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学区房的毒(财蜜eMook)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看学区房】

选学校就是选圈子

//@绿果

孩子的姑姑是公务员,所以狗子的表姐今年上了能直升著名市重点中学的某热门小学。小姑热心保证明年也能让我家小狗子做表姐的学弟,幸运的是,我们的户口所在地正好在该小学招生区域内,所以不存在跨区的难题。唯一不足的是离家远,到时候就得租房子、搬家了。我曾经纠结过学区房、搬家之类的事情,觉得太折腾、开销大,还得住破房子(热门小学附近没有新楼盘,即使有估计也租不起)。看了看周围人的努力发现自己在教育方面太不能下狠心,搬个家算什么呢?如果好的小学能决定好的人生,卖房子都值得,何况租几年房?所以就和老公商量走小姑这条路线,做好一年后搬家的打算。

其实犹豫还有一个原因,小姑是公务员,而且已经有一定级别,周围朋友同事全是些处长、厅长之流。如果选择这家小学,就等于混进了官二代的小集团。我不知道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是否会产生落差,起码作为父母的我就心里压力颇大,对这个圈子既不习惯,也不认同。

而孩子与姑姑家的姐姐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姐姐只比他大三个月,但女孩子的灵巧活泼、能歌善舞让我家的皮小子备感压力,所以两人在一起时吃就都要吃,不吃就都不吃,一个要下楼玩,另一个就一定不肯下去……基本上是较劲的节奏,而且大人一句话说得不好,无意中夸了一个孩子,另一个一定不高兴甚至发怒哭泣……甚至孩子还偷偷问过我,姑姑家是不是比自己家更有钱。其实孩子的种种心理落差真不是缺钱造成的,应该是父母的优越感给了小孩儿成人世界的压力。

不同学校其实就是不同的圈子。一个圈子的价值观,兴趣取向影响着教育风格,加上进入某个圈子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大人不被卷进去都难,何况孩子?如果个体不认同这个圈子的价值观,必然会感到压力、厌烦、格格不入。由于好的公立教育需要拼关系,所以这所学校的小朋友大部分是体制内人的孩子,还有一些注重关系又花得起钱的有钱人的子女,这种氛围形成的攀比心也比较重(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公务员工作本身就是一条晋级的路线),这恰恰不是我和木头的选择。

木头当年从体制内出来,舍弃编制和分房子的机会,在纯粹的市场中求生存,这些年的经历就像混江湖。而我们愿意放弃安全感,过今天有钱挣明天没钱挣的日子,就是喜欢不被牵制的自由、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有钱没钱都是自己的追求和意愿。想清楚这一层,我突然对削尖脑袋进知名的公立小学兴趣全无了。

我身边混得还不错的朋友,在外企的、开公司的,条件可以承受基本上把孩子送进了私立小学,我听到的是他们谈论更开放的教育理念、适合孩子成长的合理作息安排、心理干预。这样教育出来的小孩拼高考当然是不行,所以走这一步就是计划着接受国际教育,不走传统应试教育的路线,那作为家长就需要财力支持,也需要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且从孩子几年私立幼儿园的情况来看,生活上有些事情就是标配。比如三四岁后去过迪士尼乐园、学习钢琴和围棋、溜冰骑马等等,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生活条件,压力也是有的。

最后我们决定,根据家庭现在的状况就上划片儿的普通公立小学,如果上学后感受真不好,花钱上私立吧,和自己习惯的圈子在一起。

重点学校真那么重要?

//@迪崽饭

晚上和好友青梅还有迪哥散步,她跟我提到最近赵薇那个很火的电视剧,对她触动特别大,会真的让她产生危机感。我知道孩子的升学和教育是他们成年之前家长最关注的,但是学校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上过很好的学校,也上过很差的学校,但是我最宝贵的回忆都是在那所烂学校,生命中最珍贵的几位老师也都是烂学校里的。

讲个例子吧。我妈初中给我报了数学的提升班,当时还有班里另一位很刻苦的女生跟我一起念,最后我俩都考去了市重点高中,那个补习班刚好除了我俩都是他们本校学生。

有一次老师提问我同学,她上去站黑板面前不会,特尴尬,然后底下的学生不论男生女生一直嘘。我当时火大得不行,然后那个老师斜眼看了下我说:“你会吗?”我说:“你说呢?”他就特轻蔑地一笑,让我同学回去了。

他误解了以为我不会,叫了自己的学生。接着我就说,我说我不会了吗?所有学生看着我,紧接着我就走上去做题,边做边确保万无一失,然后把粉笔扔进粉笔盒,冲着底下的学生用很震的声音说:“你们这帮sb,笑你麻痹啊,哼。”然后我同学已经眼泪掉下来了。

老师说:“这位同学你不要讲脏话,我们这里的课堂不是你们那里的课堂。”我说:“这位老师你挺逗,我们老师说了,先做人再做学问,你告诉告诉我,你们学校的牛逼之处就是上课嘘学生是吗?要不你觉得冤就把我带校长办公室吧。”这个时候班里都特别安静,老师红着脸讲后面的课。

