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答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 手挥琵琶

1.练手挥琵琶时右脚如何做垫步

(1)疑惑多年

由左搂膝拗步做手挥琵琶时,目前绝大多数的练法是右脚向前做垫步,但是右脚上步到底是多少距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上半步,上至左脚跟侧,上一个脚印,上一脚许,或在原地落下,右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落即向后撤回,等等。笔者在以往教拳时,也自相矛盾,有时按傅师《杨式太极拳》书中讲的上一脚许,或者讲上半步(因为一脚许,我理解为一脚之长度,与上半步差不多),有时按傅师《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中的讲在原地落下。

(2)喜得高见

有一次,我偕徒到陈世庆师兄(曾在傅钟文、傅声远老师主办的“杨式太极拳高级讲习班”上代师示范太极拳)家中请教拳术。当讲到手挥琵琶时,陈师兄说:“上一脚许是指向前上一只脚的宽度,不是一只脚的长度”。“这是谁讲的?”我激动的问道。只见师兄笑嘻嘻、笃悠悠地说:“我么,还有谁跟我讲,当然是傅(钟文)老师。”噢!我有所领悟,回家后反复体悟各种步距的练法,研读了杨公澄甫的两本著作《太极拳术》和《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论述:“右足略提起随落下……左足随身收进。”“屈右膝坐实,左脚随稍往后提,脚跟着地,收蓄其气势。”并测量了《全书》中杨公做左搂膝拗步和手挥琵琶两张标准拳照的步距和脚的宽度。然后,拜读了杨振基等前辈的有关论述。

(3)练法之我见

经综合分析,做手挥琵琶的步法建议如下。

上接左膝拗步(两脚之间的前后距离为30毫米,由杨公拳照中测得的数值,下同)。重心渐渐全部移至左腿,右脚略提起(脚跟先离地),向前偏左做垫步,距原地一脚之宽(4.5毫米)落下,脚掌先着地,脚掌外缘与做垫步前的脚掌内缘大多重叠,重心渐渐移至后腿,屈膝坐实。然后,左脚稍往后偏右提回间隔一脚宽度的距离,脚跟轻轻着地,脚尖略翘起,膝微弓,成左虚步。这时,两脚间的前后距离正好等于杨公手挥琵琶标准拳照中的数值21毫米。见下图。

因此,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时,右脚向前略做垫步,其步距仅为右脚的宽度。“不能上步过多,否则左脚不能稍往后提,有损收蓄其势(摘自傅钟文、傅声远著《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其次,上步过多,还易产生身体前俯、拳势起伏、重心过前被人所制等弊病。

手挥琵琶步法示意图

2.手挥琵琶接做左楼膝拗步时左脚应如何离地

对此,目前有两种练法:

第一种练法:当右掌做动作1(随转腰边外旋边下落至右胯侧,掌心朝上)时,左脚不动;待到做动作2(右掌继续随转腰向右斜上移)时,左脚跟才离地提起。

第二种练法:当右掌做动作1时,重心渐后移至右腿,随即左脚掌着地,随后脚跟离地;当右掌做动作2时,坐实右腿,左脚掌、脚尖依次离地,左脚略提起,小腿宜垂直于地面(不宜回收太多成勾脚),脚尖自然下垂。

愚以为,手挥琵琶接左搂膝拗步时,左脚离地宜按第二种练法,其理由有6条。

(1)自然,是太极拳术的法则。现结合本专题浅述对“自然”二字的理解。

①太极拳术的迈步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走路(提脚走路总是自然而然的脚跟、脚掌、脚尖依次离地),且迈步是走路的延长和提升,其要求高(难)于走路(要求迈步似猫行)。

②左脚离地时,动作应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不做作,要顺其自然,自然了,脚、腰、手的动作就会协调一致。

(2)第二种练法的左腿不僵硬,符合移动腿应松柔的要求。

(3)动作无停顿,做到手动脚动,符合“上下相随”和“一动无有不动”的拳理。

(4)速度均匀,连绵不断,无突变现象。

(5)重心渐变,虚实分清。

(6)增加右腿的运动量,提高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