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疏〕不慕羊肉之仁,故於蟻棄智也;不為羶行教物,故於羊棄意也;既遺仁義,合乎至道,不濡沬,相忘於江湖,故魚得計。此斥虞舜羶行,故及斯言也。
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
〔注〕此三者,未能無其耳目心意也。
〔疏〕夫視目之所見,聽耳之所聞,復心之所知,不逐物於分外而知止其分內者,其真人之道也。
若然者,其平也繩,
〔注〕未能去繩而自平。
〔疏〕繩無心而正物,聖忘懷而平等。
其變也循。
〔注〕未能絕迹而玄會。
〔疏〕循,順也。處世和光,千變萬化,大順蒼生,曾不逆寡。
古之真人,以天待之#50,
〔注〕居無事以待事,事斯得。
〔疏〕如上所解,即是玄古真人,用自然之道,虛其心以待物。
不以人入天。
〔注〕以有事求無事,事愈荒。
〔疏〕不用人事取拾,亂於天然之智。
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
〔注〕死生得失,各隨其所居耳,於生為得,於死或復為失,未始有常也。
〔疏〕夫處生而言,即以生為得;若據死而語,便以生為喪。死生既其無定,得失的在誰邊?噫,未可知也。是以混死生,一得喪,故謂之真人矣。
藥也其實,堇也,桔梗也,雞壅也,豕零也,是時為帝者也,何可勝言。
〔注〕當其所須則無賤,非其時則無貴,貴賤有時,誰能常也。
〔疏〕菫,烏頭也,治風痺。桔梗治心腹血。雞壅即雞頭草也,服延年。豕零,猪苓根也,似猪卯,治渴病。此並賤藥也。帝,君王也。夫藥無貴賤,瘉病則良,藥病相當,故便為君主。乃至目視耳聽,手捉心知,用有行藏,時有興廢。故時之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此事必然,故何可言盡也。
勾踐也以甲楯三千棲於會稽。
〔疏〕勾踐,越王也。會稽,山名也。越為吳軍所殘,窘迫退走,棲息於會稽山上也。
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種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
〔疏〕種,越大夫名。其時勾踐大敗,兵唯三千,走上會稽山,亡滅非遠,而種密謀深智,亡時可在,當時矯與吳和,後二十二年而滅吳矣。夫狡兔死,良狗烹,敵國滅,忠臣亡,數其然也。平吳之後,范蠡去越而遊乎江海,變名易姓,韜光晦迹,即陶朱公是也。大夫種不去,為勾踐所誅,但知國亡而可以存,不知愁身之必死也。字亦有作種者,隨字讀之。
故曰:鴉目有所適,鶴經有所節,解之也悲。
〔注〕各適一時之用,不能靡所不可,則有時而失,有時而失,故有時而悲矣。解,去也。
〔疏〕鴟目晝闇而夜開,則適夜不適晝;鶴經禀分而長,則能長不能短。枝節如此,故解去則悲,亦猶種闇於謀身,長於存國也。
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
〔注〕有形者自然相與為累,唯外乎#51形者磨之而不磷。
〔注〕風日是氣,河有形質。凡有形氣者,未能無累也。而風吹日累,必有損傷,恃源而往,所以不覺。亦猶吳得越之後,謀臣必恃其功勳,以無後慮遭戮。是知物相利相必相為害也。
謂#52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
〔注〕實已損矣而不自覺。
恃源而往者矣。
〔注〕所以不覺,非不損也,恃源往也。
〔疏〕恃,賴也。攖,損也。風之與日,相與守河,於河攖損而不知覺,恃其源流。
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
〔注〕無意則止於分,所以為審。
〔疏〕審,安定也。夫水非土則不安,影無人則不見,物無造物則不立,故三者相守而自以為固。而新故不住,存亡不停,昨日之物,於今已化,山舟潛遁,昧者不知,斯之義也。
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
〔注〕有意則無崖,故殆。
〔疏〕殉,遂也。夫視目所見,聽耳所聞,任心所逐,若目求離朱之明,耳索師曠之聰,心逐無崖之知,欲不危殆,其可得乎。
凡能其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
〔注〕所以貴其無能而任其天然。
