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存博弈:博弈中的理性选择
生存永远没有最后的通牒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由于缺乏成功的机会而感叹命运的不公,甚至可能会因此而自暴自弃,放弃生活的希望。
但事实上,生存永远没有最后的通牒,我们在任何不利的情况下都能够取得成功。
真正渴望成功的人,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执行规划;而对成功的渴望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人,他将一事无成。
一个年轻人想要获得成功。他听说有一个智者知道成功的秘密,于是他就去找智者。经过漫长而艰苦的长途跋涉后,年轻人终于找到了智者。
“大师,我请求您教我如何成功的秘诀!”年轻人对智者说。
“你想获得成功就跟我来吧!”智者回答说。
智者并没有理睬年轻人的反应,自己先走到了海边。年轻人立即跟上来。智者继续向前走,直到走进大海。智者身体的一部分已经被水淹没,但是他仍然向大海深处走去,年轻人紧随其后。智者突然将年轻人的头按在了水中,年轻人拼命挣扎最后终于挣脱了。年轻人跑回岸边大口地喘着气。
“蠢货,你想淹死我吗?”年轻人愤怒地朝智者喊道。
“如果你希望获得成功的愿望像是要呼吸到空气这样强烈,你早已经找到成功的秘密了!”智者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没有任何秘诀,而取决于你对待成功的态度。只要你对成功抱有希望,你任何时候都可能获得成功。
有两个人一起做生意赔了本,仅剩下两文钱。其中一人拿着一文钱去买了一碗酒,借酒浇愁;另一个则用一文钱买了几张彩色纸,再捡起些树枝,做成了一些玩具风车,拿到集市去卖,很快便销售一空。而后他用这
笔钱作为自己的本钱继续投资,很快就成为了富翁。而那个用钱买酒的人,最后因为没有钱投资而活活饿死了。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眼看着山穷水尽,认为自己已经没有成功希望的时候,常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如果你希望在生存的博弈中赢得成功,那么,你需要的是追逐成功的勇气。
要走出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信心,要有实干精神。自古以来,所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人。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告诉我们:哀叹命运的不济,你得到的只能是悲哀的回应,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如果只是干等机会的来临,比尔·盖茨不会当上微软公司的总裁,也不会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左右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狄更斯每天到街头去观察生活,记下行人的只言片语,风雨无阻,最终写出众多文学巨著;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直到1974月2月6日临终的那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万里长城是一块块扎扎实实的“青砖”筑起的,众多名人的成就是一天天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说:困难算什么?我们能行!
这是一种博弈心态的转变。我们在博弈没有收到应有的利益时,往往会怀疑自身策略是否正确,目的是否明确,也因为这样,一旦我们在生活的博弈中失败,我们将没有再次博弈的勇气。
陈胜早年的时候帮人耕田,生活很穷困,受尽了压迫和剥削。但他是个有志气的人,虽出身雇农,却不安于现状,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立志要干大事业。
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相当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并且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戍守渔阳,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按照秦朝的酷律规定,凡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一律处斩。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到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干一番大事业。”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便决定完全支持陈胜。
尽管最终陈胜和吴广的起义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但他们在按律当死的时候没有乖乖就范,而是举起了反抗暴秦的大旗,而且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也深入了人心。
在当时的封建时代,被统治阶级说教欺蒙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摆脱贫困、压迫的先进思想。而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社会现状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放弃对成功的渴望,并将这种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反抗的动力。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成功并不只属于个别人,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就在于你对于成功的期望值有多高,生存没有最后的通牒,任何时候你都能获得成功。
海盗分金——公平规则下的不公平
如果你对自己的头脑很有自信的话,那么来看看下面这个分析推理问题:
有5个海盗抢到了100块大小、质量、成色都相同的金子,在分赃时发生了口角,于是他们约定了一个分金规则:
1、用抽签来决定各人的号码(从1~5)。
2、由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表决,如果方案超过半数人同意则通过,否则他将被扔进大海喂鲨鱼。
3、 1号的方案如果没有被通过,则由2号提意见,4人表决,超过半数同意时方案通过,否则2号同样被扔进大海喂鲨鱼。
4、依照此种方式类推,直到找到一个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们假设每个强盗都是聪明且理性的,都可以很冷静地分析情况并做出选择,同时每个判决都能够被顺利执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第一个强盗,你该如何提出分配方案才能够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首先,这个严酷的规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是公平的。但事实并非看上去那样简单。不管哪个强盗抽到了第1号,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作为第一个提出方案的人,能够活下来的机会微乎其微。即使他自己一分不要,把那些钱都送给另外4人,那些人也可能不赞同他的方案,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但是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1号的最佳分配方案是分给3号1块金子,4号或5号2块金子,2号一块金子也不给,而他自己独得97块金子。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其他强盗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分配方式是否可行:很显然,5号是所有人当中最不合作的,因为他不必承担死亡的风险,与此同时,如果前面3个人的分配方案都没有通过的话,那么他就可以独吞所有的金子;4号则恰恰相反,如果前面3个人都死了,那么他生存的机会几乎为零;3号是最为轻松的,他只要获得4号的支持就可以了,前面人的死活与他无关;而2号则需要3个人的支持才可以。那么,你应该如何是好?
