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论会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八住处中。前六住处。即此七种次第是。彼后三住处通一切处。后文自解。六中第四合名离障碍。此中开为三。一离障二求教授。据实求教授。亦离无教授障故。八住处中第四合名离障碍处。论下卷初亦言。今说离障处十二种障碍对治。无教授障。亦入障中。今此以外求法为名。名求教授。余说离障。故离障外说求教授。又此名证道。八住处中。名为净心。名异义同。然发心等。皆虽离障。复离障等皆亦有行。各据增上。为名不相违。前十六住处。信行地中分三。一发心住处。是十住位。波罗蜜行欲得色身欲得法身。是十行位。余十二种。是十回向位。后文牒释中有二名不同。初名智相至得。后名福相至得。此依可乐对智名福。彼依证获。故名至得。又彼依能得所得。通名至得。此总对智。俱总名福。问何故欲得色身。不名欲得法得法身。余名欲法。答四蕴无为名法。不可见故。色蕴可见而守自名。余名少别。及分三位。由相难知。皆至文解。证道中解妙身大身。至得身成就身。得毕竟转依。故名妙身。此意说无为法身名至得身。报化名成就身。或自受用真如。合名至得身。依金光明经。俱法身故能得所得性故。他报化佛为佛形。佛不为佛形。佛皆名成就身。后卷重解中意。明得三身皆妙身故。至彼当知。大身谓一切众生身摄身故。下文由得五平等故。摄一切生。与已无别。摄一切生。以为自体。故名大身。普度故。此中应说。一切道品染品。在证道离慢二中配属。即十障十度。略无十如。但明能证。

求佛地中有三。初标。次曲列释。后别指经。为十地菩萨所求佛地故说后经。故名上求。上求佛位故。此上总显住前前位所起之障。后障后位。因彼位起障后位故。随其所应。俱生分别断之位。次能伏即异前位所起。后位能伏。即佛地障。十地中起。八地以前起彼故。佛位国土净等通三佛国。如是一一皆当了知。

为流转不染中有二。初配经。后别解九喻。九喻中有二。初标四有为相。后别解。标四中。天亲论束九为三。一观相。二观受用。三观受于三世事。束此四中。第二者所住味。第三随顺过失。为一观受用。彼以所受用境能受用身能受用所受用。合为一受用。此以境处为所受用。其身及受为能受。二别分为所味及过失。能味身身受皆过失故。又此论以相为初。以星为喻。以见为次。以翳为喻。彼论以见为初。以星为喻。以相为次。以翳为喻。略有二解。一云。二论望别。亦不相违。二云。此义错彼论正义。准第二观受用中。以所著味境为初。后方说能受。故知观自性相中亦尔。以相为初。以见为次。故此论初举相。取能见相之见。第二举见。取所见相。翻文有别。亦不相违。前后俱是作者异端。以相通是见识义二相。故初举之。彼论心亦同。彼初皆举境。后方举能。余皆同也。自性相总谈世间外道邪妄一切凡夫法性。见相为妄性。识相为凡性。著所住味。随顺过失。别明二类。不知因生或业。由外五尘为所味著。能依止身。能用之受。因生过失。无常等执为常我等。其能受用顺生三苦。而彼不知。若有受皆苦是经文。下是论解苦受。彼苦生故是苦苦。乐受破灭故。是坏苦。与前二无常不相离。是行苦。欲界具三。色界有二。第四禅已上有一。后说三世喻。随顺出离相。以离三世不生前失。顺二无我。便得出离。以攀缘三世。则知二我无得出离故。由此但说九喻。不增不减。与八喻五喻等有差别。应会释之。然天亲论云。观此九法。得何功德。亦与此同观相及受用。于三世事。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由观此九法依他性。不为生死恶业所拘。便得胜果。出离自在。

随顺过失。文有二。一标。二释。初中有三。初总释。次引经。若有受皆是苦故。后释义。

顺出离中有三。初标解顺出离。次别解三喻。后结顺出离。初有三。初牒名。次释出离。以二无我为出离体。即是真如灭谛性故。后解随顺。以三世喻。知无实相。便能顺彼出离无我。