〔疏〕夫運分別之智,出於藏府而自伐能者,必致危亡也。故雖有成功,不還周給而改悔矣。
禍之長也玆萃,
〔注〕萃,聚也。苟不能忘知,則禍之長也多端矣。
〔疏〕滋,多也。萃,聚也。役於藏府,自顯其能,故凶灾禍患,增長而多聚之也。
其反也緣功,
〔注〕反守其性,則其功不作而成。
〔疏〕自伐己能而反招禍敗者,緣於功成不退故也。
其果也待久。
〔注〕欲速則不果。
〔疏〕夫誠意成功,次定矜伐#53。有待之心,其日固久。
而人以為己寶,不亦悲乎。
〔注〕己寶,謂有其知能。
〔疏〕流徙之人,心處愚暗,寶貴己能,成功而處,執滯如是。甚可悲傷。
故有亡國戮民無已,
〔注〕皆有其身之禍。
〔疏〕貪土地為己有大寶,取之無道,國破家亡,殘害黎元無數,無窮已也。
不知問是也。
〔注〕不知問禍之所由,由乎有心,而修心以救禍也。
〔疏〕世有明人,是為龜鏡。不知問禍敗所由,唯惡貧賤,愚之至也。
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
〔疏〕踐,蹍,俱履蹈也。夫足之能行,必履於地,仍賴不踐之土而後得行,若無餘地,則無由安善而致博遠也。此舉譬也。
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之所謂也。
〔注〕夫忘天地,遺萬物,然後蜩翼可得而知也,況欲知天之所謂,而可以不無其心哉。
〔疏〕知有明暗,能有少多,各止其分,則物逍遙。是以地藉不踐而得行,心賴不知而能照。所以處寂養恬,天然之理,故《老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此合諭也。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
〔疏〕此略摽能知七大之者,可謂造極。自此以下歷解義。
大一通之,
〔注〕道也。
〔疏〕一是陽數。大一,天也。能通生萬物,故曰通。
大陰解之,
〔注〕用其分內,則萬事無滯也。
〔疏〕大陰,地也,無心運載而無分解,物形之也。
大目視之,
〔注〕用萬物之自見,亦大目也。
〔疏〕各視其所見謂大目。
大均緣之,
〔注〕因其本性,今各自得,則大均也。
〔疏〕緣,順也。大順也物物各性足均平。
大方體之,
〔注〕體之使各得其分,則萬方俱得,所以為大方也。
〔疏〕萬物之形,各有方術,蜘蛛結網之類,斯體達之。
大信稽之,
〔注〕命之所期,無令越逸,斯大信也。
〔疏〕信,實也。稽,至也。循而任之,各至其實,斯大信也。
大定持之。
〔注〕真不撓則自定,故持之以大定,斯不持也。
〔疏〕物各信空,持而用之,其理空矣。
盡有天,
〔注〕夫物未有無自然者也。
〔疏〕上來七大,未有不由其自然者也。
循有照,
〔注〕循之則明,無所作也。
〔疏〕循,順也。但順其天然,智自明照。
冥有樞,
〔注〕至理有極,但當冥之,則得其樞要也。
〔疏〕窈冥之理,自有樞機,而用之無勞措意也。
始有彼。
〔注〕始有之者彼也,故我述而不作。
〔疏〕始有之者彼也,故我述而不作也。
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
〔注〕夫解任彼,則彼自解;解之無功,故似不解。
〔疏〕體從彼學而解也,戒小成性,故不似解。
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
〔注〕明彼知也。
〔疏〕能忘其知,故似不知也。
不知而後知之。
〔注〕我不知則彼知自用,彼知自用則天下莫不皆知也。
〔疏〕不知而知,故不知而後知,此是真知。
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
〔注〕應物宜而無方。
而不可以無崖。
〔注〕各以其分。
頡滑有實,
〔注〕萬物雖頜滑不同,而物物各自有實也。
〔疏〕頜滑,不同也,萬物紛擾,頜滑不同,統而治之,成資實道。
古今不代,
〔注〕各自有故,不可相代。
〔疏〕古自在古,不從古以來今;今自存今,亦不從今以生古;物各有性,故不相代換也。
而不可以虧,
〔注〕宜各盡其分也。
〔疏〕時不往來,法無遷貿,豈賴古以為今邪。
則可不謂有大揚摧乎。
〔注〕摧而揚之,有大限也。
〔疏〕如上所問,其道廣大,豈不謂顯揚妙理而摧實論之乎。
闔不亦#54問是已,奚惑然為。
〔注〕若問其大摧,則物有至分,故忘己任物之理可得而知也,奚為而惑若此也。
〔疏〕闔,何不也。奚,何。無識之類若夜游,何不詢問聖人。乙及其弱喪而迷惑困苦如是何為也。
