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疏〕運,動也,轉也。積,滯也,蓄也。言天道運轉,覆育蒼生,照之以日月,潤之以雨露,鼓動陶鑄,曾無滯積,是以四序回轉#1,萬物生成也。
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
〔疏〕王者法天象地,運御群品,散而不積,施化無方#2,所以六合同歸,八方款附。
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無所牽滯也。
〔疏〕聖道者,玄聖素王之道也。隨應垂逵,制法立教,舟航有識,拯濟無窮,道合於天,德同於帝,出處不一,故有帝聖二道也。而運智救時,亦無滯蓄,慈造弘博,故海內服也。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3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注〕任其自為,故雖六通四辟而無傷於靜也。
〔疏〕六通,謂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謂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無為,洞聖情之絕慮,通六合以生化,順四序以施為,以此而總萬乘,可謂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動,故日自為;晦進韜光,其猶昧閤,動不傷寂,故無不靜也。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
〔注〕善之乃靜,則有時而動也。
〔疏〕夫聖人之所以虛靜者,直置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靜之故靜也。若以靜為善美而有情於為靜者,斯則有時而動矣。
萬物無足以繞心者,故靜也。
〔注〕斯乃自得也。
〔疏〕妙體二儀非有,萬境皆空,是以參變同塵而無喧撓,非由飭勵而得靜也。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4准,大匠取法焉。
〔疏〕夫水,動則波流,止便澄靜,懸鑒洞照,與物無私,故能明燭鬚眉,清而中正,治諸褒#5枉,可為準的,縱使工任之巧,猶須放水取平。故《老經》云,上善若水。此舉喻前之義。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為,故所照無不洞明。
〔疏〕夫聖人德合二儀,智周萬物,豈與夫無情之水同日論邪。水靜猶明燭鬢眉,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是以鑒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蹟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6,
〔注〕凡不平不至者,生於有為。
〔疏〕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四者異名同實者也。欺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為平,道德用玆為至也。
故帝王聖人休焉。
〔注〕未嘗動也。
〔疏〕息慮,於靜#7。
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8矣。
〔注〕倫,理也。〔疏〕既休慮息,則自與虛空合德;與虛空合德,則會於真實。會於真實之道,則自然之理也。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注〕不失其所以動。
〔疏〕理虛靜寂,寂而能動,斯得之矣。
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
〔注〕夫無為也,則莘才萬品,各任其事而自當其責矣。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此之謂也。
〔疏〕任事,臣也,言臣下各有任職之事也。夫帝王任智,安靜無為,則臣下職任,各司憂責。斯則主上無為而臣下有事,故冕旎垂目而不與焉。
無為黝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注〕俞俞然,從容自得之貌。
〔疏〕俞俞,從容和樂之貌也。夫有為滯境,塵累所以嬰其心;無為自得,憂息不能處其慮。俞俞和樂,故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注〕尋其本皆在不為中來。
〔疏〕此四句萬物根原,故重舉前言,結成其美#9也。
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
〔疏〕夫揖讓之美,無出唐處;君臣之盛,莫先堯舜;故舉二君以明四德,雖復南北兩面,而平至一焉。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注〕此皆無為之至也。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
〔疏〕用此無為而處物上者,天子帝堯之德也,用此虛淡而居臣下者,玄聖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素王,自貴者,即老君尼父是也。
以此退居而閒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疏〕退居,謂晦邇隱處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飯山水,從容閑樂,是以天下隱士無不服從,即巢許之流是也。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則巢許之流,進則伊望之倫也。夫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所不為哉。故主上不為冢宰之任,則伊呂靜而司尹矣;冢宰不為百官之所執,則百官靜而御事矣;百官不為萬民之所務,則萬民靜而安其業矣;萬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則天下之彼我靜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蟲,孰能有為而成哉。是故彌無為而彌尊也。
〔疏〕進為,謂顯述出任也。夫妙體無為而同塵降述者,故能撫蒼生於仁壽,弘至德於聖朝,著莫測之功名,顯阿衡之功績。是以天下大同,車書共執,盡善盡美,其唯伊望之倫乎。
靜而聖,動而王。
〔注〕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無為也而尊,
〔注〕自然為物所尊奉。
〔疏〕其應靜也,玄聖素王之尊;其應動也,九五萬乘之貴;無為也而尊,出則天子,處則素主。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貴也。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注〕夫美配天者,唯樸素也。
〔疏〕夫淳樸素質,無為虛靜者,實萬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貴,孰能與之爭美也。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注〕天地以無為為德,故明其宗本,則與天地無逆也。
〔疏〕夫靈府明靜,神照潔白,而德合於二儀者,固可以宗匠蒼生,根本萬有,冥合自然之道,與天和也。
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注〕夫順天所以應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盡也。
〔疏〕均,平也。調,順也。且應感無心,方之影響,均平萬有,大順物情,而混進同塵,故與人和也。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注〕天樂適則人樂足矣。
〔疏〕俯同塵俗,且適人世之歡;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也。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整萬物而不為戾,
〔注〕變而相雜,故曰羹。自聖耳,非吾師之暴戾。
〔疏〕聖,碎也。戾,暴也。莊子以自然至道為師,再稱之者,歎美其德。言我所師大道,亭毒生靈,假令聖萬物,亦無心暴怒,故素秋搖落而彫零者不怨。此明雖復斷截而非義也。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注〕仁者,兼愛之名耳;無愛,故無所稱化。
〔疏〕仁者,偏愛之進也。言大道開闔天地,造化蒼生,慈澤無窮而不偏愛,故不為仁。
長於上古而不為壽,
〔注〕壽者,期之遠耳;無期,故無所稱壽。
〔疏〕豈但長於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滅不生,亦復何夭何壽。郭注云,壽者,期之遠耳。
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
〔注〕巧者,為之妙耳;皆自爾,故無所稱巧。
〔疏〕乘二儀以覆載,取萬物以刻彫,而二儀以生化為功,萬物以自然為用。生化既不假物,彫刻豈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則工拙之名於斯滅矣。郭注云,巧者,為之妙。
