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疏:前章明身貨孰親,愛藏所以為患。此章明成盈若缺,其用所以不窮。初七句標立行之楷模,次兩句明靜躁之優劣,後清靜下結釋清靜則可為天下正爾。○義曰:上德之君、達道之士,其履行也有兮若無,實兮若虛,汎然與天地同體,浩然與陰陽同波,不矜盈成之所能,故若沖缺之不足。代人睹屈拙之外狀,罔知巧直之內明,挫辨躁之機,明訥靜之要,為天下正,無以加焉。顯前章名貨之非,表後章貪欲之咎,以清以靜,為修道之階。此其大旨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注:學行大成,常如玷缺。謙則受益,故其材用無困弊時。

疏:凡曰學人,功行大成。眾德圓備,常自虛忘,有如玷缺。如是則材用不窮也。道德大成之君,亦復如是。等天地生育之功,齊日月照臨之德。所成理大,故曰大成。然不恃其成,有如虧缺,以斯為用,用則無窮。

義曰:人君以大道化物,與道相符。上士以大道修身,與道冥合。是以天高地廣日照月臨,寒暑陰陽,自相遞代,道不伐其功矣。人君法道為理,上行下隨,不伐其功,與道同矣。修學之士功圓德備,不矜其能,道益彰矣。故皆若虧缺,而其實圓成也。於國則聖理常存,於身則體和無極。雖云若缺,固無弊竭之時矣。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注:祿位盈滿,常若沖虛。儉不傷財,故用不窮匱。

疏:沖,虛也。窮,匱也。此明聖人祿位充盈。恭儉自牧,不為盈滿,故若沖虛,所謂有若無,實若虛。故其運用,而無窮匱也。

義曰:不矜其有,故盈而若虛。不恃其盈,故用而無乏。主有餘德,民有餘財,周流六虛,放曠四極。為國則民面富,理身則德自充。其用無涯,何窮匱之有也?

大直若屈,

注:直而不肆,故若屈也。

疏:直,正也。屈,曲也。前四句兼明體用,下三句但出其體,不書其用,略文以見義,類可知也。夫潔己而垢人,舉直而措枉,小直也。不執是以辯非,不正己以矯物,大直也。曲隨物宜,故云若屈。注云直而不肆,此卷之經文也。

義曰:道以和氣順物,物自生成。君以大道化人,人自貞正。上士體道,與物逶迤,物感其和,各從其直。此直廣博,旁該萬殊,可謂大矣。此化隨順,忘功不宰,可謂若屈矣。舉直措枉者,《論語?為政篇》書哀公問孔子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哀公魯目,《春秋》隱公第十二君,名獎,謚曰哀。時哀公失德,民不服從,哀公患之,故問孔子,求民服從之法也。直,謂正直之人。措,置也。枉,謂邪曲之人。若舉正直之人為官,則邪枉之人廢置,民服君德矣。若舉邪佞之人,廢正直之人,則民不服矣。此孔子譏哀公捨賢任佞,欲使改之為理也。直而不肆,此卷第二十一章經文也。

大巧若拙,

注:巧不蕩於分外,故若拙也。

疏:矜粉繪之工,逞鈎繩之妙,小巧也。因材致用,任物成功,不失其宜,大巧也。無所栽割,不見其功,似若朴拙爾。莊子稱造化刻彫眾形而不為巧。

義曰:天地大化,陰陽大鈞,吹萬流形,不見其用,人君端拱,垂教萬方,各盡其能,萬物各施其用,方圓曲直盡得其宜,貴賤賢愚各宣其力,大巧之謂也。天地為而不宰,陰陽施而不有,人君化而不恃,故若拙焉。粉繪之工者,《論語?八佾篇》云繪事後素,言以五色畫成文謂之繪。五色既具,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素者,粉也。是謂粉繪焉。鈎繩者,《莊子?馬蹄篇》云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應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此言土之性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木之性也,曲則為輪,直則為桶。今陶者以規矩,匠者以鈎繩,圓者則矩之使方,方者則規之使圓,曲者繩之使直,直者鈎之使曲。此失其真性誠至,小巧爾。造化刻彫眾形者,《莊子?大宗師篇》意而子問許由曰:願遊於至道之藩。由答曰:噫,吾師也,整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此所遊已。此謂吾師自然之道,無心自爾。莊子師之,吾師之遊,自然而已。

