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疏〕樂者,和也。羽者,烏羽;旎者,獸毛;言釆鳥數之羽毛以飾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樂者,歌下#13調陰陽,上和時俗也。古人聞樂即知國之興亡,治世亂世,其音各異。是知大樂與天地同和,非羽毛鍾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澆浪薦興,賞鄭衛之淫聲,棄雲韶之雅韻,遂使羽毛一文采,盛飾容儀,既非咸池之本,適是濮水之末。

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

〔疏〕絰者,實也。衰,摧也。上曰衰,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絰。隆殺者,言禮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總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述外儀,非情發於衷,故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注〕夫精神心衍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運動,則五事之末不振而自舉也。

〔疏〕衛,能也;心之所能,謂之心衍也。精神心衍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鈴須精神心智率性而動,然後從於五事,即非矜矯者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注〕所以先者本也。

〔疏〕古之人,謂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學,中古有之,事涉澆偽,終非根本也。

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

〔疏〕夫尊卑先復,天地之行也。

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

〔注〕言#14此先後雖是人事,然皆在至#15理中來,非聖人之所作也。

〔疏〕天地之行者,謂春夏先,秋冬後,四時行也。夫天地雖大,尚有尊卑,況在人倫,而無先後。是以聖人象二儀之造化,觀四序之自然,故能篤君臣之大義,正父子之要道也。

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

〔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春先冬後,次序慇乎。舉此二條,足明萬物。

萬物化作,萌區有狀;

〔疏〕夫萬物變化,未始暫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萬種,色類不同,而前兆區分,各有形狀。

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

〔疏〕夫春夏盛長,秋冬衰殺,或變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關措意,故隨流任物而所造皆適。

夫天地至神#16,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

〔注〕明夫尊卑先後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無也。

〔疏〕二儀生育,有不測之功,萬物之中最為神化,尚有尊卑先後,況人倫之道乎。

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

〔注〕言非但人倫所尚也。

〔疏〕宗廟事重,叉據昭穆,以嫡相承,故尚親也。朝廷以官爵尊卑,鄉黨以年齒為次第,行事擇賢能用之,此理鈴然,故云大道之序。

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疏〕議論道理而不知次第者,雖有語言,終非道語;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注〕所以取道,為有序也。

〔疏〕既不識次第,雖語非道,於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則物得其道也。

〔疏〕此重開大道次序之義。言古之明閑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適也。

〔疏〕失德後仁,失仁後義,故仁義次之。

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注〕理適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愛之仁,又明裁非之義,次令各守其分,不相爭奪也。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當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傾奪,次勸修身,政其名譽也。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注〕無所復改。

〔疏〕雖復勸令修身以致名譽,而皆須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矯性偽情以要令問也。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注〕物各自任,則罪責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廢。雖復因任其本性,而不無其僭#17過,故宜布之愷澤,宥免其辜也。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注〕各以得性為是,失性為非。

〔疏〕雖復赦過宥罪,而人心漸薄,次須示其是非,以為鑒誡也。

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注〕賞罰者,失得之報也。夫至治之道,本在於天而末極於斯。

〔疏〕是非既明,臧#18否斯見,故賞善罰惡,以勗黎元也。

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

〔注〕官#19各當其才也。

〔疏〕用此賞罰,以次前序而為治方者,智之明暗#20,安處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貴賤咸履其位。

仁#21賢不肖襲情,

〔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賢,智也;不肖,愚也。襲,用也。主上聖明,化導得所,雖復賢愚各異,而咸用本情,終不合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必分其能,

〔注〕無相易業。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異,藝能固別,才用鈴分,使之如器,無不調適也。

必由其名。

〔注〕名當其實,故由名而實不做也。

〔疏〕夫名以召實,而由實故名。若使實不當名,則名過其實。今明名實相稱,故云鈴由其名也。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

〔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為臣事上,為君畜下,外以治物,內以修身也。

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疏〕至默無為,委之韋下,塞聰閉智,歸之自然,可謂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蓋聖人之應進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迸也。書者,道家之書,既遭秦世焚燒,今檢亦無的據。

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賞罰而九,此自然先後之序也。

〔疏〕夫為治之體,鈴隨世污隆,而世有澆淳,故治亦有寬急。是以五變九變,可舉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則是太平至治也。

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

〔疏〕驟,數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倫序,數語形名,以為治衛,而未體九變,以自然悉#22宗,但識其末,不知其本也。