让我们用逆向推理来审视这整个过程。5号不用考虑,他的策略最为简单:他巴不得前面的人都死掉,但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他要对每个人都投反对票,他要考虑到其他人方案的通过情况。4号呢?他必须在前面的方案中选择1个,因为如果1至3号海盗都喂了鲨鱼,5号一定反对他的提案,让4号也成为鲨鱼的美食,从而独吞所有的金子。所以,4号只有同意3号的方案才能够活命。
3号知道4号的这个策略,所以他会提出100∶0∶0的方案,因为他知道4号一定会同意这个方案而保住性命,加上自己的一票,他的方案就可以通过了。
不过,2号推知3号的方案,因此会提出98∶0∶1∶1的方案,给予4号和5号每人1块金子。由于这个方案对于4号和5号而言比3号分配的更为有利,所以他们将支持2号的方案,这样,2号将拿走98块金子。但同时,2号的方案会被1号所察觉,所以1号的方案是给予3号1块金子,4号或5号2块金子。这样,3号将考虑到这一方案对自己有利而同意,而4号或5号也会因为同样的理由而赞成1号的方案,再加上1号自己的1票,1号的最佳方案就可以通过了!
你是不是从上面的例子中发现了什么?没错,博弈的世界是不存在公平的,每个理智的参与人所想的,并不是怎样能够得到公平的结果,而是怎样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海盗分宝石的规则看上去很公平,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公平的规则只能是一个幌子。实际上,博弈就是一种公平规则下的不公平较量,是理性思维下的一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
所罗门的智慧——公平不是平均
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小的时候非常聪明,17岁时继承了王位。他和埃及公主结了婚,与埃及人合作把国家建立得非常强大。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现在人们常用“所罗门的智慧”这句话来形容和称赞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所罗门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君主,几乎没有他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一天,有两个妇人争吵着来到所罗门的面前。所罗门问她们为什么争吵,其中那个抱孩子的妇女抢着说:“我和她同住在一间产房里。我先生下了一个儿子,过了三天,她也生下了一个儿子。房子里就我们两个人,再没有别人住。昨天夜里,这个女人睡觉时不小心把自己的孩子压死了,于是她趁我睡着的时候偷偷把那个死孩子和我的孩子掉了包。今天早上,我发现“我的孩子”死了,仔细一看才发现怀里的死孩子不是自己的。原来让那个女人给换了!”另一个妇女气得发抖,狂叫道:“你说谎!你怀里的孩子明明是我的!那个死孩子才是你的!”眼看她们快要抢起来了,所罗门灵机一动说:“都别吵了,我有办法。来人,拿刀来把这个孩子劈成两半,给她们一人一半!”
侍卫拿来一把刀,那个抱孩子的妇女毫不在意;另一个妇女不再抢了,急得直喊:“千万别劈那个孩子,给那个女人吧,我不要了!”她说着跪下来,哭得很伤心。那个抱孩子的妇女幸灾乐祸地说:“劈开吧!这个孩子既不归我,也不归你!”
