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中国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写在前面的话(3)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存在于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之间。自从与西方国家接触,到后来的建立外交关系,处理日常事务,日本很明显都要比中国占有优势。关于鸦片战争,前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论述。我们知道,正是因为那次战争,中国不得已被拖进了国际体系——一种西方人所谓的秩序空间。这次战争没过多久,日本也在西方国家的威逼之下,被迫打开了国门。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丝毫的疑问。之后,在美国的主持之下,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在此过程中,美国和日本达成了共识,严禁贩卖和吸食鸦片。并且,这一点还成为两个国家法律中的一部分。当然,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对于这些法律,与中国签订第一个条约的英国怀有怎样的态度。我们不妨做一番简单的比较:英国对于中国禁止鸦片贸易的做法,表示大为不满,并野蛮地进行干涉,阻止中国的立法机关做出相关的规定。相反,对于日本的立法,美国则从道义上表示支持。而且,美国的官员在进入日本之后,严格地遵守日本的相关法律。对日本政府来说,美国官员的做法无疑增强了他们的权威。

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他们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影响和结果是没有办法想象出来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现在所形成的不同地位,就是上述的影响和结果造成的。1872年,中国和日本还没有建立正式的条约关系。那时候,旅居在日本的一部分中国人,写了一份申诉书,并将其交给北京的美国大使馆。他们请求美国大使馆,一定要把这封申诉书递交给日本政府。这封申诉书的内容大致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日本居住期间,吸食鸦片。然而,日本当局对他们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他们还宣称,在晚上的时候,日本的警察经常闯进他们的卧室。为了判断他们是否正在吸食鸦片,日本警察总是要闻他们呼出的气味。他们无法忍受日本人这样做,对他们而言,那简直就是痛苦的折磨。基于此,他们妄图通过申诉书,为在日本遭到的不公而讨回公道。

在美国,有很多中国留学生。1878年,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从在美留学生中选拔几个,将他们送到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的陆海军学校学习。对于这一请求,美国政府的回应显得很怠慢。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清政府一直在做努力,希望能实现那个请求。然而,他们的愿望还是落空了,因为美国政府最终拒绝了这一请求。后来,这件事情影响很大:清政府直接撤回了在美的全部留学生,并下令解散留美学生事务所。原本,派遣留美学生,是清朝政府主动与西方世界接轨的一项重要事业,既现实,又很有意义。现在,所有这些全部化为泡影。当清政府提出这一请求的时候,日本的在美留学生正在安那波利斯学习海上战术——关于这一点,清政府已经明白无误地获悉了全部实情。

美国偏袒日本而拒绝中国的这种做法,对于最近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呢?对此,我们无法轻易地做出判断。不过,在那次海战中,日本方面的主要指挥官,有几名是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同样的道理,美国的做法,究竟对清政府产生多大的影响,使其沮丧不已,感觉受到了巨大的羞辱;使其胆量变得越来越小,没有办法应对;使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而不断徘徊,无法前进。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很难做出有效的估计。

在世界上,只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殖民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移民都是可以去的。但事实上,在那些所谓的把中国劳工当人看待的国家,在法律上已经明令禁止了中国的移民。而对于日本的移民,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采取过类似的禁令。对于自己的臣民,清政府坚决反对他们出国移民。这是因为,在清政府看来,自己的臣民绝非一无是处。与此同时,针对西方国家所采取的歧视中国移民的措施,清政府表达了强烈的反对。

在这里,我们不是出于争论或者谴责的目的,才做出这样的一番对比。中国和日本这两个相邻的大国,所遭遇到的西方国家不同的对待,是不是把他们从各自的封闭状态中唤醒;他们的不同遭遇,是不是导致双方产生了嫉妒或者猜疑;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和日本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是不是明智或者正确。诸如此类的问题,作者要么不想提出,要么根本不准备讨论。不过,今天中国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与上述一番对比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联系。因此,我们不得不在这里做出一番比照。任何一个人,如果要对中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进一步地,他若想要明白,那些外部和内部因素是怎样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中国处于今天的这个状态,那么我们前文所做的一番对比,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

在清政府打开国门,向西方国家开放的前三十年间,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神秘莫测的问题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事实上,那些问题事关重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恭亲王奕和李鸿章,逐渐掌控了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甚至主导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1860年,当北京遭遇英法联军的强行闯入时,整个皇家贵族中,只有恭亲王——当时咸丰皇帝的亲弟弟,留守在北京城内。在这种情况下,恭亲王理所当然地被指派为中方代表,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各国代表进行和平谈判。从此以后,恭亲王在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渐地,他权倾朝野,烜赫一时。一直到1884年,他被罢免后,这种情况才宣告终结。

然而,外国人对另外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可能会更加熟悉。这个人,便是李鸿章。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恭亲王作为皇亲国戚,身份高贵,一般的外国人是没有办法与之相见的;另一方面,与李鸿章不同,恭亲王远离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而一直在北京城内深居。但是,不管怎样,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如果说恭亲王是清政府的头脑心腹,那么李鸿章便是它的左膀右臂。

近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进行交往的外交体系,还有高效率的海关制度,都是恭亲王在他的政治生涯初始阶段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当清朝帝国内部接连出现动乱——太平天国运动和西北的陕甘回民起义时,恭亲王采取果断的军事措施,对其进行了有效的镇压。接着,在天津,发生了中国人屠杀外国传教士的惨案。这一事件很快引起了外国政府的愤怒。但是,恭亲王立刻出马,用一系列优惠条件抚平了这次风波。外国公使想要觐见中国皇帝,恭亲王围绕礼节这一问题,与各国代表展开了喋喋不休的争论。然而,当事态的发展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时,恭亲王又能富有远见地预见到,并及时做出了让步。在处理伊犁问题上,恭亲王在与俄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占尽了上风。此外,他还想方设法地消除了劳工贸易。之后,法国人侵占越南,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恭亲王出现闪失,并被当政者赶出军机处。即便如此,新上任的执政者依然采取了他制定好的政策。

