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说话水平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衡量说话水平的标准(2)

话因人异,除针对对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而选词择句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如科普作家高士其,为了说明人体免疫力问题而巧妙设喻,将人体喻为一个国家,将红血球、白血球喻为国家的警察和军队。他说,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安分守己,各司其职,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如果这些“军队”和“警察”不正常了,便要发生内乱,于是便导致贫血或白血病等。一旦外敌(细菌)入侵,军队白血球便勇敢御敌,肌体便发炎、红肿;化脓,则是白血球与细菌搏斗牺牲的残体。这样的解释形象而生动,深入浅出,让人好懂。

再比如某科学家为了说明核电站的安全、干净,则用常见的事物作比较。他说:“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有0.3毫雷姆,而人们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到l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电视就有1毫雷姆,即使核电站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电站周围的居民受的放射剂量也只有1.5毫雷姆,还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的剂量大……”听了这样的说明,即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其经历、职业、文化教养等等密切相关。

善于说话的人,总是善于根据对方的经历、职业教养等来组织言语形式。老一辈的革命家如毛泽东、陈毅等均可谓精于个中奥妙、臻于炉火纯青的口才艺术大师。例如,有一次,毛泽东同志听了贺凤生反映的有关“大跃进”的真实情况后,稍稍怔了一下,随即兴奋地说:“好哇,我正需要听这方面的情况。你先回去好好回忆一下,下次专门找个时间跟你谈一次,越具体越好。要真实情况,不要掺水,是一说一,是二说二,骂娘也告诉我。”贺凤生从大跃进、公社化“鬼都笑落牙齿”的浮夸风,谈到公共食堂饿死人,老百姓只能在背后冲天骂娘……声泪俱下。毛泽东鼓励说:“感谢你为中央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情况,那是少奇、恩来和我都捞不到的情况呀!”“中央领导下去,下面尽讲好听的,带你看好的,很难得到真实情况,他们怕说拐了场丢了乌纱帽。农村有句俗话‘三十吃年饭,尽拣好的搬’。不像你凤生伢子无所求也就无所虑……你是一个生产队长,大小也是一个带‘长’字号的人物,当‘长’不是为了图舒服,图享受,要动脑子,要担担子。”这次交谈,贺凤生忧愤而来,满意而归,除了毛泽东的信任、尊重、真诚、同情感、以理服人外,也与毛泽东善于根据贺凤生的经历、职业、文化教养水平而采用质朴通俗的说话方式紧密相关。起首一个“好哇”,充分肯定对方要谈的话题并表示乐意听“乡里现在的情况”,还要“专门找个时间”以示高度重视;“不要掺水,是一说一,是二说二,骂娘也告诉我”,“捞”、“说拐了场”、“丢乌纱帽”、“三十吃年饭,尽拣好的搬”等,都是地道的湖南乡土话,正切合贺凤生这位农民的秉性和文化素养。

2.说话要看对方的思想感情

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精神状态,往往会影响到他对话语意义的理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因行刺董卓未遂,逃到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他听到后堂有人说“缚而杀之,如何?”曹操理解为要把自己捆起来,杀掉,于是便来了个先发制人,杀尽了吕伯奢一家,直到发现厨房一缚住待宰的猪,方知自己错杀了人。这“缚而杀之”,在后堂人说来,语义十分明确;可在曹操听来,却将人家的好心误为恶意。造成滥杀无辜的惨剧,其根本原因,便在于曹操是以一个亡命者的心情来对待一切,处处提防他人告发缉拿。这一实例告诉我们,话因人异,还必须区别听话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有心情。不注意或不了解交谈对象的思想水平、精神状态、处境心情,即使说话的本意是好的,也会出现言与愿违的情况。有这样一件事:一郴州小伙子找了个热情而又大方的湘潭妹子。这姑娘人品挺好,只是身材偏矮点。快过春节了,小伙子要回乡下看望父母,姑娘热情地为他准备礼物,又是“龙牌”酱油,又是灯芯糕,让小伙子捎回去孝敬未来的公婆。小伙子满心高兴,一来劲顺口引湘潭民谣说:“你们湘潭真好,龙牌酱油灯芯糕,它它(tuó tuó个子矮的意思)妹子随你挑!”话音刚落,姑娘脸色马上晴转阴,小伙子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姑娘的心病正在身材偏矮,害怕人家说自己是“它它妹子”,小伙子得意忘形误踩了姑娘的心理“雷区”,姑娘怎会不生气呢?

韩非子在《说难》中指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这说明,说难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话语切中对方的心理。有人说,人们的思想状况、处境心情简直像一只野兔,活蹦乱跳很难逮住。要逮住它,往往需要透过言语与非言语举动,探测对方的思想需求、心理状态等。

19世纪,维也纳上层妇女时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帽格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她们一进入剧场。观众只能看到她们戴的帽子而看不见戏台。剧场经理无可奈何只好一再请女士们脱下帽子,可谁也不予理睬。经理灵机一动,说:“年纪老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脱帽!”话一出口,女士们竟纷纷脱下了帽子。之所以如此,便在于经理透过女士们不肯脱帽这一非言语举动,探得其爱美心理而有针对性地组织言语形式:使女士们在青春美与装饰外表美之间作出选择时,她们必将选择前者。

洞察、预测对方的心理,只是为最佳说话形式的选择作准备,而决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语交际的策略应当是察而不扰。

总之,只有掌握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切中人们特定情境中特有的心理,方能取得主动,说话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任何人在交谈时,总是在以一定的身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想使彼此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对象意识外,还要有自我身份意识,就是说话要得体,言语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我本色。

