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保持技击的意识状态
余功保: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尤其在国际化推广中。太极拳毕竟是一种武术,它的动作当中,意念当中,一定还要包含一些技击的概念在里头。在现在的太极拳发展当中,也有一种矛盾,因为它的普及面比较广,很多人在练习时,可能比较侧重于追求它的健身目的,甚至想追求单纯的健身,就是对于太极拳技击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太极拳如果离开了技击就不成其为武术,不成其为拳,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崔仲三: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练太极拳,技击的意识状态必须是要始终保持的,因为这是灵魂,丢掉了技术要领肯定会走形。举个例子,杨式太极拳中有个动作叫碾步,它是一个转体动作,有的人做的时候很轻松、随意地向左转过去以后,跟着向外一转,或者向里一扣,往往失去了“碾”这个意思,这是没有技击意识。碾步最简单的讲法,就是你在一个平面上,作为一种平面的有力的动作,这种步法有相当强力的攻击,就是我把脚放在对方的脚后的时候,通过向里扣,或者外展,再加上你的弓步产生一个对对方的前小腿迎面部产生一个最大的杀伤度。所以在传统杨式太极拳里,一般的练习就是左弓步到右弓步的旋转,里扣也好,外展也好,要求你把脚尖扬起来,近似于贴着地面做一个很圆活的圆周运动,以脚跟为圆心,以你的脚的长度为半径,画了一个圆,这叫一个碾。明确了技击含义,有了技击含意识,你就能做准确。
余功保:所以有的拳家在教学时对每个动作都作一次说明,就是一种技击的“解构”。
崔仲三:中国武术的发展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后因为作为战争的手段、生存的手段,所以从徒手变成了有器械,逐渐复杂起来。它的很多动作适合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练习,也具有健身的一面。现在有很多人讲,我只是想通过太极拳的练习锻炼身体,我觉得这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是武术范畴,它就有技击含义在里头。太极拳理论中谈到气到、意到、手到。气到、意到时你练拳的状态,手到实际上就是一种技击和一种打的形式。你学练太极拳,明白了它的技击用法和攻防含义,并不意味着就要去打架,就要去如何如何,而是有助于对这个动作进一步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住这个动作的关键要求。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太极拳动作当中,有一个“提手”的动作,有些人错误地理解了要领,与“手挥琵琶”混在一起,这是对这个动作劲力上的理解有问题。“手挥琵琶”与“提手”从动作外形上是左右之分,一个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成为弧形,一个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成为一个弧形。但是这两个动作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提手,我觉得应该注意在“提”字上,实际上,提劲在太极拳当中是一种劲力的表现方式。外形上,当动作完成以后,你的内心感觉和力量,是右手向右斜上方有一种提的感觉,你在练习时可以把这种动作加以夸张放大来体会一下,感觉怎样提,往哪个方向提。“手挥琵琶”呢?应该力点放在“挥”字上,有的人对这个动作只强调在“合”字上,没有把“挥”字一起强调,就欠缺。“手挥琵琶”的用意,是把对方引进来,化掉以后,抓住对方的前臂,看住对方的手腕,产生一个反关节动作,顺着对方抽拉的时候,把对方推送出去,所以它叫“手挥琵琶”,而不是叫“手提琵琶”。怎样区别,就是加强技击意识。
余功保:看来太极拳的很多动作名称本身也不是随便起的,都是有一定的讲究,也要去琢磨。从字面入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崔仲三:是这样。尤其还有一个动作“白鹤亮翅”,现在有些人往往随便地把动作一摆,好像是外形上是仙鹤把翅膀一亮就算完成了。但是你想,这些鸟和仙鹤也不是很随便地就把翅膀亮开了。白鹤亮翅,尤其是右手,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当中,它是一种劲托着,平托着,从动作外形上看,我的力量在虎口,以虎口为力点,带动我的右臂向右提上来,插起来,左手是“采按”,最后产生一个什么呢?就是我起手攻击下方,对方的下部。所以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的设计都包含了很浓重的攻和防,把这一对阴阳矛盾很柔和地融合起来。所以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你一定要去体会、去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是什么,这样对于练习太极拳有很好的帮助。现在为了普及,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编订了一些入门套路,24式、16式、8式,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太极拳,通过普及简单的动作,使你对太极拳产生浓厚的兴趣,再一步一步地深入,最后找到一种传统的练习方式。不管哪一种套路,都离不开技击意识。前些时候,我出版了几本太极拳的书,在书中我从技击的角度,着重对每一个动作的正确练习方法和错误动作进行了分析,大家可以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