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压印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1 光学光刻和极紫外光刻技术

光学光刻技术是IC工业中的主流光刻技术。人们通过不断开发各种分辨率增强技术,如短波长化、大数值孔径镜头、移相掩模、浸没式光刻、偶极照明双重曝光等,不断突破其理论极限,获得的IC器件的线宽已经进入纳米尺寸。

193nm浸没式光刻技术(Immersion Lithography)在传统光刻机的光学镜头与晶圆之间的介质用水来替代空气,可以提高光刻系统的数值孔径,从而提高分辨率,延伸了193nm光刻技术[7~9]。193nm浸入式光刻技术应解决的技术问题是:①研发高折射率的光刻胶;②研发高折射率的浸入液体,水折射率为1.44,研发折射率为1.6 ~1.7的浸入液体;折射指数大于1.65的流体满足黏度、吸收和流体循环要求;③研发高折射率的光学材料。折射指数大于1.65的透镜材料满足透镜设计的吸收和双折射要求;④控制由于浸入环境引起的缺陷,包括气泡和污染。

157nm光刻其光源采用氟气准分子激光,发出波长157nm附近的真空紫外光。面临主要困难是光学成像系统中的透镜材料:当波长短到157nm时,大多数光学镜头材料都是高吸收态,易将激光的能量吸收,受热膨胀后造成球面像差。目前只有氟化钙为低吸收材料,可供157nm使用。

随着曝光波长的缩短,将对光学光刻技术提出更多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如高质量光源的获得,优质光学材料(高质量CaF2单晶)的制备将更难,光刻机等生产设备昂贵,无缺陷优质掩模、抗蚀剂等的获得将更加困难等[10~11]

作为下一代光学刻蚀技术的可能候选者之一——极紫外光刻是将光刻光源的波长缩短至13.5nm的微电子光刻技术。1999年,极紫外光刻被负责NGL的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Sematech)选定为实现50nm及小于50nm光刻的技术途径。EUVL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不过其实现难度也相当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寻至今已经将近三十年,仍然未能投入使用。极紫外光刻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寻找合适的光刻胶(Photoresist),即用来在芯片层表面光刻出特定图案的材料。它必须对极紫外辐射非常敏感,这样才能刻出图案,同时又能够抵御随后的蚀刻和其他处理步骤。

在半导体产业盛会Semicon West 2010上,GlobalFoundries公布了该公司推动极紫外光刻技术投入量产的一些规划细节。按照这份计划书,GF将在2014—2015年将极紫外光刻技术推向商用,届时半导体制造工艺也会进化到22 nm和20 nm。Intel公司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同时满足高敏感度、高分辨率的光刻胶材料,最近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举行的光刻大会上,Intel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展示,使用一种正型化学放大光刻胶结合极紫外底层,以及一种相应的漂洗剂,最终达到了22 nm半节距(Half Pitch)分辨率,并满足敏感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