大辯若訥。

注:不飾小說故若訥。

疏:合譬飾詞,結繩竄句,小辯也。行不言之教,辯彫萬物,窮理盡性,大辯也。至言去言,無所抑揚,如審訥爾。

義曰:合譬者,引事合意,譬諭殷繁,非真理也。結以華文,竄擇詞句,非至言也。聽言則對小說也。夫聖人之旨,上士之行,出名言之域,超語默之津,無述作而萬彙區別,無稱喻而重玄了悟。此辯之大也。無言無說,默識無為,此若訥也。聖人鶉居以撫伐,上士凝拱而通玄,真化自流,不知其力,可以臻於清靜矣。

躁勝寒,靜勝熱。

疏:舉此諭以示教也。以執成者必敗,持滿者必傾。故聖人功濟天下,不見成功。其如缺,所以無弊。位尊萬乘,不視成位,其若冲,所以不窮也。恐人不曉,故寄陽氣動靜以喻之。躁,動也。勝,極也。言春夏陽氣發於地上,萬物因之以生陽氣。動極則寒,寒則萬物以衰死。明躁為死本,盛為衰源。喻功成不缺者必敗,持盈不沖者必傾,有為剛躁者必死。靜勝熱者,謂秋冬陽氣靜於黃泉之下,靜極則熱,熱則和氣發生也。萬物因之以生,生託靜而起,故知靜為生本,亦為躁君。取喻大成大滿而能缺能沖,所以無弊無窮,至致生爾。夫能無為清靜者,則趣生之本。此勸人當務靜以析生,不當輕躁而赴死也。

義曰:至理之君、修道之士,革惡除息,虛心嗇神,猶躁能勝寒,靜能勝暑。躁體春夏,極則萬物凋落。靜喻秋冬,極則品彙發生矣。《禮經》曰:春者,蠢也。萬物蠢然而生。夏者,極也。萬物得陽而盛。此則仲冬既至,一陽漸萌,陽動而生,故謂之躁。躁極則凋落而死矣。秋,愁也。物將凋落,故謂之愁。冬,藏也。物則閉藏,陽氣濳伏,濳伏未動。未動故謂之靜,靜極則煦嫗而生矣。二氣則靜為生之本,躁為死之根。《陰符》所謂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是陰陽相勝之義,終始之機也。《天元經》曰:立夏之後,日行於地北,入也少,故夜短而晝長,為熱。立秋之後,日行地南,入地多,故夜長而晝短,為凉。日行去極,遠近不同,故有暄凉寒暑之異。是則寒暑躁靜、陽氣之所運也。若夫用道之君,無為致理,政靜而物泰,國安而人康,四表來王,五兵不用,清虛凝寂,澄默恬和,奸詐不敢侵,強梁不敢暴,烽燧不起,鼙柝不驚,海內晏如。此靜而勝矣。及其化之至,則謳謌洽敬讓興,九族雍和,四門穆穆,制禮作樂,舉賢用能,梯航屬望而來庭,書軌順規而稟化,八表麏至,群方駿奔,天地感通,人神交暢,熙熙然一變於道內,絕窺窬之孽外,無伺隙之鄰,謌之詠之,舞之蹈之。此靜理無為之所致也。若其君以躁弁,臣以詐欺,動搖甲兵,振耀威福,強師百萬,北登單于之臺,旌旗千里,來涉浿遼之岸,老弱被勞役,婦女助轉輸,四海沸騰,六合搔擾。及其人之弊也,戶中凋耗,生靈轉移,野絕人煙,晝間鬼哭。此躁勝之所故也。前以靜理而勝,則煦然而人和。此以躁強而勝,則寂然而寒薄,可不戒哉。

清靜為天下正。

注:於躁勝者則寒。寒,薄也。於靜勝者則熱。熱,和也。故若屈者大直,清净者為正。

疏:此結明前義也。夫聖人有以觀陽氣之進退,知躁為趣死之源,靜為發生之本。理人事,育群生,持本以統末,以務清靜之道,則可為天下之正爾。

義曰:聖人知沖缺之行可以持盈,澄靜之方可以制動。成其動則清靜自著,抑其躁則柔和自彰,可以率天下於無為,歸萬方於貞正,法陰陽寒暑之運,見生死得失之源,於玆明矣。

兼受選士:據《漢志》,『受』當作『愛』。

生於陂:據下文及《莊子》,當作『生於陵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