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疏〕至,造極之名也。淳古聖人,運智虛妙,雖復和光混俗,而智則無知,動不乖寂,常真妙本。所至之義,列在下文也。
惡乎至?
〔疏〕假設疑問,於何而造極耶?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註〕此忘天地,遺萬物,外不察乎宇宙,內不覺其一身,故能曠然無累,與物俱往,而無所不應也。
〔疏〕未始,猶未曾。世所有法,悉皆非有,唯物與我,內外咸,空,四句皆非,蕩然虛靜,理盡於此,不復可加。答於前問,意以明至極者也。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註〕雖未都忘,猶能忘其彼此。
〔疏〕初學大賢,鄰乎聖境,雖復見空有之異,而未曾封執。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注〕雖未能忘彼此,猶能忘彼此之是非也。
〔疏〕通欲難除,滯物之情已;有別惑易遣,是非之見猶忘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注〕無是非乃全也。
〔疏〕夫有非有是,流俗之鄙情;無是無非,達人之通鑒。故知彼我彰而至道隱,是非息而妙理全矣。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注〕道虧則情有所偏而愛有所成,未能忘愛釋私,玄同彼我#1也。
〔疏〕虛玄之道,既以虧損,愛染之情,於是乎成著矣。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
〔注〕有之與無,斯不能知,乃至。
〔疏〕果,次定也。夫道無增喊,物有虧成。是以物愛既成,謂道為損,而道實無虧也。故假設論端以明其義。有無既不次定,虧成理非實錄。
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注〕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弦,雖有繁手,遺聲多矣。而執籥嗚弦者,欲以彰聲也,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故欲成而虧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無虧者,昭文之不鼓琴也。
〔疏〕姓昭,名文,古之善鼓琴者也。夫昭氏鼓琴,雖云巧妙,而鼓商則喪角,揮官則失徵,未若置而不鼓,則五音自全。亦由有成有虧,存情所以乖道;無成無虧,忘智所以合真者也。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
〔注〕幾,盡也。夫三子者,皆欲辯非己所明以明之,故知盡慮窮,形勞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據梧而暝。
〔疏〕師曠,字子野,晉平公樂師,甚知音律。支,柱也。策,打鼓枝#2也。亦言擊節枝也。梧,琴也;今謂不爾。昭文己能鼓琴,何容二人共同一仗?況檢典籍,無惠子善琴之文。而言據梧者,只是以梧几而據之談說,猶隱几者也。幾,盡也。昭文善能鼓琴,師曠妙知音律,惠施好談名理。而三子之性,稟自天然,各以己能明示於世。世既不悟,己又疲怠,遂使柱策假寐,以復兌几而暝。三好之能,咸盡於此。
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注〕賴其盛,故能久,不爾早困也。
〔疏〕惠施之徒,皆少年盛壯,故能運載形智。至于衰末之年,是非少盛,久當困苦也。
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
〔注〕言此三子,唯不好其所明,自以殊於眾人。
〔疏〕三子各以己之所好,耽而骯之,方欲矜其所能,獨異於物。
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注〕明示眾人,欲使同乎我之所好。
〔疏〕所以疲倦形神好之不已者,欲將己之道衍明示眾人也。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
〔注〕是猶對牛鼓黃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衛終於昧然也。
〔疏〕彼,眾人也。所明,道衍也。白,即公孫龍守白馬論也。姓公孫,名龍,趙人。當六國時,弟子孔穿之徒,堅執此論,橫行天下,服眾人之口,不服眾人之心。言物稟性不同,所好各異,故知三子道異,非眾人所明,非明而強示之,彼此終成暗昧。亦何異乎堅執守白之論眩惑世問,雖宏辮如流,終有言而無理也。
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
〔注〕昭文之子又乃終文之緒,亦卒不成。
〔疏〕綸,緒也。言昭文之子亦乃荷其父業,終其綸緒,卒其年命,竟無所成。況在他人,如何放哉?