所罗门对侍卫说:“不用劈孩子了,把他还给那个为她流泪的母亲吧!而另一个女人,我要狠狠地惩罚她!”
这个结果是公平的——孩子重新归还给了他的母亲,而获得这个结果的方式则同样充满了智慧。
所罗门的这种方法在博弈论中被称为“机制设计”,即设计一套博弈的规则,令不同类型的人作出不同的选择,尽管每个人的类型可能是隐藏的,别人观察不到,但他们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却是可以观察到的。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不同人的选择而反过来推算出他们的真实类型。
所罗门所用的策略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成功:那两个妇女都不知道所罗门的真实意图,真正的母亲首先希望的是保住孩子的性命,其次才是孩子的归属;而假母亲首先关心的是这场官司的输赢,孩子的归属对于此时的她来说已经变得次要了。
这里的公平分配指的并不是平均性的分配,也不是双方都满意的分配,而是合理的分配。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的方式被认为是最为公平的处理问题的办法,但涉及到某一事物的真正归属权问题,我们就不能如此简单地看待了。
如果两个人共同分一个蛋糕,用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公平的?你或许会说,各分一半。但这样的分配方法,也不一定能够让两个人都满意。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配方法呢?
假设甲和乙现在要分一块蛋糕,由甲来用刀切开,同时由乙来选择自己的那一块。这样,甲就会因为担心自己吃亏而采取尽量将蛋糕均分的方法。
公平吗?当然。因为在这个分配的过程当中,双方都是直接参与者,而他们的参与,也对最终的分配结果产生了影响。因此,即使甲的分配并不平均,他也只能够接受这样的分配结果,因为分配的方式是公平的。
由此可见,公平并不仅仅局限于平均,换句话说,平均只是公平分配的一种绝对方式。从上面的分蛋糕的例子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公平的结果不一定意味着平均。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仅仅将公平的前提局限于平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解决争端的秘诀——双赢的分配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得不到的东西,谁都别想得到”或是“我办不成的事情,谁也别想办成”。在人际交往中,一旦进入交际情境,如果人们抱有这样的心态,必然会出现交往的僵局,导致“负和博弈”的结果。而如果双方能够理智地思考一下,采取互利互惠的合作态度,不仅人际关系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出现双赢的局面。
企业的“价格大战”是博弈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说明了如何利用双赢的分配方式来解决企业间的争端局面。
两个企业合起来垄断或几乎垄断了某种商品的市场,经济学上把这种情形称为双寡头经济。两个企业都想打垮对手,争取更大的商业利润。于是,他们之间必然会因为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而引起争斗。
争斗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希望抢占对手的市场份额,增加自己企业的利润。企业要增加利润最简单的方法是提高商品的价格。东西卖得越贵,钱不就赚得越多了吗?