讲完负面的,讲点正能量的。我初中的数学老师是我这辈子最好的老师,她对我的身世特别同情,其实我自己都觉得还好,每周的小测试她都让我阅卷,然后我走的时候给我一罐可乐。我记得当时初一刚开学,她知道我家里的事,她的眼神,我一辈子都记得,然后她就抚摸我的脸还抱了抱我,所以我就决定一定要好好学习。还有我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都是特别负责任的老师。

这就是我上过的初中,北京倒数第三应该有了吧,要不然第二?反正各种流氓学生,但是大家都是那种特单纯的,有时候班里不上进的学生也会突然想好好学习,好学生都会特热心。到了市重点的高中,我总在日记里写,为什么高中就是这样,那么复杂。课间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什么“哎哟,我都没看书,我都没复习”这种话,还有的女生说什么“你还用ck啊,我都用兰蔻”,我当时都不知道兰蔻是个什么鬼,而且那个ck不是大裤衩儿吗?所以重点真的好吗?学生都这样,还怎么指望老师?一堆收礼狂魔,我们初中的时候教师节老师收到一朵我们叠的纸玫瑰都乐得跟个向日葵似的。

所以真的不要太纠结重点和非重点,永远别让孩子被卷入攀比的旋涡。学校没有好不好之分,各有千秋,随缘!但是有些东西我不会放松,那就是家庭教育

我对孩子日后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父母好才是真的好,学校再关键也不如家长,所以我现在更多的就是让自己更好一点。我加了很多育儿的订阅号,虽然还没孩子没结婚,但是教育自己也是好的,里面很多习惯大人都未必有。就像电影台词说的一样,道理都懂,过不好一生。先做好自己吧,再教育孩子;而且自己越优秀资源越多钱越多,孩子也越来越轻松。

或许以后我的孩子也会在大问题上让我不满意,我跟全天下母亲一样揪心的时候,孩子自己觉得值,觉得他可以摆平,他能够把别人看来的苦日子翻着花样让自己过得高兴,我就觉得我教育成功了。

有时候拥有让自己高兴的能力,就是我希望他,希望我,希望所有人都具备的一个好品德。抛开小时候的学习、才艺,成年的工作、婚姻、身体健康;该知足就知足,该上进就上进,该玩就玩,该吃就吃,这是我希望他以后真正拥有的财富。

而我要做到的就是,我和我未来的丈夫,先具备这些。

网友讨论:

@悭悭二姑娘 其实初中本来就比较单纯,高中无论好不好的学校都很多人拍拖的。

@米菲小兔 说得很对,学校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关键。还有你这么彪悍,这性格我喜欢。

@呼吸 -- 读重点,人际圈相对高大上,但是因为父母家庭原因,那些小孩都特别成熟,考虑事情很利益;非重点的话,大家都是相似的条件,攀比心没那么重。

@迪崽饭 你想多了,人际圈这个是互相的,互惠互利人家才带你玩,并不是同学一场就帮带,上学的时候讲话都这么带刺儿,根本不指望以后能有多真的感情。

@zhaoyaa 确实没必要,什么择校,什么学区房,现在孩子上个学家长累成什么样了!家庭教育最关键,也得看孩子本质!好学校里也有差生。我表弟就是个例子,初升高时家里拿了好几万让他上了号称90%多都能考上一本的重点高中,可去年高考还不是只考上了专科,连本科线都没过。

@子期 确实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防线,这个没做好,什么都白搭。其实当了妈妈以后,我最大的希望也是他们当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而对于学校,我希望是就近、在能力范围内给她们提供好一些的,择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素,其实现在很多家长也并没有把所有筹码都压在好学校上。

@彼岸花开bluee 其实不必那么愤世嫉俗,不论在哪里,都有素质或者心态不怎么好的老师。或许你那次上课,老师心情正好特别差呢。我是一个老师,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论是哪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尽力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无论好坏学校。

我愿意为教育投资,但不包括学区房!

//@一一大人

《虎妈猫爸》热播时关于学区房的讨论真是热烈啊,6月是北京地区小学招生确认的时候,之前换房子、托关系、找门路的家长就在等待尘埃落定的结果。其实真正好坏要等到9月开学才有切身体会。

我自己的观点是:教育值得投资,但学区房不值!