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
〔注〕此三子雖求明於彼,彼竟不明,所以終身無成。若三子而可謂成,則雖我之不成亦可謂成也。
〔疏〕我,眾人也。若三子異於眾人,遂自以為成,而眾人異於三子,亦可謂之成也。
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
〔注〕物皆自明而不明彼,若彼不明,即謂不成,則萬物皆相與無成矣。故聖人不顯此以耀彼,不掛己而逐物,從而任之,各宜#3其所能,故曲成而不遺也。今三子欲以己之所好明示於彼,不亦妄乎。
〔疏〕若三子之與眾物相與而不謂之成乎?故知眾人之與三子,彼此共無成矣。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注〕夫聖人無我者也。故滑疑之耀,則圖而域之;恢愧懦怪,則通而一之;使群異各安其所安,眾人不失其所是,則己不用於物,而萬物之用用矣。物皆自用,則孰是孰非哉。故雖認蕩之變,屈奇之異,曲而從之,寄之自用,則用雖萬殊,歷然自明o
〔疏〕夫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齊其明。故能晦逵同地#4,韜光接物,終不眩耀群品,亂惑蒼生,亦不矜己以率人,而各域限於分內,怠懷大順於萬物,為優寄於#5於群才,而此運心,可聖明真知也。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注〕今以言無是非,則不知其與言有者類乎不類乎?欲謂之類,則我以無為是,而彼以無為非,斯不類矣。然此雖是非不伺,亦固未免於有是非也,則與彼類矣。故日類與不類又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也。然則將大不類,莫若無心,既遣#6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然後無遣無不遣而是非自去矣。
〔疏〕類者,輩徒相似之類也。但群生愚迷,滯是滯非。今論乃欲反彼世情,破玆迷執,故假且說無是無非,則用為真道。是故復言相與為類,此則遣於無是無非也。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
雖然,請嘗言之。
〔注〕至理無言,言則與類,故試寄#7言之。
〔疏〕嘗,試也。夫至理難復無言,而非言無以詮理,故試寄言,彷象其義。
有始也者,
〔注〕有始則有終。
〔疏〕此假設疑問,以明至道無始無終,此遣於始終也。
有未始有始也者,
〔注〕謂無終始而一死生。
〔疏〕未始,猶未曾也。此又假問,有未曾有始終不。此遣於無始終也。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注〕夫一之者,未若不一而自齊,斯又忘其一也。
〔疏〕此又假問,有未曾有始也者。斯則遣於無始無終也。
有有也者,
〔注〕有有則美惡是非具也。
〔疏〕夫萬象森羅,悉皆虛幻,故標此有,明即以有體空。此句遣有也。
有無也者,
〔注〕有無而未知無無,則是非好惡猶未離懷。
〔疏〕假問有此無不。今明非但有即不有,亦乃無即不無。此句遣於無也。
有未始有無也者,
〔注〕知無無矣,而猶未能無知。
〔疏〕假問有未曾有無不。此句遣非。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疏〕假問有未曾未曾有無不。此句遣非非無也。而自淺之深,從贏#8入妙,始乎有有,終乎非無。是知離百非,超四句,明矣。前言始終,此則明時;今言有無,此則辯法;唯時與法,皆虛靜者也。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注〕此都忘其知也,爾乃俄然始了無耳。了無,則天地萬物,彼我是非,豁然確斯也。
〔疏〕前後有無之逵入非非有無之本,今後非非有無之體出有無之用。而言俄者,明即體即用,俄爾之問,蓋非賒遠也。夫玄道窈冥,真宗微妙。故俄而用,則非有無而有無,用而體,則有無非有無也。是以有無不定,體用無怛,誰能次定無耶?誰能次定有耶?此又就有無之用明非有無之體者也。
今我則已有謂矣,
〔注〕謂無是非,即復有謂。
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注〕又不知謂之有無,爾乃蕩然無纖芥於胸中也。
〔疏〕謂,言也。莊生復無言也。理出有言之教,即前請嘗言之類是也。既寄此言以詮於理,未知斯言定有言耶,定無言耶。欲明理家非默非言,教亦非無非有。恐學者滯於文字,故致此辭。