的确,如果只有一家企业垄断了整个市场,提高价格可能会增加你的利润。但问题在于,存在两家相互竞争的企业,消费者可以在两家之间选择。这时候,你提价的结果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而可能导致自己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下降。
在这里,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份额。如果你提价,对方没有提价,你的东西贵了,消费者当然不会买你的东西而去买你对手的东西。这样,你的市场份额会下降很多,利润也会随之下降。
这是人们都明白的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因此对两个企业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合作抬价。如果两个企业联合起来商定一个双方都同意的市场价格,同时都采取这个比较高的价格,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没有别的选择余地,贵也只好买,两个企业的利润都会增加。
假定两个企业都采取同一个低价格,可以各自获得5万元利润;都采取比较高的价格,每个企业可以分得8万元;如果一家采取较高的价格而另一家采取较低的价格,那么价格高的企业利润为2万元,而价格低的企业则因为市场份额的扩大利润上升为6万元。
很明显,对于这两个企业来说,他们双方或单方面提高价格都得不到任何好处,都是劣势策略。因此他们价格大战的结果:双方都固守低价各赚5万元的情况。
但如果现在甲企业希望整垮乙企业,而在原来的低价基础上再度降低价格,那么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乙企业也只能跟随甲企业降低价格,这样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两个企业两败俱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企业都将同类企业作为对手,只关心自己一方的利益。在价格博弈中,只有你将对方作为对手,不管对方如何决策,你都总是会采取低价策略来占得便宜,这就促使双方都采取低价的策略。如果对局双方都清楚这种前景并加以合作,同时实行较高的价格,那么双方都可以因为避免价格大战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博弈学把这种合作称之为“双赢对局”。因为在这个价格大战中,如果双方联手都不采取降价的方式,则将出现双赢的局面,双方都会成为对局中的赢家。
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双赢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结合。因为局限于个人的利益,我们会错过很多获利的机会。
有两个旅行者从一个专门生产细瓷花瓶的地方买了两个花瓶,并搭乘同一班飞机回来。可是在提取行李的时候,却发现花瓶被航空公司的人打碎了。于是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价格大约在90到100元之间,但是不知道两个人购买的确切价格是多少。于是航空公司请两个人在100元以内写下自己花瓶的价格。如果两个人写的价格一样,航空公司将认为他们说的是真话,并按照他们所写的数额赔偿,如果两个人写的不一样,航空公司就认定写得低的人说的是真话,并且照这个价格赔偿损失,同时对讲真话的人奖励2元,对讲假话的罚款2元。
如果甲乙两人都写100元,那么他们都能够得到100元的最大赔偿,这是最好的策略。
但是甲很聪明,他想的是:如果我写99元,而乙写100元,这样我能够得到101元。因此他准备写99元。但是乙更聪明,他猜到甲要写99元,于是他准备写98元。假如甲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准备写97元……
在这里,甲和乙对对方心理的揣摩,目的就是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收益最大的并不是甲和乙中的任何一个,而是航空公司。道理很简单:因为规则规定,讲真话奖励2元,讲假话罚款2元。注意,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圈套。因为甲和乙在事先没有经过商量的情况下,都不知道对方会写下怎样的价格。而一旦两人的价格出现不统一,必然会有一方要遭受2元的损失,这样甲和乙都想保证自身利益,并因此而揣度对方的心思,从而根据对对方的想法揣度而做出自己相应的对策。而他们揣度的结果,是价格越压越低,使航空公司成为最大赢家。
因此,甲和乙最终的博弈结果是双方都写0。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事实上,甲和乙的最优策略是都写100,这样他们都能够得到最大赔偿。而甲和乙最终之所以一分钱都拿不到,就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个机制下,双赢是利益的最大化。
甲和乙的例子,说明了双赢策略是利益的最大化分配。这不仅是解决争端的最佳策略,也是实现个人利益的绝妙方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生存博弈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段话出自于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大意是:树木在山林中过分清秀而出类拔萃,必然会被风所摧毁;石堆比海岸还要高,流水必然会冲击它;行事为人事事高于别人,难免别人会诽谤你,产生非议。
这是很有哲理的生存博弈论,说明了为什么名人志士要把韬光养晦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必要法门。无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如果你事事表现自己的聪明,那么危险也会随之而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必然会懂得这一道理。
三国时的贾诩是一个博弈的高手,他对人心和人性的了解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投降曹操之后,聪明的贾诩变得沉默寡言,深居简出,也不和当时的名士上层打交道,结果一生恬淡,无疾而终。
贾诩是一个聪明人,他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了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在张绣的手下时,由于张绣那里缺乏贤能之士,因此他可以挥斥方遒,指挥若定;但到了人才众多的曹操那里,贾诩就不得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和地位。第一,他是中途投靠而来,曹操即使再信任他,也至少要保留一分顾忌;第二,曹操帐下谋士成群,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善于用兵的智谋之士。在这样的一片树林之中,想要不被无情的狂风吹折,贾诩的选择只有一个:明哲保身。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试想,一个原本高度一致的集体,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好比矮子堆中出现了一个巨人,怎么会不引人妒忌和猜疑呢?生存的博弈理论中,有才而不外露,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生存于乱世的重要法则。贾诩的聪明在于他了解处处显示自己的小聪明,是最大的愚蠢。
