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1章

〔疏〕均,平也。若天下太平,物皆得理,則何勞虞舜作法治之。良由堯年將喊,其德日衰,故讓重華,令其緝理也。

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

〔注〕均治則願各足矣,復何為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以為君哉。許無鬼之言是也。

〔疏〕宇內清夷,志願各足,則何須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之為君。此領悟無鬼之言,許其有理也。

有虞氏之藥瘍也,

〔注〕天下皆息創亂,故求虞氏之藥。

〔疏〕瘍,頭瘡也。夫身上患創,故求醫療,亦猶世逢紛擾,須聖人治之。是以不病則無醫,不亂則無聖。

禿而施髻,病而求醫。

〔疏〕鬢髮如雲,不勞施鬆,幸無疾恙,豈假醫人。是知天下清平,無煩大聖。此之二句,總結前二事也。

孝子操藥以脩慈父,其色憔然,聖人羞之。

〔注〕明治天下者,非以為榮。

〔疏〕操,執也。修,理也。焦#35然,憔悴貌。夫孝子之治慈父,既不伐其功績,聖人之救禍亂,豈矜以榮顯。事不得已,是故羞之。

至德之世,不尚賢,

〔注〕賢當其位,非尚之也。

〔疏〕夫不肖與賢,各當其分,非尚之以別賢。

不使能;

〔注〕能者自為,非使之也。

〔疏〕上拙習性,不相夸企,非尚而使之。

上如標枝,

〔注〕出物上而不自高也。

〔疏〕君居民上,恬淡虛忘,猶如高樹之枝,無心榮貴也。

民如野鹿;

〔注〕放而自得也。

〔疏〕上既無為,下亦淳樸,譬彼野鹿,絕君王之禮也。

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

〔疏〕端直其心,不為邪惡,豈識裁非之義。率乎天理,更相親附,寧知偏愛之仁者也。

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

〔注〕率性自然,非由知也。

〔疏〕率性成實,不知此實為忠;任其當理,豈將此當為信。

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

〔注〕用其自動,故動而不謝。

〔疏〕賜,蒙願也。蠢動之物,即是精爽之類,更相驅使,理固自然。譬彼股肱,方玆耳目,既無心於為造,豈有情於蒙賴。無為理物,其義亦然。

是故行而無邊,

〔注〕主能任其自行,故無進也。

〔疏〕君民淳樸,上下和平,率性而動,故無邇之可記。

事而無傳。

〔注〕各止其分,故不傳教於彼也。

〔疏〕方之首足,各有職司,止其分內,不相傳習。邇既昧矣,事亦滅焉。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疏〕善事父母為孝。談,偽也。餡,欺也。不以正求人謂之餡。為臣為子,事父事君,不餡不談,盡忠盡孝;此乃再子之盛德也。

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

〔注〕此直違俗而從君親,故俗謂不肖耳,未知至當正在何許。

〔疏〕不肖,猶不似。君父言行,不擇善惡,直致隨時,曾無練爭之心,故世俗之中,實為不肖,未知正理的在可許也。

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導#36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

〔注〕言俗不為尊嚴於君親而從俗,俗不謂之餡,明尊嚴不足以服物,則服物者更在於從俗也。是以聖人未嘗獨異於世,鈴與時消息,故在皇為皇,在王為王,豈有背俗而用我哉。

〔疏〕嚴,教也。此明違從不定也。世俗然善,則諫爭是也。夫違俗從親,為之導談,而違親從俗,豈非餡佞邪。且有逆有順,故見是見非,而違順既空,未知正在何處,又違親從俗,豈謂尊嚴君父。

謂己導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

〔注〕世俗遂以多同為正,故謂之導談,則作色不受。

而終身導人也,終身諛人也,

〔注〕亦不問道理,期於相善耳。

〔疏〕勃,怫,皆嚷貌也。導,達也,謂其餡佞以媚君親也。言世俗之人,謂己餡佞,即作色而怒,不受其名,而終身導談,舉世皆爾。

合譬飾辭聚眾也,是終始本末不相#37坐。

〔注〕夫合譬飾辭,應受導談之罪,而世復以此得人以此聚眾亦為從俗者,怛不見罪坐也。

〔疏〕夫能合於譬喻,飾於浮詞,人皆競趨,故以聚眾,能保其終始,合其本末,眾既從之,故不相罪坐也。譬,本有作璧字者,言合珪璧也。

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導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愚之至也。

