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疏〕天至道之境,重玄之域,聖心所不能知,神口所不能辨,若以言知索真,失之遠矣。故德之所總,言之所然者,在於至妙之一道也。
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
〔注〕各自得耳,非相同也,而道一也。
〔疏〕夫一道虛玄,州曾無涯量,而德有上下,誰不能周備也。本有作同字者,言德有優劣,未能同道也。此解前道之所一也。
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
〔注〕非其外#36,故不能舉。
〔疏〕 夫知者玄道,所謂妙絕名言,故非辮說所能勝舉也。此解前知之所不知也。
名若儒墨而凶矣。
〔注〕夫儒墨欲同所不能同,舉所不能舉,故凶#37。
〔疏〕夫執是競非,而名同儒墨者,凶禍斯及矣。
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
〔注〕明受之無所辭,所以成大。
〔疏〕百川競注,東流不息,而巨海容納,曾不辭憚。此據東海為言,亦宏博之至也已。
聖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
〔注〕汎然都任。
〔疏〕前舉海為諭,此下合譬也。聖人德合二儀,故并包天地;仁覃無外,故澤及天下;成而不處,故不知誰為;推功於人,故莫識其氏族矣。
是故生無爵,
〔注〕有而無之。
死無謐,
〔注〕謚所以名功,功不在己,故雖謚而非己有。
〔 疏〕 夫人處世,生有名位,死定謚號,所以表其實也。聖人生既以功推物故死亦無可謚也。
實不聚,
〔注〕令萬物各知足。
〔疏〕縱有財德,悉分散於人也。
名不立,
〔注〕功非己為,故名歸於物。
〔疏〕夫名以名實,實既不聚,故名將安寄也。
此之謂大人。
〔注〕若為而有之,財小矣。
〔疏〕總結以前。忘於名謚之士,可謂大德之人。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注〕賢出於性,非言所為。
〔疏〕善,喜好也。夫犬不必吠,賢人豈復多言。
而況為大乎。
〔注〕大人愈不可為而得。
〔疏〕夫好言為賢,猶自不可,況惑心取拾於大乎。
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
〔注〕唯自然乃德耳。
〔疏〕愛心宏博謂之大,冥符玄道謂之德。夫有心求大,於理尚乖,況有情為德,固不可也。
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
〔注〕天地大備,非求之也。
〔疏〕備,具足也。夫二儀覆載,亭毒無心,四叙周行,生成庶品,蓋何術焉,而萬物必備。
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
〔注〕知其自備者,不拾己而求物,故無求無失無棄也。
〔疏〕夫體弘自然之理而萬物素備者,故能於物我之際淡然忘懷,是以無取無拾,無失無喪,無證無得,而不以物境易奪己心也。
反己而不窮,
〔注〕反守我理,我理自通。
〔疏〕只為弘備,故契於至理。既而反本還原,會己身之妙極而無窮竟者也。
循古而不摩,
〔注〕順常性而自至耳,非摩拭。
〔疏〕循,順也。順於物性,無心改作,豈復摩飾而矜之。
大人之誠。
〔注〕不為而自得,故曰誠。
〔疏〕誠,實也。夫反本還原,因循萬物者,斯乃大聖之人自實之德也。
子綦有八子,陳諸前,召九方歅曰:為我相吾子,孰為祥?
〔疏〕子綦,楚司馬子綦也。陳,行列也。諸,於也。九#38方,姓也;歅名也。孰,誰也。祥,善也。九方歅,善相者也。陳列諸子於庭前,命方歅令相之,八子之中,誰為吉善。
九方歅曰:梱也為祥。
〔疏〕梱,子名也。言八子之中,梱最祥善也。
子綦瞿然喜曰:奚若?
