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揽雀尾
1.为什么说揽雀尾是杨式太极拳的总手
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写道:“揽雀尾是太极拳体用兼全的总手。”体用的含义是:体即拳架,用即用法;总手,就是综合性的精要动作,它涵盖了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要求。杨公的这句话可理解为:揽雀尾一势是练习杨式太极拳拳架和推手最基本、典型的综合动作。由此可见,它在整套杨式太极拳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
揽雀尾包括掤、、挤、按4法,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是拳架、推手、技击的基础。祖辈在编制杨式太极拳套路时,将揽雀尾一势重复达6次之多,且将掤、、挤、按4法贯穿于整套拳式中。从攻防含义上分析,掤、、挤、按承担着攻和化的任务,王宗岳先哲在《打手歌》中作了归纳:“掤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因此,揽雀尾堪称杨式太极拳的总手,实不为过,它在整套拳路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应认真学习和操练。吾师傅钟文也曾指出:“把揽雀尾练好了,就等于学会了三分之一套路,所以揽雀尾这一势必须学好”。
2.做左掤式时右掌如何抹转一个小圆圈
傅钟文先师曾不止一次提醒我们说:“这个小圆圈很难打出来。”拙著《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第16页中关于这个小圆圈的练法,确实没有直观地表达清楚。现遵照拳友的要求,结合右掌练法路线图(下图)补述如下。
做左掤式时右掌的运行轨迹示意图
接上势起势(位置1)。
动作1,上掤。以右肘为轴,右掌随腰胯右转边略外旋边向右前上方(西南)掤起,至心口前(位置2),掌心斜朝下(约45度),含掤劲。
动作2,回抹。右掌边略内旋边向里略向上抹转约半个小圆圈,至右胸前(位置3),掌心朝下略偏左(约15度),含抹劲,右掌与向右抄至小腹前的左掌上下相合似抱球状。
动作3,似挤。右掌边略外旋边向左前上方顺势划弧至左锁骨前(位置4),掌心斜朝下,似含挤劲,与继续顺势右抄的左掌呈两小臂(近腕处)上下交迭状,谓之合再合。
当动作1~动作3时,右掌宜盘旋而上。
动作4,右采。右掌边略内旋边向右下方经左掌上方(两掌相接近),右采至右胯右前上方,与左掤手对拉,以称左掤劲,坐腕,掌心朝下略偏左,含采劲。
演练左掤式时的右掌好像转石磨似地划一个小圆圈,和演练单鞭等势的实脚转身、手挥琵琶时的掌心斜朝上、海底针时的“小立圆”、分脚时的4个方向等,均为傅师钟文所传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演练特征之一,吾辈应当继承和弘扬。
3.左小臂掤出时如何做到“走手不走肘”
当左小臂向左上方弧形掤出时,傅师钟文教我“用右手抓住左大臂”,然后以左肘为圆心,以左小臂为半径转动约45度做左掤手,这就是拳理中的“走手不走肘”。
4.左掤式的左掌向左上方掤出时应内旋还是外旋
笔者对左掤式的右掌如何抹转一个小圆圈,根据师传在《太极》杂志上发表了一点浅见后,有拳友来电、电函咨询左掤式的左掌向左上方掤出时是内旋还是外旋?的确,在拙作《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的左掤练法中,对此没有表达清楚,在众多拳书中也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经请教师兄、征询弟子和反复体悟,现答复如下,敬请读者指正。
先简述一下左掤式左掌的练法:
上接起势。
动作1,左掌边外旋边向右抄至腹前,掌心斜朝上,与右掌相合似抱球状。
动作2,左掌顺势合再合,至两小臂(近腕处)上下交迭,这时左掌宜内旋,掌心朝右(拇指上扬)。
