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修心:心无杂念,凡事看淡些(1)
佛家有云:“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迁之人,虽贫而富。”贫富本无定论和标准,这些所谓的富与不富只是来源于人们的内心。终日揣着这些贫富之念,并把富足与幸福等同起来,任凭是一颗再纯洁的心也会沉重起来。一个人在想知道什么,想看到什么,想吃到什么的时候,如果还没有实现,都容易起贪心,而贪心一起,就容易沉浸其中,完全忘了其中的危险。
1.心无旁骛,心静自然凉
【禅心智语】
心宁则智生,智生而事成。
【禅语今释】
心静则智慧生,世事洞明,静中气象万千,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
静,是一首心灵的乐曲。因为静,任何的杂声,都无法介入。心静一定要让自己真静,不能浅尝辄止。一个有能达到心静的境界,就不会迷茫,可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诱惑和烦恼。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世间之事,但有一点是要尽力做到的,那就是不要被外界环境所干扰——这是一种大智慧。
心无旁骛,心静自然凉。一个人的心如果处于绝对安静状态时,他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否则,他不会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那么他也将一事无成。
从前,一位弟子问慧能禅师:“我为什么整日打坐,还不能去除邪念呢?”
这时,慧能禅师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把他带到寺院里,正好有一位少年在寺院供佛,慧能禅师便问这位少年:“你现在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这位少年微笑着说:“我这也是没办法的,每次来到寺里礼佛时,就会感觉心灵有一种被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就会很浮躁。”
最后,慧能禅师告诉这位少年:“其实,只要自心清净,哪里不可宁静呢!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就是钟楼,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何必每天都来寺院呢?”
接着,慧能禅师转身问他的弟子:“其实你的情况和这位少年大同小异,那我问你打坐的目的是什么?”
弟子回答:“我参禅啊!”
慧能禅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打坐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的死坐着,否则,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参禅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宁,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这名弟子好像有点明白似的,又问道:“那修禅还要用功吗?”
慧能禅师笑着说:“不用功,那怎么叫修禅?”
弟子又问“那么,我该如何用功呢?”
慧能禅师说:“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感到饥饿就吃饭,感到困乏就睡觉。”
弟子疑惑不解,于是接着问:“天下的人都和您一样修禅吗?”
慧能禅师说:“当然不是。有人吃饭时,不肯用心吃,会有很多要求;睡觉时不肯好好睡,而是胡思乱想。”
接着,慧能禅师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牲;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所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最后,这名弟子终于有所醒悟。行住坐卧皆是禅,如果做到佛法中的无我、净心是非常困难的。
心不静,神不宁;神不宁,事不明。只有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心胸开阔起来,视野里一片明朗,不论多么困难的问题,都有了清晰的思路。而一旦失去了这份宁静,就会陷入浮躁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怅然失望,抱怨无穷。
1936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了,他挥手将苍蝇赶走了。可是,当他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他在观众的笑声中再一次起身驱赶苍蝇。这只讨厌的苍蝇破坏了他的情绪。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苍蝇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对,他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
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他终于失去了理智,愤怒的用球杆去击苍蝇,球杆碰到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轮机会。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乱,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方约翰·迪瑞则愈战愈勇,终于赶上并超过了他,最后夺走了桂冠。
在这个故事中,路易斯·福克斯之所以失败,最主要就是因为他没明白:心无杂念的状态能激发人的最大潜能。心若不静,心里的天枰就会失去平衡,没有平衡点做支点,砝码倒向的一边自然会加重力量,让人压抑,失去原本的生活准则,承受更多的烦恼和痛苦,那么智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动作大、声音粗,也代表的是心虚和自卑。
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就会变得很笨。平时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了;对平时很容易看出的陷阱,竟然毫无免疫力了。说来也是,一个心烦意乱的人,自己的心已经是一团麻,又怎能渴望他有好的主意,怎能够聪明过人呢?
古书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会使人睿智。而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安静的人。安静的人,会思考;安静的人,有智慧;安静的人,更能创造奇迹。若心不净、不静,心不光明,智慧生障,即便是遇到了真师圣人,也会错过!