〔疏〕瞿然,驚喜貌。聞子吉祥,故容貌驚喜,問其祥善貌相如何。
曰:梱也將與國君同食以終其身。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為以至於是極也。
〔疏〕索然,涕出貌。方歅識見淺近,以食肉為祥,子綦鑒深玄妙,知其非吉,故憫其凶極,悲而出涕。
九方歅曰:夫與國君同食,澤及三族,而況#39父母乎。今夫子聞之而泣,是禦福也。子則祥矣,父則不祥。
〔疏〕三族,謂父母族也,妻族也。禦,拒行也。夫共國君食,尊榮富貴,恩被三族,何但二親。子享吉祥,父翻涕泣,斯乃禦福德也。
子綦曰:歅,汝何足以識之,而梱祥邪?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
〔疏〕自,從也。方歅小巫,識鑒不遠,相梱祥者,不過酒肉味入於鼻口。方歅道術,理盡於斯,詎知酒肉由來,從何而至。
吾未嘗為牧而將生於奧,未嘗好田而鶉生於宎,若勿怪,何邪?
〔注〕夫所以怪,出於不意故也。
〔疏〕牂,羊也。奧,西南隅未地,羊位也;牂,東南隅辰地也,辰為鶉位;故言牂生也。夫羊須牧養,鶉因畋獵,若祿藉功著,然後可致富貴。今梱而功行未聞,而與國君同食,何異乎無牧而忽有羊,不田而獲鶉也。非牧非田,怪如何也。
吾所與吾子遊者,遊於天地#40。
〔注〕不有所為。
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
〔注〕隨所遇於天地耳。邀;遇也。
〔疏〕邀,遇也。天地,無心也。子綦體道,虛忘順物,自足於性分之內,敖遊乎天地之間,所造皆適,不待歡娛,所通斯食,豈資厚味邪。
吾不與之為事,不與之為謀,不與之為怪;
〔注〕怪,異也。循常任性,脫然自爾。
〔疏〕忘物,故不為事;忘智,故不為謀;循常,故不為怪。
吾與之乘天地之誠而不以物與之相攖,
〔注〕斯不為也。
〔疏〕誠,實也。乘二儀之實道,順萬物以逍遙,故不與物更相攖擾。
吾與之一委蛇而不與之為事所宜。
〔注〕斯順耳,無擇也。
〔疏〕委蛇,猶縱任也。心境不二,從容任物,事既非事,何宜便之可為乎。
今也然有世俗之償焉。
〔注〕夫有功於物,物乃報之。吾不為功而償之,何也?
〔疏〕夫報功賞#41德者,世俗務也。苟體道任物,不立功名,何須功之償哉。
凡有怪徵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
〔注〕今無怪行而有怪徵,故知其天命也。
〔疏〕殆,危也。幾,近也。夫有怪異之行者,必怪異之徵祥也。今吾子未有怪行而有怪徵,必遭殆者,斯乃近是天降之灾,非吾子之罪。
吾是以泣也。
〔注〕夫為而然者,勿為則已矣。不為而自至,則不可奈何也,故泣之。
〔疏〕罪若由人,庶其修改,既關天命,是以泣也。
無幾何而使梱之於燕,盜得之於道,全而鬻之則難,不若刖之則易,
〔注〕全恐其逃,故不如刖之易售也。
〔疏〕無幾何,謂俄頃間也。楚使捆聘燕,途道之上,為賊所得,略梱為奴。而全形賣之,恐其逃竄,故難防禦,則刖足,不慮其逃,故易售。
於是乎刖而鬻之於齊,適當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終。
〔疏〕渠公,齊之富人,為街正。梱之既遭刖足,賣與齊國富商之家,代主當街,終身肉食也。字又作術者,云:渠公,屠人也,賣梱在屠家,共主行宰殺之術,終身食肉也。
齧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
〔疏〕齧缺逢遇許由,仍問欲何之適。
曰:將逃堯。
〔疏〕答曰:將欲逃避帝堯。
曰:奚謂邪?
