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经济学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走进经济学,经济学并不玄妙(1)

利己不损人是经济学的显规则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会秩序会不会变得紊乱?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给出了回答:“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更能在客观上维护社会的秩序。

在承认人的利己心的同时,有一点需要指出,利己并不完全等于自私。举个例子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相信上帝,充满了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时,他自己也会觉得幸福——他是自利的,但并不自私。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将被判定为利己的,因为无论一个人做出什么行为,都是因为这个人有这种需要。其实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自利对社会是有很大贡献的。比如说厂商为了利润才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源,他们就必须在价格、质量、包装以及服务等方面让你满意;厂商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也就是说,厂商追求私利的欲望越强烈,那么他们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服务就越周到,消费者也就可以从厂商的利己行为中获得越多的好处。

利己可能不影响他人,如“一个和尚挑水吃”,自食其力,既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会无偿帮助别人,即这类行为并不妨碍他人。利己也可能影响他人,如“一人栽树,大家乘凉”、“一人种花,大家观赏”等,在利己的同时也为他人谋福利;另一种则是不好的影响,如企业生产时排放污染物、破坏环境,厂商兜售伪劣商品等。我们的利己行为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作为前提。

利己是人的本性,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一定非得以“损人”作为前提。在经济活动中要“利己不损人”,只有互助才能互利。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有一对兄弟,哥哥仗着自己年龄大,经常抢弟弟的玩具。弟弟玩具一被抢,就跑到爸爸那儿去告状。可是爸爸很忙,不想总是管兄弟俩的小事,所以规定:如果来告状,不管是谁的过错,兄弟二人都将被各关在屋子里一天且不许玩。

如果弟弟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当他的玩具再次被抢的时候,他会怎么办?选择无外乎“告状”或者“不告状”。“告状”的后果就是自己被关,这绝对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不告状”的话,等哥哥玩腻了,自己尚且能有一点玩儿的时间。“经济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忍气吞声——为了最大的利益。

但是现实中情况很大程度并非如此,即使面对惩罚,“弟弟”也会选择“告状”,以此来惩罚“哥哥”。而作为哥哥,抢了弟弟手中的玩具,完全是“损人利己”的行为,但却造成了“双输”的结局。损人利己并没有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利益。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损人利己并不一定能有效获得自己的利益,甚至还会受到一定的损失。现代经济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利己的需要,并且产生利己的行为。但是,利己不可损人,这是一条行为底线。因此,我们一定本着“利己不损人”的原则去做每一件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利己”的目的。

我们并不是要去用经济学家复杂难懂的经济学模型和数据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二三四五,而是借鉴经济学家的智慧来洞悉生活。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理论,经济学能够给予的是一个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全新的尝试。它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的技巧。经济学的眼光不是要剥夺人的感性与温情,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的思维方式。

稀缺是时代永恒的主题

一位游客在食人族聚居的岛上旅行,路过一个人脑专卖店,见其橱窗上贴着一张价目表:

艺术家脑每磅9元,哲学家脑每磅12元,科学家脑每磅15元,经济学家脑每磅219元。

游客因此得出经济学家的脑袋最受食人族欢迎的结论,因为根据供求定律,只有越多人要买,价格才会越高。

询问店主,哪知答案完全相反:“经济学家大多无脑,不知要多少个经济学家才有一磅脑,物以稀为贵,经济学家脑的价格因而较高!”