【禅悟人生】
静是修行的入门功夫,也是生活的追求。若想“心静”则必须先“净心”。一个整天胡思乱想、疑心重重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净心的。这种人,即便有理想、有抱负,也很难实现,因而只能在心浮气躁中消耗残生。而那些心无旁骛、从一而终的人最终往往会成为一代宗师。
【莲花妙语】
生活中,不懂得静,不懂快乐开心的人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我们舍得投资一点时间,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静静地坐一坐,让过度思虑的大脑得于休息保持客观敏锐的思维,洗去岁月沉淀于心灵的污垢,让心灵呈现一贯的纯粹和宁静,那么,你就得到了一张走向快乐之路的通行证。
2.心地透明,自然幸福长存
【禅心智语】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丘冢,虚受诸辛苦。
【禅语今释】
如果一个人不能解脱生死,是因为他贪欲太深的缘故,他一定会把怨恨带到坟墓里去,他的人生会徒然承受很多辛苦。
世间的人们总是身处庸庸碌碌的尘世,心中却向往着天堂,仿佛只有在天堂,人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殊不知心地透明便是天堂,自然幸福长存。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把世人的这种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并曾写下蕴含深刻哲理和佛韵的诗句:
一个人需要隐藏
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
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社会竞争的加剧,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生活下去,我们不得不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心事。这沉重的包袱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玩耍娱乐,它都从未缺席。于是我们开始烦躁,开始对着无辜的人莫名奇妙的发脾气。然而即便是这样,我们的心依然沉重的跟不上快乐的步伐。
其实,紧紧捆绑我们心灵最粗壮的绳索是金钱。横流的物欲充斥在世界的角角落落,我们无所遁形也无所逃避,于是渐渐地,金钱的多少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的指标,紧接着悲剧便一出出地上演了。
“没钱谈什么幸福啊!”你的脑海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其实这正是我们不幸福的根源。
佛家有云:“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迁之人,虽贫而富。”贫富本无定论和标准,这些所谓的富与不富只是来源于人们的内心。终日揣着这些贫富之念,并把富足与幸福等同起来,任凭是一颗再纯洁的心也会沉重起来。
一位佛教信徒,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清贫的生活让他时时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即便是自己潜心修行,只怕连天堂也会嫌弃自己这个穷光蛋。看着屋中自己睡觉的唯一的长凳,他总是满心沉重。
半夜睡觉时常梦见自己突然间有了数不清的金子和财宝,然而每每醒来,依然是老样子。于是,他总免不了又要惆怅一番,并喃喃自语道:“我要有钱了,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开心。”
佛祖看他饱受贫困之苦,不禁生出普渡众生之念,赐给他一个钱袋。这是个十分神奇的袋子,里边虽然只有一个金币,但是拿出来之后,里边又会生出一个金币,只不过要想花这些钱就必须要把这个袋子扔掉。
得到钱袋的穷信徒双眼冒光,心里想着自己终于可以变身大富豪了。于是,他就从钱袋中不断地拿金币,为了尽快变身富人,他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合眼,等到破晓时分,他的身边已经堆积了一座用金币堆成的小山。一个晚上未眠的疲惫再加上早晨空空的肚子,他开始感到有些疲惫。
想去买吃的,但是一考虑到,要花钱就必须先把这个有着无数金币的钱袋子丢掉,他便生出强烈的不舍。虽然身边堆积的金币已经能够使他花上好几年。他继续不停地从钱袋中往外拿金币,每当想扔掉钱袋的时候,都因为不舍而放弃了。每次他都告诉自己,我再拿点金币这样我就会更有钱了,那样以后的日子岂不是会更乐呵。
于是,一次次下定的决心都被金钱打破了。在他不吃不喝的坚持之下,一小堆金币变成了一大堆金币,然后又变成了满满一屋子金币。
金币是多了,然而他却虚弱的连抬手的力气都没了,最终也只能看着满满一屋子的金币,饿死在钱堆中。
看似一个小小的“钱”字,似乎并没有什么分量,然而事实上,这一个钱字却重若泰山,将我们本来轻盈的心压到几近崩溃。有钱并不代表肯定能幸福、快乐,就像故事中因为拿金币而累饿致死的信徒,他如自己所愿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财富,可是结果呢?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快乐和幸福,反而因此而丧命。其实,一个人夜眠不过八尺,日啖不过二升,又何须这般计较?
人人都想富贵,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是人之本性所使然,然而万事都有一个度。如果我们总是一味想着赚钱、赚钱,无休止的赚钱,那么,生活又有何意义,快乐幸福又从何谈起,天堂又如何企及?
心地透明,自然幸福长存。但正因为金钱,我们的心已经变得不堪重负了,所以,是该静下心来,体味真正生活的时候了。
(1)丢掉攀比心
人之所以会执著于财富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处于攀比心。你有钱,我要比你更有钱;你过的奢侈,我就要比你更奢侈。所以,社会上便出现了很多怪现象,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争前恐后地去买那些远远超出经济承受范围的奢侈品,殊不知正是在这种没有止境的攀比中,我们的心才逐渐变得沉重,甚至完全丢失在横流的物欲之中。
不要再攀比,因为这对于你本身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卸去攀比的重负,你的心会变得轻盈起来,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觉自己心灵所需,进而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而不是每天都被一个“钱”字所牵绊。
(2)正确认识金钱
金钱对我们心灵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我们对金钱的认识。毫无疑问,金钱是劳动果实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我们自己创造出的,还是其他人创造出的,都值得我们去尊重。过度奢靡的消费,流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心灵的本真。因为,即便你在消费的过程中感到短暂的快乐,剩下的漫长时光依旧是空虚和寂寞。
过分吝啬也不是好习惯,要知道金钱虽然宝贵,但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间真情更为宝贵。倘若因钱而陷入情感世界的孤立,任凭你的心态再好,恐怕也难以获得天堂般的快乐和幸福。
金钱无所谓是福也无所谓是祸,关键还看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否端正。态度端正了,便不会迷信于金钱的力量;态度端正了,便不会成为金钱的附庸和奴隶。不为金钱所役的心是自由的,所以自然会轻盈纯净起来。
【禅悟人生】
烦恼自心生,心地透明自然静。我们以为富贵便是天堂,于是狭隘的钻进了钱的牛角尖,苦苦追寻,停下来回头看看便会发现:当你坚定的认为自己向右时,其实你是在向左。再多的钱财也垫不高你心灵的位置,再奢华的富贵也缩不短你与天堂的距离。
心地透明了,天堂自在咫尺之遥。不要再让过重的心事,阻挠心灵的修行。其实,万事都是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
【莲花妙语】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拼命积累财物之人注定爱操心、心事重。心重自然难以平静,于是伤身伤神也就在所难免。唯有卸掉心里的包袱,让心轻盈起来,才更容易让这颗伤痕累累的心在平静淡然中得以休养生息,幸福自然长存。
3.根除恶念,才能拥有一颗安静的心
【禅心智语】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禅语今释】
要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我们的“贪嗔痴”,净化自己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过着清醒、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