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九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识人之智:只有掌握了识别人才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使用人才(3)

于是,卢承庆大笔一挥,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上。”卢公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升为一等,实可谓随心所欲。这种融合个人爱憎好恶、感情用事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反映官员的真实政绩,也失去了公正衡量官员的客观标准,势必产生“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的弊端。这样,最容易出现吹牛拍马者围在领导者左右,专拣领导喜欢的事情、话语来迎合领导的趣味和喜好。久而久之,领导者就会凭自己的意志来识别人才,对对他有好感的人便委以重任;而对与领导保持距离。印象不深的人,即使真有实才,恐怕也不会委以重任。所以说,偏爱偏恶对人的识才与任用是片面的,对国家、对事业将会带来不良后果。

最典型的事例要算是秦始皇以自己的爱憎标准来判定“接班人”,致使江山断送的那段历史了。秦始皇偏爱幼子胡亥,偏恶长子扶苏,这与他重法轻儒有关。秦始皇非常信仰法家学说,他喜读韩非的《孤愤》,是因韩非的思想对他进行统一战争很有作用。韩非指出,国家强弱的关键在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由于秦始皇崇信法家思想,蔑视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更容不得其他思想的存在。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扶苏与之意见相左,他坚持儒家思想,建议以仁义治国,以德服天下。这引起秦始皇的不满,赶扶苏去做监军。因赵高学法家,而赵高又是胡亥之师,所以,始皇宠信胡亥。不可否认,秦始皇以法治国对统一中国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但爱憎要实事求是,不能偏爱、偏恶。任何学说,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有其合理的部分,都必须随时代的变化、条件的更新而向前发展,或被其他学说所吸引,或兼容并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严刑峻法;加之,私欲膨胀,至胡亥更甚,民不聊生,暴秦终被推翻。正是秦始皇不讲德治,对长子的直谏,不采其合理之言,反而责为异端,对那些以法为名、实为害民的胡亥、赵高等爱之、用之,使其以谗言陷害扶苏得以夺权篡位,致使秦传至二世而亡。所以说,识人才,绝不能仅凭自己的爱憎,轻易断言。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有些企业领导者总是以感情上的偏好、偏恶来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喜欢的、志趣相投的,就倍加称赞,即使本事平平,企业上的大事也要把其召来商议;不喜欢的,往往刁难、非议,即使有才干,也看不到,更谈不上重用,最终使有才干的人伤了心,离开企业而去。企业的凝聚力是靠人心换来的,人心散了,企业岂能有所发展。

事实上,以自己偏爱、偏恶的标准来识别人才时,这种领导者大多心态不正,最根本的在于其为人做事没有原则,以感情用事,随心所欲。这样的领导自觉不自觉地以志趣、爱好、脾气相投作为惟一的识才尺度,实际上,这是一种把个人感情置于企业利益甚至社会利益之上的错误做法。从近处来讲,许多与他志趣不投的有才之士,他视而不见,感情上有抵触情绪,其结果是企业的人才被流失。从长远看,以个人的好恶识别人才,没有客观标准,没有原则性,在管理上,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理问题,管理制度本身就会失去约束性和原则性。在领导者周围就会出现一群投其所好的无能之辈,左右企业,长此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所以,领导者识别人才时,必须把个人的感情置之度外,抛开自己的爱好与志趣,以整体利益为重,这才是治国安邦。勤家敬业之根本。

8.知人才能识人,识人才能善用

孔子曾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所谓庸人,指的是缺乏严肃慎重的人生信念,做事无规无矩,有头无尾,为人处世从不善始善终,见小利,忘大义,迷恋于声色犬马,是非界限不清,喜欢随波逐流,从来不能把持住自己,放任自流,为所欲为的人。所谓士人,指的是有信念,有原则,做事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事情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其称道之处,虽然在理论上不是水平很高,但做事实实在在,不刻意追求虚荣的人。所谓君子,指的是说话诚实守信,从不武断,办事通情达理,明智豁达,对人不存嫉恨,能够时常严格地要求和约束自己,把个人名利看得很淡的人。所谓贤人,指的是道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能够被天下奉为道德准则,其行为能够让天下人视为典范,好善乐施,普济天下,能使天下人富有的人。所谓圣人,指的是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踪,去无影,变幻莫测,通达无阻,对宇宙万物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看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超凡脱俗,有如神灵的人。

