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修心:心无杂念,凡事看淡些(2)
心若在动,风、幡、烦恼、欲望都在动;心若静,风、幡、烦恼、欲望都在静。《六祖坛经》有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心是人的一切行为主宰,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一个人成为魔鬼,也可以使一个人成为圣人。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讲,外在的邪恶容易被看到、克服,内在的邪念会成为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
其实,往前往后,向善与向恶,是成是败,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佛家言:“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一念之差,可以就此青云;一念之差,也可以就此坠入黑暗。所以,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微不足道的话,甚至转瞬即逝的一个念头,都可能对事情的结局产生重要影响。
禅曰:“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禅家认为,人生的所有祸患皆是因为心无厌足而来。欲望如海,难以平复,假如自身心猿意马,陷入迷惑,那就容易受到邪念的干扰。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正所谓“心中本无风与幡,何来动静之分呢?”人的心可以静若处子,也可以动若脱兔,有时候一个突然的想法,都可能影响人的敏感神经,人的贪欲只要开了头,就很难控制。由小贪到大贪,由谨小慎微到肆无忌惮。私欲如洪水,留点缝隙就可能钻成大窟窿。
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他们家境都比较富裕,但两个人一直郁郁寡欢,总觉得金钱不够花,每天都在做白日梦。有一天傍晚,他们在林中散步,好像在寻找金银财宝似的。这时,有个小和尚从对面惊慌失措地跑了过来,两人见状,便拉住他问道:“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哎,难道你看不出来吗?发生大事呢?”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说,“刚才,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的时候,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这可怎么办?我好害怕。”
“这可是喜事啊!”这两个人暗自窃笑,并异口同声地说:“小和尚,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一边说一边心想“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
小和尚沉思良久,若有所悟地说:“你们千万别去,这东西有毒,会吃人的。”
这两个人不由地大笑起来,笑完后,其中一个年轻人说“你们这些秃瓢里面装的都是糨糊吗?黄金怎么会吃人啊,快告诉我们在哪儿?”
“你们怎么还不明白啊?”这个小和尚反问道,“难道说,有一坛子黄金是好事吗?它会吃掉我们这颗安静的心,恶念随之就会来到?甚至会丢掉我们这可怜的生命?”
在这两个年轻人的不断纠缠之下,小和尚最后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听完后,两个人高兴的跑进了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
“好大的一坛子黄金!”他们不禁瞪大了眼睛。
“太好了!”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人说:“现在天还没黑,现在如果把把黄金运回去,肯定不太安全,要不这样,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弄点饭菜来,如何?”
另一个人回答道:“你说得非常对,我马上回去弄饭,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说完后,他就回去取饭菜了。
回去取饭菜的那个人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心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他越想越高兴,顷刻间便跑回去了。
而留下的哪个年轻人,心里也在想:“这么多黄金,要是全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全归我了吗?”
其实,不是黄金有毒,而是人心有毒,即恶念。结果可想而知,回去取饭菜那个年轻人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于是,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最后也中毒身亡。临死前,他想起了小和尚的话,不禁暗自悔悟:心里的恶念把我害了,和尚的话真是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有明白呢?
唐朝怀信禅师在《释门自镜录》中说:“但起一念善心,恶律一即断。”心中的一念,是善是恶,都决定了自己是在地狱或在天堂。个人欲望是有弹性的,必须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切不可见利忘义,任凭私欲膨胀。阻击欲望,拒绝诱惑,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让“贪欲”萌芽。欲壑难填,佛教认为贪欲是三毒之首,不无道理。私欲如野马,一旦脱缰就会奔腾不羁;私欲如洪水,一旦失控就会使道德堤坝轰然坍塌。
有一位老锁匠,在他手下有两个手艺非常不错的爱徒,为了使自己的手艺能代代相传,他决定在他们当中选一个接班人,可怎么也定不下选谁为好,毕竟两个爱徒表现都不错。
一天,这位老锁匠在河边散步,边走边想,作为一个开锁匠,什么是最重要的?品德是重中之重。最后,老锁匠想通了,一个会开锁的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心里加一把牢不可破的锁,那他的技艺也许就会成为他的陷阱。
于是,老锁匠决定考验一下两个爱徒,他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分别去打开,当然两人都很快就打开了。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打开后的心理状态。老锁匠慢悠悠地问到:“你们在保险柜里看到什么了?”大徒弟十分兴奋地回答:“保险柜里有成扎的钞票!”而小徒弟却摸着脑袋说:“我只知道开锁,根本没注意里面有什么。”
可想而知,老锁匠最后将小徒弟作为自己的传人了。可见“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刹那的善心,是不贪求、不望报,是无私的慈悲、爱心、善良。而刹那的恶心,虽是微不足道的小恶,但足以让自己沉沦,堕入地狱,成为恶魔。
其实,古代有智慧的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才可以达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境界,根除恶念,才能拥有一颗安静的心。怎样才能控制这种欲望和贪婪的念头呢?只有一招,那就是:“伏魔先伏自心。”只有这样,正气才能压住邪气,抵制自己内心的恶魔。
【禅悟人生】