有人会说,等你有孩子就放不下了。由于有结婚打算,其实我这两年很关注小孩的教育问题,从身边亲友的切身体会,感觉是教育要投资,但是做父母得有自己的思路,别急着一窝蜂地抢什么学区房。

现在教育分两派,西式素质教育派和传统体制内教育派。

一、传统教育脱不开应试老路

体制内教育改革也很多年了,喊了很久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家长们抱怨现在是大人和孩子一起上学的节奏,可是孩子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减轻的是老师在课堂的效率,而把很多学习任务放到了课下或者培训班上。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在这些学校上学终极目标就是高考,高考成绩是学校和孩子十几年付出最后交出的答案,这个目标没变如何让教育方式改变呢?而且体制内教育的一套考评体系就是要出成绩,学习的成绩、体育的成绩、才艺的成绩,在这个体系内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孩子都无法摆脱这种竞赛般的压力。

有人说在国外小学是助跑阶段,而中国家长变成了抢跑。人生当然不是定格在高考,人的成功也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小学时就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后面那漫长的道路孩子要怎么走呢?做家长的能跟他一辈子、督促他一辈子吗?就算能,你的督促又有多少功效呢?

关注成绩,关注孩子一时才艺的表现,热衷考级和分数,本质上是教育短视的做法。也就是作为家长,你自己还没有活明白,还不知道人生怎样走才算成功,就把活好、过好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用一时得失来损害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对事物的兴趣,最后当他们结束高考进入父母梦寐以求的学府,就不知道自己该肿么办了,而这时才是国外的孩子刻苦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时刻。扯远了。从我对体制内教育不满意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所谓重点小学、非重点小学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的教学思路是一样的,仅仅是教师资格更高、资源条件更好、热衷学习的孩子更集中。如果引导方向错了,反而是教学抓紧的学校让孩子受到的伤害更大。跟一些顽劣的孩子在一起摔摔打打,反而可能让孩子历练出一点儿野性,成为他应对漫长人生的韧劲儿。

所以我不愿意花费巨资买学区房把孩子送进精英教育的象牙塔。但教育从来都不是便宜的,教育是真正的奢侈品,我愿意为教育花钱,花能花得起的大钱。

二、素质教育是真正的奢侈品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都不想让孩子再走国内高考这条路了。这就意味着可以选择私立教育,孩子更快乐,但不擅长考试。那就要顺着双语幼儿园、私立小学、国际中学、出国留学这条路走。

有人说,这是贵族教育啊,攀比不是更厉害?其实私立也分不同档次吧,有奇贵无比必须拼得起钱的,也有中产家庭能接受的普通档。主要是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能接受自己并且保持好奇心。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清华教授的调研报告,他分析了考上清华大学学生的各方面条件,最后得出结论是:家庭环境、个人努力程度等因素都不是影响一个学生考入清华大学的显著要素,而这些学生的智商都在129~131之间。最后他的结论是:家长要勇于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好吧,看到这里是不是发现当父母不要过分纠结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古人早就在教育过分操心的家长,那些为了让孩子进重点学校拼命的虎妈可以歇歇了。

但是我认为教育仍然是重要的。比如管住孩子不让他学坏不如给他更高远的目标,那就要让他看到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然后有动力去获得这样的生活。让他眼界更高、心胸更宽,这些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选择上,为人父母的教化更加重要。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教育很重要,是舍得给他花钱呢,还是愿意付出时间精力陪伴他成长呢?

早有教育学家指出现代孩子的很多性格问题在于,与父亲不够亲密。父亲,很多时候包括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问题的重要原因。那么,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爸爸们,愿意放弃一半收入,挪出时间来与孩子相处吗?难道父亲的教养不是比私立学校更奢侈的教育吗?

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放长远,对于小学时段的孩子,身体发育、性格形成、习惯培养、兴趣保持是最重要的,做这些你拿不到可供炫耀的成绩和证书,收获的是孩子的笑脸和让大人无可奈何的忙乱。愿意接受这一切是你最奢侈的决定。

三、为什么高价学区房更容易买

从我们的消费习惯来说,学区房再贵也愿意购买,其实是有心理误区。比如有家长就说,买学区房不会亏,因为这不是消费是投资。孩子入学了就可以把房子以更高价格转手给接棒的新家长,自己反而能赚上一笔呢。但是如果给孩子报了高价的私立学校,(这里不说贵族学校)一年几万块的学费花了就是花了,曾经有个朋友给孩子上双语幼儿园,四年下来花了几十万简直沦为笑柄。大家会说,你花了这么多,小孩上学能比别人考的分高吗?这么多钱都够买多少名牌包了。

说白了还是我们不习惯为服务花钱,只愿意为实物买单。殊不知房子也不是固若金汤的资产,何况建立在政策优势上的学区房,政策这种无厘头的存在就是市场中的黑天鹅,《虎妈猫爸》中房子买了因为政策变化又让孩子晚上学一年,而现实中很多小学是必须入籍5年以上才有资格进的,遇到这种情况提前没搞清楚,难道让孩子推后5年入学吗?

现在正处于教育改革时期,我家附近的小学初中就进行了大力度合并与联合。很多过去死命挤的学校教改之后资源没有那么好了,很多原来一般的学校与名校联合办学反而也不差了,所以学区房投资还是有风险,决心走这条路的家长们还是要打探清楚,并且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总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又好又赚的事情不能长久,如果愿意为教育投入就准备好时间精力、真金白银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