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恭亲王总是事先将对手放在假想的对决场景中加以研究。对他而言,当问题真的出现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在许多外交事务的处理上,他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他善于预见各种可能的情况,并选择恰当的时候做出一定的妥协或者让步。在各种角色的转换中,恭亲王显示出了惊人的速度。在他身上,你既可以看到骄横粗鲁的一面,又可以看到谦和文雅的一面。有时候,他待人接物显得很有耐心;但在另外的一种场景下,他却又变得相当暴躁。立足不同的情况,出于各种需要,他会灵活自如地运用自身的特点。

或许,你会认为,恭亲王变来变去的一副副面孔,显出他的犹豫不决。其实,在那不断变换的面孔背后,他正在快速而又仔细地琢磨、研究对手。在彻底摊牌之前,他一直在判断对手的情况,探究对方的真假与虚实。这时候,你会发现,他很坚定,丝毫没有要妥协的迹象。然而,就在最后的时刻来临之际,他的对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与之争夺时,刚才那个坚挺不屈的恭亲王瞬间不见了。而站在对手面前的,却变成了一个笑容可掬、阿谀逢迎的奕。可以说,在东方的外交场上,恭亲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老行家。

在清政府中,恭亲王的才能在周围的一群人里显得格外突出。作为一名领导者,他坚定不移地执行防御型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对于清朝帝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恭亲王比任何人更加清楚。对于这个庞大帝国所存在的问题和弱点,他比常人更有深刻的洞察。到目前为止,在大清帝国内部,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肩膀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深刻而又细致地观察着世事的变迁与发展。在担任总理衙门大臣的二十四年当中,他先后辅助了两个皇帝。那两个皇帝继位的时候,都还是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同治皇帝,不但女性化倾向严重,而且生活奢侈腐化,最后在荒淫无度的生活中死去。

实际上,在恭亲王的从政生涯中,他一直是清政府内政外交的中坚力量。有很多内政外交政策,都是他一手苦心经营并机智地执行的。可以说,恭亲王是清政府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最近,这位多才善变的恭亲王,官复原职,又回到了总理衙门大臣的位置上。这对于清政府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内政外交中,它意味着清政府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安徽省。那是清朝帝国内部的一个中部省份。当时,李鸿章所在的家族在当地并没有什么名气。后来,李鸿章的兄弟及其子侄辈们,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他们先后受到清政府的嘉奖,并被允许顶戴花翎。至此,这个家族在当地才有了声望和名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鸿章的母亲才倍感荣耀。说起李鸿章坦荡的政治仕途,可以追溯到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那时候,他担任江苏省巡抚。而在江苏省,太平天国的起义活动,此起彼伏。一次,五个姓王的起义军头领向清军投降。在此之前,戈登已经向那五个人保证,只要他们放下武器,一定会给他们一条生路的。然而,李鸿章知道了这件事后,立即下令将那五个人斩首示众。(编者按:此处资料有误,作者所记之事可能为发生在1863年的“苏州杀降事件”,被杀者有八人,分别为: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伍贵文、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1871年,李鸿章被清政府任命为直隶总督。在这一职位上,李鸿章一直待到他去世时为止。当时,整个北京城也在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在清廷的督抚中,李鸿章拥有最高的地位。

作为一名直隶总督,李鸿章具有丰富的军事作战经验。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政治家。然而,与政治家的身份相比,我们情愿说他更像个士兵。在中国人中,李鸿章是少有的身材高大者。他说话的时候,声音浑厚且有些粗鲁。然而,他的性格却很温和,容易让人接近。作为一名典型的东方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李鸿章显得有些矜持和自重,并且处处流露出安宁祥和的神情。然而,与他相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任何一个外国人,如果能经由他的同僚带话,希望与他谋面,那么像这样的请求,一般都会得到李鸿章的允许的。

在与那位看似粗鲁的老总督的交往过程中,许多外国人明白了真正的彬彬有礼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和行为。有一次,一位美国人——某州的前任州长,在总督府里,受到了李鸿章的热情接待。当他们见面的时候,老总督和那位州长先生,包括那个在场的翻译员,彼此相距不远,差不多是站在一起的。当州长先生离开那里时,对他身边的一位美国朋友这样说道:“谁说那位老总督是个顽固不化,地道的野蛮人?他明明是一个很有礼节的人啊!”在中国,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的组建,可是说是李鸿章一人所为。作为清廷的左膀右臂,李鸿章在坦荡的仕途道路上,向整个清王朝显示着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而清政府对于他,也越来越倚重。不管是什么事情,清政府都会找他协商,希望他能出个主意。可以说,在所有的大臣中,李鸿章是最受清政府宠爱的一位。在整个朝廷里,没有一句谣言,是关于清政府不再重用他或者他对清政府存有异心的。与李鸿章一样,对于满洲人在中国的统治,其他官员也没有什么异类的想法或者态度。作为统治者,满族人在历史上曾经是聪慧、理性,且富有远见的。整个国家上下,汉族人和满族人之间,清政府都一律平等对待,而不存在什么差别或者种族歧视。当然,那种极个别的受到特殊恩宠的人除外。实际上,满族人已经被土著的汉族人所同化和吸收。这两个民族已经彻底融为一体了。在清廷内部,满族官员数量远远低于汉族官员。众所周知,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是德国血统。如果因为这一点,要她与自己的英国朋友势不两立的话,很明显,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事情。同样,如果让清朝的满人皇帝与他的汉族官员作对,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