我们且不说孔子这种划分是否有道理,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是各不相同的。每人有每人的脾气秉性,每人有每人的处世能力,每人有每人适合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每人有每人的长处和短处。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首先必须要做到知人、识人。将每一个人的特点熟记在心,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及能力,安排相应的事情。做不到知人、识人,就谈不上善用人才。这样不但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还容易造成人才的离心离德,更容易对事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合理使用人才,就要善用人才的长处。俗话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用人就要用其长。能用其长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另外,长处本身也具有多重性。有些看起来虽然是个长处,但对一些特定事物来讲,可能又变为短处。有些则看起来是个短处,但对一些特定事物来讲,又可能成为长处。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必须掌握科学地使用人才的方法。在扬其所长,抑其所短的同时,把握住长处与短处相互转化的时机,灵活地处理长处与短处之间的关系,科学地使用人才,防止误人机械地、死板地使用人才的死胡同。否则,盲目地使用人才,不管人才是否擅长,不管人才具备什么特点,乱点鸳鸯谱,势必把事情办糟。

合理使用人才,还要做到包容人才的短处。人才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认为是人才,就不应该有过错,那可是糊涂得够分数了。如果认为是人才有过错就不能用,那更是再糊涂不过了。我们常说的知人善用,知在什么地方?知其长处与短处,知其每个人的特点。善在什么地方?善在正确对待其过错,善在能够运用其长处。把握不住这一点,知人善用也就无从谈起。三国时期的张飞,是个人人都熟悉的一代名将。但其自身的短处却随处可见。其脾气暴躁,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士兵,恶待下属,有时甚至乱杀无辜,酗酒闹事,惹是生非。

搞得人人不得安宁。但刘备能用其大节,抑其小节,最终谁也不能否认张飞是一代名将。当今社会,人才辈出,无论是多么精明强干的人才,都有其自身的弱点和错误,都有其自身的弱项。宽容人才一些非原则性错误,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能收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

汉高祖刘邦在用人问题上,可谓是再精明不过了。当年他启用陈平时,就是用其所长,忘其所短。陈平是当时出了名的游手好闲之人,乡里四邻都不认为他是个好人,所以连老婆都找不到,在家里还干出了和嫂子私通的勾当。当时正逢乱世,他先是投奔魏王。得不到重用后,又去投奔项羽。项羽对他也不信任,最后又投奔于刘邦。刘邦手下的大臣魏无知便向刘邦推荐陈平。刘邦经过一番考察后,认为陈平颇有心计,便委以重任,任命陈平为都尉兼参乘。刘邦手下的将军们见陈平初来乍到便委此重任,都以为颇有来历,不少人就去给陈平送礼行贿。陈平是来者不拒,照收不误。时间一长,惹起了众怒,大臣联合起来将陈平的劣迹—一奏明给刘邦。刘邦听后即把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问到:

“陈平三易其主,不讲信义;在家与嫂子通奸,不讲道德;来此后又利用手中权力,收取贿赂。品行极为不端。你为什么把这种人推荐给我?”魏无知坦然地答道:“我推荐的是他的才能,大王责备的是他的道德与品行。现在楚汉相争,大王需要的是奇妙的计策。道德品行虽然很重要,但一个单纯只讲信义、只讲道德的人,能帮助你打败楚王吗?如果陈平没有才能,不能辅佐你夺取江山,那我甘愿受罚。”刘邦听后觉得颇有道理,但心里仍不踏实,就又找到陈平问道:“你三易其主,来我这里又借权收贿,是什么原因?”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同是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是不一样的。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所以我离开他去帮助霸王。但霸王又不信任我,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就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招致天下豪杰于麾下,所以不远千里而来。我只身来到这里,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人家的礼物,这样才能生活。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能用我,我收下的礼物原封不动地退回,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带着一把骨头回家去。”陈平一番话,使刘邦疑虑顿消,并提升陈平为护军中尉,监护所有的将军,同时给予了陈平极大的信任和权利。刘邦的善于用人,使陈平心悦诚服,发誓要死心塌地的效忠刘邦。在此后的楚汉战争中,陈平为刘邦“六出奇计,世莫能闻也”,其中有两次救了刘邦的命。此后不论刘邦处于何种艰难困境,陈平都坚定不移地跟随着刘邦,为刘邦后来的称王称帝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上述可以看出,陈平绝对不是一个完美之人,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是常人难以容忍的。可是如果当时刘邦不能容忍陈平的种种劣迹,刘邦不但不能成为楚汉战争的胜者,称王称帝于天下,反而早就命丧黄泉了。陈平也正是因为遇到了刘邦这样善于包容人才短处的明主,才使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得以青史留名。

9.通过比较识别人才

比较是人们认识各种事物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揭示事物差别、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和逻辑方法。平时我们说: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比看看,异同自辨”等,都是说明对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到领导者知人用人中,我们则把它称为“比较鉴别法”。

它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人才放在一起进行考查,鉴别其个体素质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加深对考察对象的认识,从而了解和掌握某一个或某一类人才的基本情况。

比较鉴别法的主要类型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正反比较和思维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从空间上去看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区别,在左右的对比中鉴别优劣。横向比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某个考查对象为坐标参照系,横向延伸,选择基本情况相似、相同、相近的同类干部为对象进行比较,以便看其优劣程度。比如一位领导推选某人为班长,对他能否胜任心中无数。这时,便可以把这个人与本单位其他几位班长进行综合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不相上下,就可以肯定这个人能够胜任班长;如果比较的结果差距太大,就可以考虑另换他人。另一种形式是确定几个对象进行考查,通过比较,好中选优。这种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挫子里面拔将军”的现象,所以在实践中要与第一种形式结合起来效果才好。

所谓纵向比较,就是从时间上去看一个人的变化,在前后的对比中认识优劣。纵向比较法要求领导从一个人的变化看发展,因为任何人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客观性就决定了识人的客观性,绝不能凭老印象看人,要随着人的发展变化改变对人的看法。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体现。

对一个人的看法,要既看过去,又看现在,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观察,重在现实表现上。例如对犯过错误的人,就应该把他的错误和他的全部历史表现联系起来看,不要孤立地只看他的一时一事。他的历史表现一贯比较好,其错误则属偶犯。其历史表现一贯不够好,其错误则属屡犯。对待偶犯和屡犯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另外,还应该把他过去犯的错误和他今天的现实表现联系起来。看他是否已经改正,如果已经改正,就不应该影响对他的信任和使用。所谓长短比较,就是对一个人既要看长处,又要看短处,通过长处与短处的比较。看哪是主流,哪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优点和缺点是作为一个统一体现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有的人很有能力,就可能有些“骄傲”;有的人小心谨慎,就可能有些懦弱无能;有的人办事很果断,就可能有些“主观”;有的人勇于创新,就可能有些不够稳重;有的人喜欢做事务性的工作,就可能不爱学习;有些人善于概括搞宣传鼓动,就可能不太扎实。优缺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如果他主流是好的,而他的缺点又不妨碍本职专业,就应大胆使用。

所谓正反比较,就是对考察一个人的正面意见和反面意见相比较,在求同存异中鉴别优劣。对一个人看法不一致是经常出现的。不要怕有不同意见,要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不同意见。通过不同意见的比较,求得正确的一致看法。一时拿不准的事,如果没有不同意见,最好不要匆忙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