〔注〕世皆至愚,乃更不可不從。

〔疏〕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以象天地,紅紫之色,問而為彩,用此華飾,改動容貌,以媚一世,浮偽之人,不謂導談,翻且從君餡佞。此乃與夫流俗之人而徒黨,更相彼此,通用是非,自謂殊於眾人,可謂愚癡之至。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注〕夫聖人道同而帝王殊進者,誠世俗之惑不可解,故隨而任之。

[疏〕解,悟也。靈,智也。知其愚惑者,聖人也。隨而任之,故愚非惑也。大愚惑者,凡俗也,心議閣鄙,觸境生迷,所以竟世終身不覺悟也。

三人行而一囗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注〕天下都惑,雖我有求商至道之情而終不可得。故堯舜湯武隨時而已。

〔疏〕適,往也。政,至也。惑,迷也。析,求也。夫三人同行,一人迷路,所往之方,猶自可至,惑少解多故也;二人迷.則神勞而不至,迷勝悟劣故也。今宇內皆惑,莊生雖求向至道之情,無由能致,故可悲傷也。

大聲不入於里耳,

〔注〕非委巷之所尚也。

《折楊》《皇萼》#38,則磕然而笑。

〔注〕俗人得情曲,則同聲動笑也。

〔疏〕大聲,謂咸池大韶之樂也,非下里委巷之所聞。《折楊》《皇華》,蓋古之浴中小曲也,斥狎鄙野,故嗑然動容,同聲大笑也。昔魏文侯聽於古樂,悅然而睡,闖鄭衛新聲,欣然而喜,即其事也。

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

〔注〕不以存懷。

〔疏〕至妙之談,超出俗表,枚謂之高言。適可蘊常聖之廈府,豈容止於眾人之智乎。大聲不入於里耳,高言固不止於眾心。

至言不出,俗盲勝也。

〔注〕此天下所以未嘗用聖而常自用也。

〔疏〕出,顯也。至道之言,淡而無味,不入委巷之耳,豈止眾人之心。而流俗之言,飾詞浮偽,猶如折楊之曲,喜聽者多。俗說既其當途,至言於乎隱蔽,故《齊物》云,言隱於榮華。

以二垂#39踵惑,而所適不得矣。

〔注〕各有信據,故不知所之。

〔疏〕踵,足也。夫迷方之士,指北為南,二惑既生,垂腳不得,一,人亦無由獨進,砍達前所,其可得乎。此復釋前惑者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

〔疏〕夫二人垂踵,所適尚難,況天下皆迷,如何得正。故雖有求向之心,其固不可得。此釋前不亦悲乎,傷欺既深,所以鄭重。

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

〔注〕即而同之。

〔疏〕釋,放也。迷惑既深;造次難解,而強欽正者,又是一愚,莫若放而不推,則物我安矣。

不推,誰其比憂,

〔注〕趣令#40得當時之適,不強推之令解也,則相與無憂於一世矣。

〔疏〕比,與也。若任物解惑,棄而不推,則彼此逍遙,憂息誰與也。

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注〕厲,惡人也。言天下皆不願為惡,或迫於苛役,或迷而失性耳。然迷者自思復,而厲者自思善,故我無為而天下自化。

〔疏〕厲,醜病人。遽,速也。汲汲,勿迫貌。言醜人半夜生子,速取火而看之,情意忽忙,恐其似己。而厲醜惡之甚,尚希改醜以從妍,欲明愚惑之徒,豈不厭迷以思悟邪。釋之不推,自無憂息。

百年之木,破為犧樽,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樽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

〔疏〕犧,刻作犧牛之形,以為祭器,名曰犧尊也。問,別。既削刻為牛,又加青黃文飾,其一斷棄之溝漬,不被收用。若將此兩斷相比,則美惡有殊,其於失喪性一也。此且起譬也。

蹶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

〔疏〕此合諭也。桀坏之縱兇殘,曾史之行仁義,雖復善惡之迸有別,而喪真之處實同。

且夫失性有五:

〔疏〕迷情失性,抑乃多端,要且而言,其數有五。

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

〔疏〕五色者,青黃赤白黑也,流俗耽責,以此亂目,不能見理,故曰不明也。

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

〔疏〕五聲,謂官商角徵羽也。淫滯俗聲,不能聞道,故日不聰。

三曰五臭薰鼻,困傻中顆;