佛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其实佛与魔的差距只在一念之间,善与恶,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造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控制抵御外来的种种诱惑,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自己的私心杂念,铲除一切龌龊的行为以及阴暗的思想和理念。欲念人人都有,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应常思贪欲之害,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平心静气度终生,便受人尊重,自己也可解脱于不得之中。
【莲花妙语】
当淫邪的念头在你的心头一闪而过时,假如你能发觉这种邪念有走向物欲或情欲方向的可能,就要立刻用理智把它拉回到正路上去。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多么大的诱惑,都会在我们的真实本性面前消失的。坏的念头一产生立刻有所警觉,当有所警觉时要立刻想方设法来挽救,切不可放过邪念产生的一刹那。一个人的私心本来就是没有底线的,如果得到的越多,反而要求的更多,永远不会满足,这样贪婪之心就无法遏制,从而使人们偏离正确的道路。
4.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
【禅心智语】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禅语今释】
所有的菩萨,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从而得到清净本心,因为心清净,就没有了可以恐惧害怕的根本,远离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不实梦想,所以才得到最彻底的涅槃。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就是“大彻大悟”。看淡和放下,本不矛盾。放下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了。看淡就是放下,放下就是舍弃对外境的执著,就是把外界看得淡一些。
当好事降临时,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气凌人。把功名利禄看轻一些、看淡一些。当祸事侵袭时,不要悲伤,也不要自暴自弃。把厄运挫折看远一些、看开一些,也许厄运不经意间会为你带来福气。
在日本东京黄蘖寺的山门上,挂着一块写着“第一义谛”的匾额。“第一义谛”四个字写得俊逸洒脱,不愧是书法作品的上乘之作,这是明治时代著名的洪川禅师亲笔写的。当时,洪川禅师为了写好这四个字,练习了几十遍。
洪川禅师在开始练习的时候,每写完一遍,就会问为他研磨、取纸的那个小和尚,自己写得怎么样。由于性格直率,小和尚总是直言不讳地说:“写得不好。”洪川禅师只好重新再写。当他再次写完的时候,小和尚还是摇着头表示不满意。他只好一直写下去。
如此折腾了许多次,小和尚说:“师父,这字怎么越写越糟了?现在写的还不如第一遍好呢。”
洪川禅师不禁有些着急,心里开始烦躁。可越这样就越写不好。他一连写了八十四幅字,都没有得到小和尚的肯定。
当洪川禅师正要写第八十五幅的时候,小和尚被另一个禅师叫走了。他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了,心想:“我终于可以避开小和尚的锐利眼光了。”没有了旁人的干扰,洪川禅师顿时感觉神清气爽,他立即挥毫泼墨,“第一义谛”四个大字可谓是一气呵成。
等小和尚回来,看到师父的第八十五幅作品时,不禁惊呆了,连连称赞道:“真乃神品是也!”
繁华三千,纷繁复杂,面对万丈红尘,又有几人能凌波微步,潇洒其间,游刃有余?倒不如平心静气,看破纷纷扰扰,留得一缕清风,一份心灵的宁静。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能解决不能挽回的事情,这也是让人无奈的现实,无法改变,所以我们要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
世事纷忧,如对人生仍然悟不出、看不透,堪称糊涂。心灵清净,看透世事,心放开些才会认得清自己本来的摸样,不会在纷乱的大千世界中迷失自我。
有这样一个小村落,里面住着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村民有问题都要去请教他,而且结果都很使村民满意。
某日,有一位村民心情非常得不好,他气急败坏地大叫道:“糟了我的牛死了,这可怎么办?”于是他跑着来到智者的家里,一进门就嚷着:“没有牛我要怎么样耕田,惨了,这是世界上最糟的事。”智者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慢条斯理地说:“可能是,可能不是最糟的事情。”
这时,村民听了智者的话,失望地喃喃自语:“怎么搞的,这是什么意思呀?难道没牛耕地不是最坏的事吗?”第二天一大早,这个村民的田里出现了一只马,他灵机一动,反正牛也死了,还不如找人合力把捉回来耕田,结果他就这样做了。事后,村民想到昨天智者给他说的话,特别前去向智者道谢,智者听到村民说马耕田很好用这事后,突然脸由睛变阴,冷冷地说:“对你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村民又生气了,他非常纳闷,这智者是不是在捉弄自己。过了没多久,他的儿子骑着马去打猎,结果由马上摔下跌断了腿。这次,村民又气又败坏地向智者说:“捉到马真不是好事。”智者听到后又说:“或许是或许不是。”村民嘀咕着离开了。
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使这个村民彻底改变了看法。不久发生战事了,国王派人来拉壮丁去打仗,年轻的壮丁都被拉去打仗了,死伤不少,村民的儿子因为脚伤而幸免于难,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以上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得莫为喜,失莫为忧,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幽窗小记》里的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人不可能天天得意,人生也有失意的时候,李白失意的时候发出感慨:“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虽然当时没人用他,但他仍坚信天生他这个才就必然有用,那么失意的时候就能泰然处之。所以,凡事看淡一些,看开一些,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净,洁白,安静。
【禅悟人生】
一位得道的禅师曾写道:沮丧与昏沉,眷恋,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辩,以及犹豫不定。因为这五种情绪可以说是飞天大盗,他们偷走了你无限的幸福生活和滚滚财富。当生活中遇到的坎坷挫折,静下心来仔细地去研究分析,然后,踏踏实实认真完成,莫想太多,凡事看淡些,不仅能够成事,更能够收获一份心灵的喜悦祥和。
【莲花妙语】
人生充满变数,在最失意之时,要学会冷静,等时间来消除冲动情绪,在最得意之时,要学会内敛和谦虚,修身养性方能有所作为。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5.涤荡心灵,放下负累
【禅心智语】
无妄想时,一心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禅语今释】
没有妄想的时候,心中有的全是佛,因此到哪里都是佛国;有妄想的时候,心中没有佛,即使是身处西方极乐世界,仍是感觉不到佛的存在,而认为自己是地狱。芸芸众生因为心中经常有妄想,因此总是感到痛苦,感觉每日都是生活在地狱之中,而菩萨时常检点自心,不造作妄想,因此是在佛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