动作3,左掌边略外旋边向左上方经右掌下面(两掌心应接近)掤至左肩前,掌心朝右偏上。
由上述动作3表明,当左掌在向左上方掤出时,以略外旋为宜,以确保“劲点移至近腕部桡骨一侧”,同时这种小臂外旋的练法,有利于坠肘沉肩、下盘稳固和练出整劲。
5.更正《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一书中关于“左掤”右脚外撇时的错误论点
笔者在拙著《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第9页探讨左掤的两脚相随时写道:“右脚尖略翘外撇时,左脚跟宜略离地以脚掌为轴微向外旋。”在第210页探讨右弓步之后迈左步时又写道:“当以右脚跟为轴外撇时,左脚跟应随之离地外展。”
承蒙读者指正——右脚撇转时,如果仅以右脚跟和左脚掌两点着地,不利于身躯的稳定。为此,建议右脚尖略翘外撇时,左脚应仍着地;当右脚掌外撇踏平后,左脚跟随即离地。因为3点(右脚掌、右脚跟和左脚掌)着地,较为稳固。
笔者经过反复体悟和请教拳友,认为读者的意见言之有理,故准备在《释疑》第4次印刷时,将上述两段原文改为:“以右脚跟为轴外撇时,当右脚掌一着地,左脚跟应随之离地。”
敬请读者继续不吝赐教,谢谢。
6.再论如何做左侧弓步
承接上势起势。
动作1,侧蹬撇脚。左腿略侧蹬,重心渐右移,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边下蹲边碾地外撇45度,当右脚掌着地,左脚跟随即离地;同时收沉右胯,腰胯右转约35度。
动作2,腰带脚。坐实右腿,右胯微收,腰胯继续右转约10度,顺势依次带动左大腿、小腿、左脚轻轻提起,提脚不可过高,以离地不超过一拳为宜。
动作3,实脚送虚脚迈出。腰胯左转约10度,松开左胯,同时右腿继续略下蹲(动作1~动作3,身体应呈螺旋状逐渐下降,以确定整套拳高、中或低架子),送左脚松柔、轻灵、缓慢地朝南迈出。左脚迈出时,宜以脚尖探路,脚跟先轻轻着地,脚尖不可翘得太高,以免一高三紧(胯紧、膝紧、踝紧);左脚前迈时,脚尖应朝南,不可朝向西南(提前为左掤定式时的朝向做准备),以免移动腿紧张不松柔,影响做到“迈步似猫行”;另外,当迈左步时,容易出现撅右臀,愿与拳友共戒之。
动作4,里扣踏平。当左脚跟着地后,脚尖里扣30~45度 [这里给出30~45度的一个范围,其目的有二:①可确保定势时左侧弓步的两脚平行或基本平行;②为了防止下一势右掤(右弓步)的左脚角度不致于成为下偏差(即犯小于45度的毛病)]踏平,左膝微弓,腰胯微右转。
动作5,右蹬左弓。蹬右腿,撑左腿,收左胯,重心渐左移,成左侧弓步(这种右蹬左撑收左胯的练法,使两脚植地生根,有利于练出掤劲,有利于避免膝盖超过脚尖的弊病,且可防止做侧弓步时腿先弓到、腰胯次之、手最后到位的常见病),同时腰胯继续右转约45度,身躯朝西。
7.练揽雀尾时左脚跟是否可以碾来碾去
做右掤时,左脚尖又朝向西南,右脚尖朝西;但在接做式时,左脚跟内碾,脚尖朝南偏西或西南偏南;做挤式时,左脚跟外展,脚尖又朝向西南;接着做按式的后坐步时,左脚跟又内碾;当双手前按时,左脚跟又外展。这种脚跟碾来碾去的练法是否允许?
除少数动作(如做玉女穿梭时,后脚跟可以外展;又如右打虎接做回身右蹬脚时,左脚必须内碾)外,“练拳时,根不要移动”,即是说脚跟一般不允许随意碾转,以免影响植地生根和向前的劲力。
为了避免练揽雀尾时左脚跟碾来碾去的现象,笔者谈4点体会,供初学的拳友学练时参考。
(1)当前弓时,左脚蹬地,右脚拧住;当后坐时,右脚撑地,左脚拧住。
(2)后坐时,右膝盖务必与左脚尖方向一致。
(3)后坐时应注意松腰、落胯、圆裆。
(4)右弓步两脚尖的夹角一般为45度(请参见拙著《释疑》第28~29页),由于每人的功力不一和习惯不同,做右弓步时两脚尖的夹角可以适当加大15度,至60度,即右脚尖仍朝西,左脚尖朝向西南偏南。为此,在做左掤朝南出步,左脚跟落地后,脚尖内扣30~45度踏平,两脚尖的夹角为45~60度,并在整个揽雀尾过程中保持不变。
8.右掤抱球时和定式时两掌应在什么位置