此之謂天樂。
〔注〕忘樂而樂足。
〔疏〕所在任適,結成天樂。
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疏〕既知天樂非哀樂,則知生死。無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遣之運行,其死也混萬物之變化也。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疏〕妙本虛凝,將至陰均其寂泊;應述同世,與太陽合其波流。
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疏〕德合於天,故無天怨;行順於世,故無人非;我冥於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負幽顯,有何鬼責也。
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
〔注〕動靜雖殊,無心一也。
〔疏〕天地也,結動靜無心之義也。
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
〔注〕常無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謂之為一。物不能撓,謂之為定。祇為定於一心,故能王於萬國。既無鬼責,有何禍祟。動而常寂,故魂不疲勞。
一心定而萬物服。
〔疏〕一心凝寂者類死灰,而靜為躁君,故萬物歸伏。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注〕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通則服,不通則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萬物服者,祇言用虛靜之智,推尋二儀之理,通達萬物之情,隨物變轉而未嘗不適,故謂之天樂也?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聖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為哉?天樂已。
〔疏〕夫聖人之所以降逵同凡,合天地之至樂者,方欲畜養蒼生,亭毒韋品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疏〕王者宗本於天地,故覆載無心;君主於道德,故生而不有;雖復千變萬化而常自無為。盛德如此,堯之為君也。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
〔注〕有餘者,間暇之謂也。
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注〕不足者,汲汲然欲為物用也。欲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為臣,亦有餘也。
〔疏〕不足者,吸汲之辭。有餘者,閒暇之謂。言君主無為,智照寬曠,御用區宇,而閒暇有餘;臣下有為,情慮狹劣,各有職司,為君所用,匪懈在公,猶恐不足。是知無為有事,勞逸殊塗。
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注〕夫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用斧,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臣能親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當其能,則天理自然,非有為也。若乃主代臣事,則非主矣;臣秉主用,則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則上下咸得而無為之理至矣。
〔疏〕無為者,君德也;有為者,臣道也。若上下無為,則臣僭君德;上下有為,則君濫臣道。君濫臣道,則非主矣;臣僭君德,豈曰臣哉。於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亂,既乖天然,鈴招危禍。故無為之言,不可不察。無為,君也。古之人貴夫無為。郭注此文,甚有辭理。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注〕無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為耳。然自得此為,率性而動,故謂之無為也。今之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親事,故雖舜禹為臣,猶稱有為。故對上下,則君靜而臣動;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機玄發,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
〔疏〕夫處上為君,則鈴須無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為臣,亦當親事有為,稱所司之職任;則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疏〕謂三王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達,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為,委之臣下,知者為謀,故不自慮也。
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
〔疏〕宏辮如流,彫飾萬物,而付之司牧,終不自言也。
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
〔注〕夫在上者,息於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絲不得行其明斷,后稷不得施其播植,則韋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故冕流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為,斯乃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故上下皆無為矣。但上之無為則用下,下之無為則自用也。
〔疏〕藝衍才能冠乎海內,任之良佐而不與焉,夫何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經》云,是謂用人之力。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
〔注〕所謂自爾。
〔疏〕天無情於生產而萬物化生,地無心於長成而萬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謂自然也。
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兩儀之含育,順四序以施上,任萬物之自為,故天下之功成矣。
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疏〕夫日月明晦,雲雷風雨,而蔭覆不測,故莫神於天。囊括川原,包容嶽瀆,運載無窮,故莫富於地。位居九五,威跨萬乘,日月照臨,一人總統,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經》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注〕同乎天地之無為也。
〔疏〕配,合也。言聖人之德,合天地之無為。
此#10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旱之道也。
〔疏〕達覆載之無主,是以乘馭兩儀;循變化之往來,故能驅馳萬物;任黔黎之才用,用人韋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
〔疏〕本,道德也。末,仁義也。言道德淳樸,治之根本,行於上古;仁義澆薄,治之末藝#11,行於下代。故云,本在於上,末在於下也。
要在於主,詳在於臣。
〔疏〕要,簡省也。詳,繁多也。主道逸而筒要,臣道勞而繁冗。繁冗,故有為而奉上;簡要,故無為而御下也。
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
〔疏〕五兵者,一弓,二受,三矛,四戈,五戰也。運,動也。夫聖明之世,則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則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則五兵動亂;偃武修文,則四民安業。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疏〕賞者,軒冕榮華,故利也。罰者,誅殘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鯨,三刖,四官,五大辟。夫道喪德衰,浮偽日甚,故設刑辟以被黎元,既虧理本,適為教末也。
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
〔疏〕禮法者,五禮之法也。數者,計算;度者#12,丈尺;形者,容儀;名者,字諱;比者,校當;詳者,定審。用此等法以養蒼生,治乖淳古,故為治末也。
鍾鼓之音,羽旎之容,樂之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