〔疏〕五臭,謂擅薰香經腐。惶,塞也,謂刻賊不通也。言鼻耽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傷顆額也。外書呼為臭也。故《易》云其臭如蘭;《道經》謂五香,故《西升經》云香味是充也。

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

〔疏〕五味,謂酸辛甘苦鹹也。厲,病;爽,失也。令人著五味,穢濁口根,遂使鹹苦成癘,舌失其味,故言厲爽也。

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

〔疏〕趣,取也。滑,亂也。順心則取,違情則舍,撓亂其心,使自然之性馳競不息,輕浮躁動,故曰飛揚也。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疏〕總結前之五事,皆是伐命之刀,害生之斧,是生民之巨害也。

而揚墨乃始離歧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

〔疏〕離趺,用力貌也。言楊朱、墨翟,各擅己能,失性害生,以此為得,既乖自然之理,故非莊生所得也。

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鵲之在於籠也,亦可以為得矣。

〔疏〕夫仁義禮法約束其心者,非真性者也。既偽其性,則遭困苦。若以此困而為得者,則何異乎鳩鵲之烏在樊籠之中,傳其自得者也。

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皮弁鵡冠捂筍紳脩以約其外,

〔疏〕皮弁者,以皮為冠也。鶴者,烏名也,似騖,緒色,出鬱林;取其翠羽飾冠,故謂之鶴冠。此烏,知天文者為之冠也。縉,珪#41,亦插也。縉,插。份,猶質也。紳,大帶也。脩,長裙也。此皆以飾朝服也。夫浮偽之徒,以取舍為業,故聲色諸塵柴塞其內府,衣冠插質約其外形,、背無為之道,乖自然之性,以此為得,何異鳩鵲也。

內支盈於柴柵,外重繼繳,院梡然在繼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疏〕支,塞也。盈,滿。柵,籬也。繼繳,繩也。院院,視貌也。夫以取舍塞滿於內府,故方柴柵;縉紳約束於外形,取譬繳繩。既因弊如斯,而自以為得者,則何異有罪之人,交臂歷指,以繩反縛也。又類乎虎豹遭陷,困於囊檻之中,憂厄困苦,莫斯之甚,自以為得,何異此乎。

#1趙本『已』作『止』。

#2依郭慶藩引文及正文『事』當改作『技』。

#3《闕誤》引張君房本『藏』作『沈』。

#4郭慶藩引文『嘗』作『尚』。

#5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叔』作『寂』。

#6郭慶藩引文『盛』作『德』。

#7郭慶藩引文『和』上補『示』。

#8郭慶藩引文『不』上補『非非』二字,刪『不』下『非』字。

#9趙本『還』作『旋』。

#10郭慶藩引文『常』作『壽』。下『庶享多福』作『多其男子』。

#11郭慶藩引文無『問音』二字。

#12王孝魚云,依王叔岷說當改『理』為『通』。

#13《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已』作『紀』。

#14原作『盍』,依正文改正作『問』。

#15『不』字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補。

#16郭慶藩引文『應』改作『者』。

#17郭慶藩引文刪『之』字。

#18王孝魚依趙本刪『所』字。

#19郭慶藩引文『師』作『爾』。

#20『東』疑『陳』之誤,今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當改。

#21郭慶藩引文無『輯,音集』三字,

#22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汎』俱作『問』。

#23『復』疑為『履』之誤,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當改。

#24郭慶藩引文『記』作『託』。

#25《闕誤》引張君房本一有』下有『機』字。

#26《闕誤》引張君房本『為』作『桔』。

#27郭慶藩引文『體』作門骸』。

#28郭慶藩引文『適』下有【時』字。

#29郭慶藩引文『警』下補『是』字。

#30郭慶藩引文『斯』字改作『有』。

#31郭慶藩引文『古』上補『向』字。

#32郭慶藩引文『普』上補『以』字。

#33『勃』疑『悵』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34【上』疑『止』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3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焦』俱作「嫵』。

#36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導』俱作一道』。

#37《闕誤》引張君房本『相』下有『罪』字。

#38原作『華』,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俱作『萼』、故改,下疏文同。

#39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垂』作『缶』。

#40依趙本改『令』作『會』。

#41『珪』及以下『亦插也捂插筍猶』八字文意混亂,當依郭慶藩引文改作『插也。質,猶珪,謂插』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