、向前平举、向前上平举和在身前举起等说法。笔者经反复对比练习体悟后认为,这些说法都没有错,因为两手走弧形,且走的路线基本相同,但因意念(说法)不一,其上举时的感觉也略有不同。预备势接起势时的意念宜为两掌先徐徐向前,好像两只拖把向前拖地板;然后意想以掌领起,向上平举。这样可有效地防止耸肩现象的发生,且有利于舒臂、肩关节松开和劲力连绵。
4.劲点如何转移
上行时,劲点宜由桡骨下端(近拇指侧的腕关节)移至手背;下行时,劲点宜由小鱼际移至掌根。
5.起势时如何理解“有前则有后”、“有上则有下”和“形不外露,功蕴于内”
当双手向上、朝前、回收和向下运行时,身躯宜微微下沉,向后、向前和向上的感觉,这种“有前即有后,有上即有下”的练法,有助于化劲、掤劲、采劲和按劲的产生。但是,请拳友们注意,这种身躯下沉,向后、向前和向上的现象是极其细微的,只要自己体悟到即可,至多轻抚其背才能感觉到,切莫外形显露叫人看出,这就是“形不外露,功蕴于内”。
6.怎样检验起势的正确性
兹将起势分成上行、平举、下行和定式等四个阶段来检验拳友的动作是否正确。
(1)站在拳友的身前,用双手按压其预备势时的双腕,试他能否在上行时,于不丢不顶的状况下,能使我的重心移至脚跟,并很轻松地使我后倾失重。
(2)当拳友上掤至两臂平举时,可用中指轻压他的腕背,如其含有掤劲,此时其手臂富有弹性,随之有轻微地上下摆动。
(3)用双手握住拳友平举的双腕,并向前(北)推按,如果他接劲后两臂下落时,将我的劲力引进化解,使我按劲落空,身体前倾,脚跟拔起,则说明他下行的动作正确。
(4)当下行至定式,其手掌在不用力往下顶的情况下,不应被我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