上说十八住处。后别说八住处摄经文。或复重摄前十八住处为八。亦无过失。八住处中分二。初说八。后释通局。初中有三。初标。次列。后配释。处谓初发心摄持正法摄受菩提。利生功能。波罗蜜净住处行胜善故。净诸障故。净心住处。以无漏名净心。余皆可解。已上求佛地者。佛位果尊位极名上求。或后文名上。自此以后十地等中。求佛地也。

解通局中有三。初标二通。次解通相。后结成通。

四下解对治。上来三相。问答俱有。次下三义唯在答中。对治是障所治金刚。由此经明二障。或唯所知障法执及三业故。不失是能治金刚地。是阔狭金刚由不失中明中道理智境正是能治体故。对治中有二。初问。后答。答中有二。初标二。后解二。标二中有解。耶行者是法执分别。是菩萨烦恼。名耶行故。共见正行者。共见是生执。是正行之所对治。由前以标对治之言。列名中略但言共见正行。正行非所治故。耶行即对治。后共见是正行之所对治。法执唯菩萨断。但言耶行。是菩萨耶行。即知法执。其生执三乘通断。故言共见。见是分别。违生空无分别智。名分别非。是俱生分别之惑名为分别。彼义不然。此论后卷上求佛地国土中云。若菩萨言。我成就庄严国土。则非菩萨。此义为共见正行中转。为断彼故。安立第一义等。又云。若言我成就即为人我取。庄严国土者。是法我取。故知二取俱名共见。障于正行。今正解者。耶行者是身语意行。二执所起行。今论多说。是意耶行。生如是心意分别耶行业故。第二住处中应行布施。是耶行对治故。共见正行。对治方是二执。见谓分别故。分别执著。是菩萨烦恼。正是所除。如次前引。后卷中说。此中二种。如第二地说。断二愚误犯三业。即是此中二种对治。耶行对治。于彼彼位。各各因行彼行。方起不名为共。但名耶行。共见正行。见烦恼障及所知障。分别见体。诸位之中共所断故。此解虽通人法二执。准所知障名金刚。不说烦恼障。彼唯佛菩提智之所能断故。复异释如前既说。解二中有二。初总解见义。后配二经文。经文有二依。初二住处。解二治故。

五不失中有二。初征。后显。显中有二。初解不失之义。后指经文。有遍计所执名增益。无依他圆成名损减。此是无著义。依龙树义。执有俗谛名增益。拨无真谛名损减。又真谛中非无非有故。执有为增。执无为损。

于中若说言下指经文配。有二复次。释福聚及佛法二文。即福聚佛法俱是第四住处。欲得法身。第三欲得福相法身文。解佛法中有二复次。解初复次中有三。初配经增损。次解不共相应义。后指通配不共者。不与相应义。谓妄所执佛所说不与相应。相应者相契当故。所说契理故。解不共相应中。初标二。后重解。重解中但解相应。所不相应即是不共。以虽不说亦自知故者。谓依真谛。妄计所执不共之法。佛虽不说。以为真道般若之体。令人修学佛亦自知为无。故无自性。今就世谛说名佛法。由离二边境。断除法执故。能断对治。无分别道。不复更失地文。可解地前胜解行地名信行。以信为首。而起于行。未为证故。又胜解长时。必由斯初信。信于一切功德有故为名。又信自是初住处。行是余住处。合以为目。十地证得无漏智见。得四证净心。分除障名净心地。如来地显。不须别配。即究竟住处故。问何故前问唯问因中发大乘心。初信行地种性发心。次净心地是证发心中三种义。不问佛位及其佛答答如来地。答因中三行。是成佛位。三德之因。若不答佛三身三德。果位明显。何以劝行。因中三行故。乘言便答佛三身。今前前故趣后后故。又问者问以可修。修通凡圣现当修位。答者答已前所证。证通因果。通现证故。