虽然是对经济学家的调侃,但是揭示出一个经济学道理:“物以稀为贵。”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着特征之一。“稀缺”,顾名思义便是稀有的、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欲望,有限的资源就是稀缺的。

2005年,耐克推出了限量版飞人乔丹13代复古低帮鞋,引得数百消费者排起了长队。数十位争抢的骨灰级耐克迷在耐克销售店发生冲突,直到警察赶到才解决了问题。据说,该款耐克鞋全球仅150双。

英国滑板品牌西拉斯&;玛丽亚位于东京的分店,消费者每次只能进20人,其他人需要站在门外由工作人员拉起的绳子后面等待。在前一批购物者离开之后,货架上的产品会被更换。消费者不仅不因排队而烦躁,反而乐此不疲。

可见,稀缺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领域中永恒的主题,因为经济学的产生就源于稀缺性的存在。人类的欲望大大超过了能满足欲望的资源,而资源的稀缺性引起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稀缺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当你想要考取一所名牌大学时,当你想要追求一个可爱美女或“钻石王老五”时,当你想买一个LV限量包时,都会面临稀缺,那么是不是亿万富翁就无须面对稀缺的烦恼了呢?其实不是,对于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来讲,或许他想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做更多的慈善事业,或许他想要多拿些时间陪伴家人、享受更多的家庭温暖,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总是稀缺的。

毫无疑问,稀缺是商品的属性,人人都在为了追求更多具有稀缺性的商品、金钱以及物质资源等奋斗不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牺牲的就是时间。例如同样的一个小时,你可以用来吃饭、购物、写文案、打桌球、聊天甚至无所事事,总之,一个小时过去了,你得到了什么?没有其他付出的条件下,大家的成本都是一样的,即一个小时的时间。

但所有人的收益是不完全一样的,面对稀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把握,使之价值最大化地得到实现,否则,“稀缺”也将不再“稀缺”,而成为“鸡肋”,甚而“废品”,那就真的成了最大的浪费。

经济学有只“看不见的手”

一群武校的学生要毕业了,老师告诫他们:“出去以后,千万不能和经济学家过招,因为他们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谈到市场时,我们常常会提到“看不见的手”,因为“看不见的手”是市场机制的同义替代词。“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斯密较为详细地描绘了看不见的手作用的过程:“每种商品的上市量自然会使自己适合于有效需求。因为,商品量不超过有效需求,对所有使用土地、劳动或资本而以商品供应市场者有利;商品量少于有效需求对其他一切人有利。

“如果市场上商品量一旦超过它的有效需求,那么它的价格的某些组成部分必然会降到自然率以下。如果下降部分为地租,地主的利害关系立刻会促使他们撤回一部分土地;如果下降部分为工资或利润,劳动者或雇主的利害关系也会促使他们把劳动或资本由原用途撤回一部分。于是,市场上商品量不久就会恰好足够供应它的有效需求,价格中一切组成部分不久就升到它们的自然水平,而全部价格又与自然价格一致。

“反之,如果市场上商品量不够供应它的有效需求,那么它的价格的某些组成部分必定会上升到自然率以上。如果上升部分为地租,则一切其他地主的利害关系自然会促使他们准备更多土地来生产这种商品;如果上升部分是工资和利润,则一切其他劳动者或商人的利害关系也会马上促使他们使用更多的劳动或资本,来制造这种商品送往市场。于是,市场上商品量不久充分供应它的有效需求。价格中一切组成部分不久都下降到它们的自然水平,而全部价格又与自然价格一致。”

参与经济生活的每个人在一种利益机制的制约下,都不得不去适应某个一定的东西,这就是有效需求。假若劳动、土地或资本在某一行业比另一行业获致较高的报酬,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把它们从报酬较少的行业转移到这些行业上来。原来供过于求的行业提供的较少报酬引致部分业主向报酬高的行业转移,直到所提供的报酬与其他行业大致相等为止,而原来供不应求的行业因为新的业主的加入而报酬降低,直到与其他行业报酬大体相同为止。每个人为适应社会有效需求所做的努力,使得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尽管这个均衡可能是暂时的,大多数情况是或者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但会适时得到修正,重又回到均衡。均衡状态,对一切人有利。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下,都存在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幕后调节参与经济生活的每个人的行为,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合理地在各部门和各生产者之间配置。这是一只只要有商品交换行为就存在的手,商品经济条件下无所不在的手。

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看不见的手”揭示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个悖论,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自己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吉祥慈善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

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以及由理性经济人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