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
〔注〕夫惑不可解,故尚大不惑,愚之至也,是以聖人從而任之,所以皇王殊迹,隨世為名也。
〔疏〕不惑聖智,惑於凡情也。以聖智之言辨於凡惑,忘得反本,復乎真根,而不能得意忘言而執乎聖迹,貴重明言,以不惑為大,此乃欲尚不惑,豈能除惑哉。斯又遣於不惑也。
#1郭慶藩引文『則』作『斯』。
#2『大』字依正文當改作『犬』。
#3《闕誤》引文如海、張君房本『乎』俱作『于』。
#4世德堂本『又』作『而』。
#5郭慶藩引文『食』作『良』。
#6郭慶藩引文『滋』作『玆』,『弊』作『旅』。
#7王孝魚依〔注〕文改『徒』作『走』。
#8原作『胃』疑為『胸』之訛,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及文意改正。
#9『熒』當作『榮』。
#10『敖』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作『遨』。
#11《闕誤》引文成張三本『事』俱作『辭』。
#12趙本無『故可囿也』四字。
#13世德堂本『教』作『樂』。
#14『儉』疑『倫』之訛,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
#15『此』疑『比』之訛,今依正文改。
#16郭慶藩引文改『成』作『咸』。
#17趙本無『復』字。
#18依上下文,『大』當作『火』。
#19郭慶藩引文『徒』作『他』。
#20『為』字世德堂本在『獨能』下,趙諫議本在『亦以』下。
#21世德堂本『拂』作『排』。
#22『之網』疑『之側』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意當改。
#23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漫』作『慢』。
#24郭慶藩引文『郢』作『獿』,『乃』下『因』字作『回反』二字。
#25王孝魚依江南古藏本及李氏本改『謂』作『諱』。
#26原作『若』,諸本皆作『君』,又依文意改正。
#27原作『長』,依上文改『長』作『叔』。
#28四庫本『』作『抓』。
#29四庫本『猶】下有『能』字,『搏』下無『之』字。
#30浙江書局本〔鋤〕作『助』。
#3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口』均作『中』。
#32『生』疑『失』之誤,今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33『大』字依正文、〔注〕文改作『古』。
#34郭慶藩引文認為『先』字宜在『其』下。
#35『沉』字依郭慶藩引文及注文改作『默』。
#36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外』均作『分』。
#37趙本『凶』下有『也』字。
#38『九』字依正文補。
#39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況』下有『於』字。
#40《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地』下有『也』字。
#41郭慶藩引文改『賞』作『償』。
#42趙本『之』下有『也』字。
#43『之』字依郭藩引文改作『立』。
#44郭慶藩引文『摽』作『摽』,下同。
#45王孝魚依正文『悅』下補『自』字。
#46《闕誤》引張君房本『鬣』下有『長毛』二字。
#47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墟』均作『虛』。
#48趙本無『耳』字。
#49世德堂本『也』作『之』,趙本無『也』字。
#50《闕誤》引張君房本『之』作『人』。
#5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乎』均作『夫』。
#52四庫本、浙江書局本『謂』俱作『請』。
#53『成』字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改作『伐』。
#54趙本『不亦』作『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