〔疏〕問其何意。
曰:夫堯,畜畜然仁,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
〔注〕仁者爭尚之原故也。
〔疏〕畜畜,盛行貌也。成行偏愛之仁,乖於淳和之德,恐宇內喪道之士猶甚澆季,將來逐迹,百姓飢荒,倉廪既虛,民必相食,是以逃也。
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
〔疏〕夫民,撫愛則親,利益則至來,譽贊則相勸勉,與所惡則眾離散,故黔首聚散,蓋不難也。
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
〔注〕仁義既行,將偽以為之#42。
〔疏〕夫利益蒼生,愛育羣品,立#43功聚眾,莫先仁義。而履仁蹈義,捐率於中者少,託於聖迹以規名利者多,是故行仁義者,矯性偽情,無誠實者也。
且假夫禽貪者器。
〔註〕仁義可見,則夫貧者將假斯器以獲其志。
〔疏〕器,聖迹也。且貪於名利,險於禽獸者,必假夫仁義為其器者也。
是以一人之斷制利天下,
〔註〕若夫仁義各出其情,則其斷制不止乎一人。
〔疏〕榮利之徒,負於仁義,恣其熓毒,斷制天下。向無聖迹,豈得然乎。
譬之猶一覕也。
〔註〕覕,割也。萬物,萬形而以一劑割之,則有傷也。
〔疏〕覕,割也。若以一人制服天下,譬猶一刀割於萬物,其於損傷彼此多矣。
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夫唯外乎賢者知之矢。
〔註〕外賢則賢不偽。
〔疏〕夫賢聖之迹,為利一時,萬代之後,必生賊害,唯能忘外賢聖者其知之妙也。
有暖姝者,有濡需者,有卷婁者。
〔疏〕此略摽#44,下解釋。
所謂暖姝者,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悅也,自以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
〔註〕意盡形教,豈知我之獨化於玄冥之境哉。
〔疏〕暖姝,自許之貌也。小見之人,學問寡薄,自悅#45足,謂窮微極妙,豈知所學未有一物可稱也,是以謂暖姝者,此言結前也。
是以謂暖姝者也。濡需者,豕蝨是也,擇疏鬣#46自以為廣宮大囿,奎蹄曲隈,乳間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
〔疏〕濡需,矜夸之貌也。豕,猪也。言蝨寄豬體上,擇疏長之毛鬣,將為廣大宮室苑囿。蹄腳奎限之所,股腳乳旁之間,用為溫暖利便。豈知屠人忽操湯火,攘臂布草而殺之乎。即己與家俱焦斕者也。諭流俗寡識之人,耽好情欲,與豕蝨濡需喜歎無異也。
此以域進,此以域退,
〔疏〕域,境界也。蝨則逐豕而有亡,人則隨境而榮樂,故謂之域進退也。
此其所謂濡需者也。
〔註〕非夫通變邈世之才而偷安乎一時之利者,皆豕蝨者也。
〔疏〕此結也。
卷婁者,舜也。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性悅之,
〔疏〕卷婁者,謂背項俛曲,俯前攣卷而偃僂也。羊肉羶腥,無心慕蟻,蟻聞而歸之。舜有仁行,不慕百姓,百姓悅之。故羊肉比舜,蟻况百姓。
故三徙成都,至鄧之墟#47而十有萬家。
〔疏〕舜避丹朱,又不願眾聚,故三度逃走,移徙避之,百姓慕德,從者十萬,所居之處,自成都邑。至鄧墟,地名也。
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曰冀得其來之澤。
〔疏〕地無草木曰童土。堯聞舜有賢聖之德,妻以娥皇女英,舉以自代,讓其天下。居不毛土,歷試艱難,望鄰境承儀,蒼生蒙澤。
舜舉乎童土之地,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所謂卷婁者也。
〔注〕聖人之形,不異凡人,故耳目之用衰也,至於精神,則始終常全耳#48。若少則未成,及長而衰,則聖人之聖曾不崇朝,可乎?
〔疏〕既登九五,威跨萬乘,慜念蒼生,憂怜凡庶,於是年齒長老,耳目衰竭,無由休息,豈得歸寧。偃僂孿卷,形勞神倦,所謂巷婁者也。
是以神人惡眾至,
〔注〕眾自至耳,非好而致也#49。
〔疏〕三徙遠之,以惡也。
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
〔注〕明舜之所以有天下,蓋於不得已耳,豈比而利之。
〔疏〕比,和也。夫眾聚則不和,不和則不利於我也。
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
〔疏〕煬,溫也。夫不測神人,親疏一觀,抱守溫和,可謂真聖。
於蟻棄知,於魚得計,於羊棄意。
〔注〕於民則蒙澤,於舜則形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