(1)由左掤接做右掤的抱球时,左掌做采(或肘)至左胸前,掌心斜朝下;右掌向左偏前抄至腹前、左掌前下方,掌心斜朝上,与左掌相合成“斜抱球”,不要抄至左掌下方,更不要抄至左肘下方,以免右掤手走直角和夹右腋。
(2)右掤定式时,右掌在身体中线前,高与肩平,中指与小臂在一条斜线上(中指不要呈水平状,以免影响掤劲),虎口朝上,似叉对方喉咙,右掌不要在右肩前,以免把掤手练成手,似右野马分鬃,这样就不能做到“两臂撑圆似羊圈”;定式时,左掌在右腕关节稍下偏里,左掌中指尖相距右腕(小指侧)约二指宽,不要相交练成挤式,也不要相距太远,以免把双手掤练成单手掤。
9.做式的“引进落空”时两掌为什么要从45度转到80度
笔者在拙作《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第25页中写道:“两手掌与地面的夹角,随着右小臂的外旋和左小臂的内旋,由45度左右逐渐拧转到80度左右。即开始时(右掤式翻掌后),左掌心斜向上,右掌心斜向下,两掌心前后相对;当至定式时,左掌心朝右偏上,右掌心朝左偏下,两掌心仍相对。”
现将采用这种练法的理由补述如下,继续与君探讨。
(1)符合“手走弧形臂要旋”的基本拳理,旋臂产生的螺丝劲比直劲大。
(2)劲力连绵,拳味醇厚。
(3)引进落空的同时加绞转,能增强“引进落空”的作用,使对手失去平衡,因而失机又失势。
(4)有利于两掌平稳地、均匀地过渡到下一挤式,可有效地防止下接挤式时突然翻掌的常见病。
10.式定式时应为何种步形
式定式时,常见有虚步、坐步和双重步3种练法。愚以为,应以坐步为宜。具体要求如下:上接右掤的右弓步,右脚掌贴地,右腿撑伸,重心渐渐移于左腿成左坐步(右脚尖切莫翘起成右虚步,以免劲大减,且易被对方顺势推倒),两脚的虚实比例约为前三后七(不可练成五五开的双重步),右膝微屈(不可伸直),朝向正西(不可里扣朝西偏南),左膝与左脚尖的朝向须一致(西南),开胯圆裆,两脚植地。
11.做按式时如何防止右膝超过右脚尖、右掌在左掌前面的弊病
在做蹬左腿、弓右腿的同时,只需做到收沉右胯(下腹右侧与右大腿内侧贴近),上述两个常见病便可药到病除。
12.再论进步搬拦捶如何衔接上步揽雀尾
对于这个过渡动作,在杨公澄甫的遗著中没有论及。在学习、分析了9位师辈的有关论述和拳照后,再谈点儿浅见,供传统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前辈们练法的不同之处主要是:①在过渡时两手分开,有一个左手掤、右手采的动作;②两手不做左掤下采,而是直接做右手采、左手抄,两掌相合似抱球状,然后做右掤。
笔者以为,有左掤和无左掤的打法,均为杨公澄甫所传,且衔接皆顺随,我辈可按各自的师传或己见选用。我师钟文演练的风格是第②种方法,即两掌直接相合做右掤。
兹根据师传以及腰为主宰四肢随、开合有序劲连绵和中庸之道不偏倚的拳理,将这个过渡动作的练法建议如下。
上接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身法:收沉左胯,腰胯渐渐左转45度,身躯朝向西南。
步法: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略翘起外撇45度,踏平,重心渐渐全部移至左腿;右腿跟先离地,随即随转体轻轻向前提起。
手法:左肘随势向左后方撤沉,自然带动左掌边内旋边向左采至左胸前,掌心斜朝下;右拳先边变掌边内旋边略向右下方按压至右上腹前,掌心斜朝下,随即边外旋边向左下方抄至下腹前、左掌前下方,掌心斜朝上,与左掌相合似斜抱球状。
下接右弓步、右掤手。
13.进步指裆捶如何衔接上步揽雀尾
身法:收沉左胯,身躯边左转45度边直起朝向西南。
步法:左脚外撇45度,脚尖朝向西南,重心渐渐移至左腿;右脚跟先离地,前提至左踝关节内侧、右肩下方,脚尖自然下垂。
手法:左掌边外旋边向左上方弧形掤至左腰侧前方,掌心朝右偏下,然后随屈肘边内旋边向右上方弧形合于左胸前,掌心斜朝下,这时腕应高于肘、低于肩;右拳变掌边内旋边略右采至下腹前偏右,掌心斜朝下,与左掌略有对拉之意,然后边外旋边向左偏后抄至下腹前、左掌前下方,掌心斜朝上,与左掌同步相合成斜抱球状。
接着作右掤、、挤、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