七立名中有二。初问。后答。答中有三。初解金刚。次解能断并般若体。后重解不共义。初解金刚有二。初显金刚通能治所治二义相。后解能治。金刚如说。入正见行。入邪见行者。正见谓正定聚。邪见谓邪定聚。行善恶行。能入彼聚。名彼二.行。或泛指言。如说说善恶二人行善恶。此行入正见聚类。此行入耶见聚类。邪正虽殊。俱名见行。今者能治三慧。所治二障。染善虽殊。俱名金刚。涅槃经云。金刚极坚。万物不能坏。除白羊角及以龟甲。障虽坚凡夫俗智二乘菩提智皆不能断。或障虽坚。凡夫智不能断种。二乘真智不能断习。唯发大乘佛菩提心。三慧方能折伏或断。此喻入耶见行。又如玉石性极坚牢。非物所坏。唯除金刚。方能摧破。二障亦尔。性极坚牢。非凡俗智。二乘真智之所摧坏。大乘三慧如彼金刚。方能伏断。究竟断位金刚修慧。故经唯说金刚喻定。此喻正见行。是谓金刚名有二义相。一所破义。二能破义。非是能断亦有二义。非所断故。亦非以金刚及能断。为有二义故。邪正二见喻不相应故。故不可以金刚唯为所断。智因坚细不成故。亦不可以金刚唯为能断。二义相不成故。由此应如此中所解。然文略不解出所治金刚。于能断中。庵含方显。解能治金刚中。标细牢。以隋时翻国讳坚。遂改为细。智固者种子。不可坏者现行。现行中初是闻思。后是修慧。修慧之中。初是有漏修。后是无漏修。无漏修中。初是十地位。后是如来位。十地中。初加行道。后是无间解脱道。无间解脱道中。初是无间道。后是解脱道。佛位中初是种子。后是现行。能断中。闻思修为能断。观照能断之体。七地已前。初二有漏。后一通二。设前二慧修中通成。虽无文说。然为修慧等。别时起作用。八地已上念念俱能起二用。初二伏或。后一正断。如金刚断处而断者。智如金刚。所断如玉石。二障处而断。又障如金刚。能断为如白羊角。闻思修能断处而断。

解不共义有二。初标指。如画金刚等。后显五通。依此不共义。初中有三。一标。二指。三结。如画金刚有二。一如画金刚。膊跨则阔。其腰则狭。有动作故。喻令进趣。二如画金刚杵。两头阔其腰狭。极坚胜故。令知深妙在信行地。佛地阔者。此喻文义俱长。净心地狭。文义狭故。所以然者。有二义。以凡夫时。凡所修行。求佛果万行究修。欲愿广大。虽有四善根位欲入见道少别修行。从长时多分广大意乐。故名阔。佛位中通业智见。证达利乐。皆是广大。故说二文。正所广阔。十地菩萨等地皆修一行。进求后地。虽少求佛位。非无分齐而修。故名挟。故随三位。说经阔狭。又今为不定性及定性先未有种性发心者为问。三答有三种。性发心无分别行。令求佛果故。佛果及初位皆文义阔。十地行相彼虽有。而由不能修因言而显。不须广指。非二乘等初发心所行。故略指狭。结云。此显不共义。诸经不尔。不名不共。由此所明理智阔狭故。此文字教。独名曰金刚故。第三金刚称不共义。显五通依不共中意说。下文所说。五种依义。说相摄持。安立显现。皆依此三地。离此地外。无别所明故。此三地各有多行所住处。故名上上依止。以非一故名上上。此中略不解般若。但说三慧。不论实相等。不尽法故。

上来解七句。正述之宏纲竟。自下正释经文中。第二大段重解前文。释玄宗之巨委中分二。初解序中威仪成就结加趺坐正念不动。后解正宗。虽行住坐皆可说法。今显静坐于觉说胜。表内心觉安真理外相方说利生。但以一义解之。余义如说法华威仪。安坐中说。

后解正宗分三。初解种姓不断中文。次解何故唯问发行菩萨乘解发起行相中文。后解以善问故。于上座下。解行所住处中文。初中分三。初解三问意。次解发趣菩萨乘者。菩萨摩诃萨言。后解次前最胜受等义。于经文中。从后向前释。观此论所释上下等文。皆是天亲释弥勒颂中所无文者。方始解释。非是昆季。自知相[矛*牟]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