事实上,有的人之所以事事要表现得比别人精明能干,是因为他在生存的博弈中觉得别人都是笨蛋,而只有自己最聪明。这样的人就像在山林中最为清秀的树,因为过于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终会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生存博弈中我们最大的收益是什么?是平安和健康。以此为前提,我们的目的就很清楚了。锋芒毕露,锐气尽显,其结果只能是在博弈中失败。要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不然你会输得很惨。
借力谋权的生存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当出现一些复杂的局面时,我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有效地加以控制,因此,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借助外来的力量加强自身的实力,以求在复杂的局面中取得生存的机会。
三国时期,曹操就借助皇帝的力量,成就了自己一方霸主的地位。
汉末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采取割据的方式,称霸一方。曹操当时刚刚起兵,实力十分弱小。因此,要想在这样的乱世中生存,曹操就必须想办法借助他人的力量。于是,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见,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亲自到洛阳将当时有名无实的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上。
“奉天子以令不臣”,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巨大优势。此后曹操在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开创了自己的一方基业。
曹操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善于谋划的结果。在当时,北方的袁绍对曹操虎视眈眈,曹操时刻都有被消灭的危险,因此“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成为曹操在政治上压倒对手,获得更多外力帮助的重要手段。
首先,曹操迎奉天子,让自己在政治上得到了“尊王”的好名声,这让他在道义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而他迎奉天子的做法,也让他成为了保卫王室的忠诚卫道士,这样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对手所不具备的优势。
其次,迎奉天子的同时,曹操不仅赢得了声名,更将许多原本为国家效力的人才,收为己用。这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同时也为他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发展壮大的关键原因之一。曹操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借助外力谋取权力的重要作用,也凭借着这样的政治策略获取了成功。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也是善于借助外力谋取权力的典型。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使得她的权力欲大增。然而,初唐士族盛行门阀制度,而武氏的庶族门第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这一特殊的境遇,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逼迫她“疯狂”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到她唯我独尊的欲望。这一点在她以后参政乃至“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则天被选入宫中,这让她觉得改变自身境遇的机会来了。然而,尽管姿色动人的武则天很受太宗的喜欢,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很高的地位,这让武则天很是不甘,她开始在深宫中谋求改变。嫔妃之间的争宠斗艳,也激发了武则天的斗狠之心。
武则天知道,凭借自己一个小小的妃嫔想要谋取更多的权力是相当困难的,于是她开始寻找可以依靠的外力,太子李治成为了武则天夺权的重要棋子。
后来,李治果然被武则天的美貌所吸引。武则天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初步达到,于是她哭着对太子说:“我虽然只是一个卑贱的女子,但也想要保全和太子的感情。假如您日后登基做了皇帝,不知道您要怎么对待我?”李治说:“如果我有一天做了皇帝,一定册封你为皇后。”
后来,唐太宗驾崩,按照当时的规定,没有生育的妃嫔要出家做尼姑为死去的皇帝守寡。这样武则天在尼姑庵生活了两年。两年的宫外生活,让武则天对权力的欲望更加强烈。
最终武则天回到了皇宫,对于权力的强烈欲望,让她开始谋求更高的地位。凭借着自己生下皇子李弘,武则天很快从才人晋升为昭仪。
此后,武则天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颁诏,废掉了王皇后并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使得高宗对她十分宠爱。她也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兴冤案,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武则天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共同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政权尽在武则天掌握之中。
然而武则天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在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虽然为了谋取权力而不择手段,但她的成功却值得研究。她在入宫后不久,就清醒地认识到太宗不可能在她权力之路上提供助力,于是她不惜勾引太子以达到自己掌控权力的欲望,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借高宗的名义铲除异己。等高宗恍然大悟并后悔不迭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在这场对局中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在生活中,我们同样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希望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一旦我们希望依靠的力量不能为我们提供帮助时,我们就应当寻找新的可以依靠的对象。但权力斗争的最主要目的,在于身处复杂的局面中保存自己。你永远要记住:高处不胜寒,不要让自己成为权力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