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

〔疏〕速論賞罰,以此馭時,唯見枝條,未知根本。始,猶本也,互其名耳。

倒道而言,在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注〕治人者叉順序。

〔疏〕逢,逆也。不識治方,不知次序,顛倒道理,迎逆物情,適可為物所治,豈能治物也。

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注〕治道先明天,不為棄賞罰也,但當不失其先後之序耳。

〔疏〕夫形名賞罰,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

〔注〕夫用天下者,又大通順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賞罰可施用於天下者,不足以用於天下也。斯乃苟飾華辭浮游之士,一節曲見偏執之人,未可以議通方,悟於大道者也。

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寄此事於韋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疊前語。古人有之,但寄韋下而不親預,故是臣下之衍,非主上養民之道。總結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歸也。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疏〕天王,猶天子也。舜問於堯為帝王之法,若為用心以合大道也。

堯曰:吾不敖無告,

〔注〕無告者,所謂頑民也。

〔疏〕敖,侮慢也。無告,謂頑愚之甚,無堪告示也。堯答舜云:縱有頑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誨,不敖慢棄舍也。故《老經》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傲字者,合不用也。

不廢窮民,

〔注〕怛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貧窮之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歸人。

〔疏〕孺子,猶稚子也。哀,憐也。民有死者,輒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兒,婦人孤寡,並皆矜懲善嘉養恤也。

此吾所以用心已。

〔疏〕已,止也。總結以前,問答舜問。我之用心,止盡於此。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疏〕用心為治,美則美矣,其道狹劣,未足稱大。既領堯答,因發此譏。

堯曰:然則何如?

〔疏〕堯既被譏,因玆請益,治道之大,其衍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寧,

〔注〕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

〔疏〕化育之方,與玄天合德,迸雖顯著,心怛寧靜。

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注〕此皆不為而自然也。

〔疏〕經,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凍暑,四序運行,晝夜昏明,雲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無心於偏愛,豈有情於養育。帝王之道,其義亦然。

堯曰:膠膠擾擾乎。

〔注〕自嫌有事。

〔疏〕膠膠,擾擾,皆亂之貌也。領悟此言,日嫌多事,更相發起,聊此為謙。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疏〕堯自謙光,推讓於舜,故言子之盛德,遠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堯舜二君,德無優劣,故寄此兩聖以顯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疏〕自此已下,莊生之辭也。夫天覆地載,生育韋品,域中四大,此當二焉。故引古證今,欺美其得。

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疏〕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故知軒頊唐虞,皆以德合天地為其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疏〕官古之懷道帝王,何為者哉?蓋無心順物,德合二儀而已矣。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聰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輔,故將己所修之書,欲藏於周之府藏,庶當來君王為治化之衛,故與門人謀議,詳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聘,為周之徵藏史,猶今之秘書官,職典墳籍。見周室版蕩,所以解免其官,歸休靜處。故子路咨勸孔子,何不暫試過往,因而問焉。

孔子曰:善。往見老聘,而老聰不許,

〔疏〕老子知欲藏之書是先聖之已陳芻狗,不可久留,恐亂後人,故云不許。

於是繙十二經以說。

〔疏〕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易》道,修《春秋》,此六經也;又加《六緯》,合為教十二經也。委曲敷演,故繙覆說之。

老聘中其說,曰:大#23護,願聞其要。

〔疏〕中其說者,許其有理也。大饅者,嫌其繁饅太多,請簡要之衍也。

孔子曰:要在仁義。

〔疏〕經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論,莫先仁義也。

老聰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疏〕:問此仁率性不乎?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

〔疏〕然,猶如此。言仁義是人之大性也。賢人君子,若不仁則名行不成,不義則生道不立。故知仁義是人之真性,又將何為是疑之也邪?

老聘曰:請問,何謂仁義?

〔疏〕前言仁義是人之真性,今之重問。請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注〕此常人之所謂七義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愷,樂也。忠誠之心,願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無私,允合人情,可為世教也。

老聰曰:噫,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

〔注〕夫至仁者,無愛而直前也。

〔疏〕意,不平之聲也。幾,近也。迂,曲也。後發之言,近乎浮偽,故興噫欺,以長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無心思慮,而汝存情兼愛,不乃私曲乎。

無私焉,乃私也。

〔注〕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夫愛人者,欲人之愛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疏〕夫兼愛於人,欲人之愛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疏〕牧,養也。欲使天下蒼生威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養,則大治矣。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韋性,則天下太平也。

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疏〕夫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星,辰羅列,此並自然之理也,非關人事。豈唯三種,萬物悉然,但當任之。莫不備足,何勞措意,妄為矜矯也。

禽獸固有掌矣,樹木固有立矣。

〔注〕皆已#24自足。

〔疏〕有識禽默,無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莘分,豈資仁義,方獲如此。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而#25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