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中国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写在前面的话(2)

对于东方人来说,上述的这种关系十分简单,且很清晰,尽管它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显得那样模棱两可和捉摸不定。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关系的存在,恰恰与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相契合。这种关系,被他们形容成一种老大哥和小弟弟的关系。比如说,就像描述一个家庭中,两个兄弟之间的关系一样,当中国政府需要表明自己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时,就会采取老大哥和小弟弟之类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流行于中国的各个地方。实际上,中国政府体制赖以建立的基础——宗法家长制,也是依靠这种老大哥和小弟弟的关系形成的。在小弟弟面前,老大哥自然有凌驾于其上的特权和义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周围卫星小国跟前,中国无疑就是一个道德权威。此外,中国还负有支配正义的权力。与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相比,这些与之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很自然地,我们对这种关系感到由衷地厌恶。因为这种关系本身的存在,极为不确定:既可以轻易地取消,又可以任意强加在别人身上。基于此,这一体系中一些令人称道的特点可以随时被发现,只需要我们依据主观判断,尽量加强或者回避上述不确定的关系。

多少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自身的霸主地位。在她的周围,有很多弱小的和未开化的小国家。这些小国家不断地恭维和赞美,使她变得日益骄傲自满,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关于这一点,善于思考的人们从不感到有任何奇怪之处。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一个小圈子,它由崇拜中国的小国家组建而成。这样的一个小圈子,带有明显的排外性。因此,中国和她的小圈子不希望有其他的国家闯进来。对于那些没有按照她的模式来经营组建政权的国家,对于那些在她所能惠及的范围之外的偏远国度,中国没有理由不采取一种鄙夷的神情对待他们。同时,中国与印度,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对于印度这个东亚伟大的帝国,中国与欧洲的相互交往,一定会给它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些,中国人从传统的东方立场来看,有着自己准确的看法和判断。

在与欧美国家交往的时候,中国显示出一种坦然自若的神态。然而,这其中也不乏有荒诞不经的骄傲自大。与我们的交往和联系,对中国来说,是一件极其不情愿的事情。很显然,在清政府和它的臣民看来,这种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联系与往来是多么可恶啊!这就是中国面对欧美等国家,建立良好互动关系时所持有的态度。

在这里,我们不准备讨论,必要的时候,一个国家是否可以诉诸武力,以求得与另一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并进行贸易往来。这个问题不是本书所研究的内容,它可以留待专业的国际法权威去回答。所谓的鸦片战争,本书并不想就其正义性问题发表任何有关的看法或意见。当然,本书也不会记录其他人的各种观点和意见。作者想要做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勾勒和描述鸦片战争的真实情景。鸦片战争的经过,对于每一位聪明的读者来说,是了然于胸的,因此,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读。然而,在中国人那里,这场战争究竟使得他们持有怎样的观点,怀有怎样的情绪;对于所有外国人的看法,这些情绪和观点是如何扭曲中国人的认识,以及如何影响整个中国的对外关系,等等。像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了解。对于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基于此,我们要重新描述一遍鸦片战争,以期对近代的中国人有一个客观、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就鸦片战争这一问题,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

1842年,西方国家攻击了吴淞要塞。这一要塞位于广东省以外的偏远地区。1860年,欧美国家又攻占了北京城,并火烧圆明园。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海陆战争,不管其他原因是什么,在中国人看来,“鸦片”这两个字是导致这些军事行动的直接目的。中国人认为,外国人的不满,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他们真正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的大门,并将中国作为倾销鸦片的广阔市场。这些鸦片是外国殖民者在印度种植的,它们被运送到中国,卖给中国的臣民吸食。

在中国看来,上述事实是确凿无疑的,西方国家没有任何可以抵赖的理由。其实,早在1842年以前,清朝政府就规定,不管是公开运送还是暗地里走私,只要将鸦片运到中国,就违反了中国的法律。就这一问题,已经有不少的摩擦和冲突,频繁发生在广东地方政府与东印度公司之间。后来,东印度公司经营鸦片的特权被取缔。接着,它与广东地方政府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日益加剧。1840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被朝廷派往广东禁烟。当时,清朝的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明确指出一定要杜绝鸦片贸易。林则徐谨遵圣谕,丝毫不敢怠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与东印度公司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了白热化状态。来到广东后没过多久,林则徐就发现了一大批鸦片。这些鸦片分装在二十二艘船只上,在广东的水面上停泊着,其价值高达九百万元。这一事实的存在,公然挑衅和亵渎了中华帝国的法律。按照当时的惯例和法则,所有的鸦片连同装运鸦片的船只,一律没收。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逼迫外国商人交出鸦片。无奈之下,那些鸦片经由英国商务监督义律交给了林则徐。同时,他还向中国政府保证,从今以后再也不向中国的港口运送鸦片。

在这次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一共缴获了两万两百九十一箱鸦片。这些鸦片全部被运送到海边,进行严格的销毁处理。在海边的高地,林则徐派人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池子,然后往里面注满夹杂了不少石灰的海水。所有的鸦片投进池子里,全部被销毁。事后,销毁的残渣随着潮水流入海洋。在销毁鸦片的现场周围,还安排了很多官员把守。在处理鸦片的过程中,他们仔细地进行监督。谁要是想顺手牵羊,拿走一点鸦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当时,有一个中国人,他妄图从那里带走些许鸦片,结果被当场砍头。可以肯定地说,在这种情势之下,鸦片全部被彻底销毁。对于清政府销毁鸦片的决心,我们深表敬佩。收缴鸦片,并彻底销毁,这是一个政府本应该做的事情。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林则徐扮演着一个仆人的角色。因为对于皇帝的命令和旨意,他忠心不二地坚决予以执行。