如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思想工作,当持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礼节性。与同辈亲友交谈,则以亲切、自然为宜,不宜过于“一本正经”,否则便有故作姿态之嫌。说话不得体,不注意身份,听的人总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这就必然要影响到交际效果。如《说岳全传》中曾写到牛皋和岳飞先后向同一位老人问路。先是牛皋遇见那位老人。他骑在马背上高声嚷道:“喂,老头儿,爷问你,往小校场怎么走?”老人听了气得目瞪口呆,只用眼看着牛皋不作声。后来,岳飞遇见这位老人,他先下马,走上前把手一拱说:“不敢动问老丈,方才可曾看见一个黑大汉,坐一匹黑马的,往哪条路上去的?望乞指示。”老人听后,便十分愉快地给岳飞指引了去向。同问一个对象,其效果却迥然而异,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牛皋的问话不注意基本的礼节和自己的身份。小小年纪,自称“爷”,却称老者为“老头儿”,既傲慢又少教养,而且骑在马背上高声嚷叫,也显得没有礼貌,老人听了当然不是滋味,必然反感、生气。而岳飞则不同,他的非言语举动彬彬有礼:下马、上前、拱手,用谦辞“不敢动问”,敬称“老丈”。末了再用谦辞“望乞指示”,与晚辈同长者交谈的身份相符,老人听了愉快地为岳飞指引了方向。这说明,交谈中表达者是否注意自己所处的角色身份,直接关系到说话的成败。

说话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角色身份要与称谓、口吻相适合

身份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首先表现为称谓,它有对人、对己两种。如前例牛皋自称“爷”,称老丈为“老头儿”,就属没摆正身份,给人一种傲慢、粗野、少教养的感觉。身份在交际过程中还表现为说话的语气。据《人民日报》载:一位因改革而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企业家,在一次代表本厂与另一厂家厂长洽谈业务时,姗姗来迟,且一见面就一本正经地说:“我忙得不得了,只能用很少的一点时间接见你。”此话一出,举座皆惊。对方厂长更不是滋味,一笔几十万元的生意,便一语告吹。厂家洽谈生意,双方的地位是均等的。

姗姗来迟便是不礼貌,而“我实在忙得不得了”、“接见”等语气的潜信息则是:傲慢和盛气凌人。

2.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自身思想情感表达相符合常言说,“言为心声”,鲁迅先生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一个人用什么身份说话,很容易反映他的思想境界,处世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抗美援朝时,巴金曾在前线采访的文稿中称彭德怀为“人民的伟大儿子”,彭总得知,立即致信巴金说:“我是伟大人民的儿子,从来不愿做人民的伟大儿子!”彭总这一语序的巧易,实现了表达视点的更换,反映了彭总从不居功自傲的伟大人品,真可谓光华四射,字字生辉。

说话双方客观上存有辈份、年龄、亲疏等方面的差别,加之交谈时各种情况而形成的某种临时关系,因而交谈时,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地位是多重的、变动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对说话形式的选择和修饰。如何把握好交谈双方特定的关系而作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更好地传情达意,这正是提高说话水平要研究的课题。如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在长沙作佳宾主持“情系三湘”的赈灾义演节目串联时,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这样的话不无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委打分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

也有成功的例子。譬如有记者问毛新宇:“在评价毛泽东的功和过时。有说二八开的,有说三七开或四六开的,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毛新宇答:“作为毛泽东的孙子,我认为爷爷一生为国为民,二八比较合适。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我同意绝大部分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三七开。”记者与毛新宇间的问与答,双方除社会关系外,还临时处于特定的关系,即“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而毛新宇的答话,还涉及自身与毛泽东的祖孙关系,领袖与百姓的关系,普通中国人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生等多种关系。正是这种种关系,制约了毛新宇答话形式的选择:用转折复句表达,前一分句用介词短语显示与毛泽东私情的特定关系,称谓用“爷爷”,评价为“二八”开;为不失偏颇,以“但是”一转,仍以介词短语表达自己是历史系学生这一个身份来评价领袖人物,称谓用“毛泽东”,评价为“三七”开。这里毛新宇准确地把握了交谈中自我角色身份的复杂性、多向性,从情感与理智的不同视点,表达了对爷爷的亲情,也表达了对一位故去的革命领袖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3.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处境、心情相协调

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一个人的心情则是和他的思想、处境分不开的。这种不同处境下的不同心境,同样会在人们的表达中自然流露,显示出说话者的本色身份。如孙犁《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水生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了游击队,女人低着头说:“您总是很积极的。”七个字活画出此情此境中水生嫂那复杂的思想心态:作为一个抗日游击队的家属,她不能拖丈夫的后腿;但毕竟是少年夫妻,让丈夫远离难免依依不舍。“总是”二字尤其精彩,半是夸赞,半是娇嗔,恰到好处。又如某高校一位姓严的古汉语教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时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一日,当他走进课堂,见黑板上赫然写着“严可畏”三字。该老师不愠不怒,只见他停下来,对学生朗声说道:“真正可畏的是你们!”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严老师接着说:“不是吗?后生可畏嘛!为了让你们这些后生真的可畏,超过我们这些老朽,我这严老师怎可名不副实呀!”(掌声笑声)由“严可畏”三字严老师准确地捕捉到学生们因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而生发的“积怨”与“不满”,先是冷静地予以宽容,进而曲解“可畏”二字,并且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地表达出必须“严”的道理以及要继续“严”下去的决心,既宽容有度,又严格适中,其说话形式的选择与处境、心情表达之得体,令人击节赞叹,真个是“言为心声,语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