虽然中国政府的禁烟行为,是正义的,并且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扬,但是就像中国人早就预料到的那样,英国人派来了海陆军。紧接着,中国沿海的几个港口,被英国人侵占。古都南京,被英国人团团包围;还有舟山群岛,也在几日之间被英军夺取。最后,在军事力量的威逼之下,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在南京签订了和约。按照和约的规定,清政府给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还将香港岛无条件地割让给英国女王。在二千一百万银元的赔款中,有六百万是鸦片费用,三百万是商贸欠费,一千二百万是军费。

以上所述,就是让中国人难以忘怀的鸦片战争的经过。这一事实,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对外国人产生了偏见。有一种说法认为,英国人采取军事行动,纯粹是出于严重的不满。如果我们想为这种借口辩解的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英国人即便不是为了鸦片,也迟早会对中国动武的。在1860年北京被攻占之前,英国人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从来就没有真正停止过。中国皇帝的出逃,以及他在流亡过程中意外病故,使得清朝政府不得不做出更大的让步。于是,鸦片贸易在中国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在中国人看来,只有英国人在华的鸦片贸易得到认可后,他们才会放下武器,进而寻求一种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与英国人的协商或谈判过程中,清政府竭尽全力地劝说英国人尽量与中国人保持合作。否则,鸦片要么被严禁查处,要么慢慢地被拒绝倾销。对于清政府所做出的努力,洞察世事的人心里很清楚。另外,对于清政府的那些请求,英国人或者严词拒绝,或者根本不予理会。关于这一点,中国人也心知肚明。正是这些事实的存在,使得中国人对西方人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偏见和深深的怨恨。

当时的形势,具有上述那些重要的特点。中国在这种形势之下,被迫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走出来。她开始接触西方世界,并从正面关注近代的西方国家,尽管她与这些国家建立了一种无奈且不情愿的关系。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一切西方国家无理的侵略行径,都是她所无法容忍的。这一点对她来说,是很正常的。同时,对于那些为她的最高利益服务的人们,她总是怀有偏见和误解。这一点,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近代国际法的原则及其具体内容,她的最高统治者一无所知。同样,对于那些支配独立国家间平等交往的准则,中国人也闻所未闻。正是这种无知,清政府总是被他们的最高统治者摆放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因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本就是一些合法的东西,他们还要力争一番。这样一来,反倒使得胜券在握的外交斗争归于失败。像这样的情况,与评论他们的人一样,清政府自己也心知肚明。然而,由于虚荣心和傲慢自大的缘故,他们从不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失误。在清朝的内阁中,有一位官员,曾经对本书的作者说过:“不管是什么问题,我们最终总会遇到屏障。有时候,情况在最初阶段对我们很有利,然而往后走,我们就会自乱阵脚,顾此失彼,最后酿成错误,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正义和公道究竟站在哪一边,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于这样一种过于悲观的自我评价,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远远超过说这句话的内阁大臣所能认识到的。

这位内阁大臣的话,通过下面的一个简单例子,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在很早的时候,北京就形成了一个惯例:皇帝不管什么时候出门,所经过的街道,都要进行封闭,不允许任何人在那里随便行走。有一次,皇帝马上就要出门了,总理衙门很快将这条惯例告知各国的外交使团。然而,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做法,除了一家外交使团没有说话外,其他的各家都纷纷表示强烈的抗议和不满。事实上,外国人所居住的地方,并不在要被封锁的街道之内,因此,这种做法根本不会影响他们的出行。即便有些许麻烦的话,禁止通行的时间也不过几小时而已。其实,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首都,不管是市政府还是枢密院,都不会主动告诉外国使馆,他们要封锁哪一条街道。出于需要,他们会把某些街道封锁一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当其他国家的外交使团提出质问的时候,他们会立刻用相当体面而又得体的答复予以回应。如此看来,清政府对外交使团过分地客套,反倒惹了一堆麻烦。

如果我们对中国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细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些优点和缺点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都有所体现,再把他们与西方人相互交往的三十年间所发生的事件完全记录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中国在这一阶段,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古老的传统模式没有发生一点变化。相反,中国基本上可以适应近代世界的要求。在她的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人们表面上看起来头脑停滞,麻木不仁,思维混乱,但实际上,他们绝不是那样的。就本质而言,中国人既骄傲自大,又谨言慎行,甚至有些保守。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沉睡之后,他们突然被唤醒了。实事求是地说,在一种非常不利的环境中,他们被唤醒了。四亿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由于这种唤醒,需要重新塑造和发展。很明显,这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

就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成果而言,把中国和日本放在一起加以对比,是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一点说服力的。原因很简单,就本质而言,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借用中国的服装样式,但是很快,他们就抛弃了这一服装样式。而对中国来说,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亲自设计发明了传统的服饰。这些服饰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抛弃东方的模式,吸取西方的文明精华方面,日本抛弃了他们旧有的服饰。与之相反,中国人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在过去的很多年间,中国人在不辞劳苦地纺织棉布。虽然速度不是很快,但他们一直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