天下莫大於秋豪#9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注〕夫以形相對,則太山大於秋豪也。若各據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為有餘,形小不為不足。苟各足#10於其性,則秋豪不獨小其小而太山不獨大其大矣。若以性足為大,則天下之足未有過於秋豪也;若#11性足者非#12大,則雖太山亦可稱小矣。故日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太山為小,則天下無大矣;秋豪為大,則天下無小也。無小無大,無壽無二夭,是以媳蛄不羨大樁而欣然自得,斥鵲不貴天池而榮願以足。苟足於天然而安其性命,故雖天地未足為壽而與我並生,萬物未足為異而與我同得。則天地之生又何不並,萬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疏〕秋時獸生豪毛,其末至微,故謂秋豪之末也。人生在於根褓而亡,謂之殤子。太,大也。夫物之生也,形氣不同,有小有大,有夭有壽,若以性分言之,無不自足。是故以性之為大,天下莫大於豪末;無餘為小,天下莫小於太山。太山為小,則天下無大;豪末為大j則天下無小。小大既爾,夭壽亦然。是以兩儀雖大,各足之性乃均;萬物雖多,自得之義唯一。前明不終不始,非有非
無;此明非小非大,無夭無壽耳。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
〔注〕萬物萬形,同於自得,其得一也。已自一矣,理無所言。
既己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
〔注〕夫名謂生於不明者也。物或不能自明其一而以此逐彼,故謂一以正之。既謂之一,即是有言矣。
〔疏〕夫玄道冥寂,理絕形聲,誘引迷途,稱謂斯起。故一雖玄統,而猶是名教。既謂之一,豈日無言乎。
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
〔注〕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則一與#13言為二矣。一既一矣,言又二之;有一有二,得不謂之三乎。夫以一言言之,猶乃成三,況尋其支流,几物殊稱,雖有善數,莫之能紀也。故一之者與彼未殊,而忘#14一者,無言而自一。疏夫妙一之理,理非所言,是知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且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覆將後時之二名,對前時之妙一,有一有二,得不謂之三乎。從三以往,假有善巧算歷之人,亦不能紀得其數,而況凡夫之類乎。
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
〔注〕夫一,無言也,而有言則至三。況尋其末數,其可窮乎。
〔疏〕自,從也。適,往也。夫至理無言,言則名起。故從無言以往有言,纔言則至乎三。況從有言往有言,枝流分派,其可窮乎。此明一切方法,本無名字,從無生有,遂至於斯矣。
無適焉,因是已。
〔注〕各止於其所能,乃最是也。
〔疏〕夫諸法空幻,何獨名言。是知無即非無,有即非有,有無名數,當體皆寂。既不從無以適有,豈復自有以適有耶。故無所措意於往來,因循物性而已矣。
夫道未始有封,
〔注〕冥然無不在也。
〔疏〕夫道無不在,所在皆無,蕩然無際,有何封域也。
言未始有常,
〔注〕彼此言之,故是非無定。
〔疏〕道理虛通,既無限域,故言教隨物,亦無常定也。
為是而有吵也,
〔注〕道無封,故萬物得恣其分域。
〔疏〕吵,界畔也。理無崖域,教隨物變,是為義故,吵分不同。
請言其吵:
〔疏〕吵假設問旨,發起後文也。
有左,有右,
〔注〕各異便也。
〔疏〕左,陽也。右,陰也。理雖凝寂,教鈴隨機。吵域不同,昇況各-異,故有束西左右,春秋生殺。
有倫,有義,
〔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疏〕倫,理也。義,宜也。群物糾紛,有理存焉,萬事參差,各隨宜便者也。
有分,有辯,
〔注〕群分而類別也。
〔疏〕辯,別也。飛走雖眾,各有群分;物性萬殊,自隨類別矣。
有競,有爭,
〔注〕並逐日競,對辯日爭。
〔疏〕夫物性昏愚,彼我封執,既而並逐勝負,對辨是非也。
此之謂八德。
〔注〕略而判之,有此八德。
〔硫〕德者,功用之名也。群至#15功用,轉變無窮,略而陳之,有此八種。斯則釋前有吵之義也。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注〕夫六合之外,謂萬物性分之表耳。夫物之性表,雖有理存焉,而非性分之內,則未嘗以感聖人也,故聖人未嘗論之。若論之,#16則是引萬物使學其所不能也。故不論其外,而八吵同於自得也。
〔疏〕六合者,謂天地四方也。六合之外,謂眾生性分之表,重玄至道之鄉也。夫玄宗罔象,出四句之端;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既非神口所辯,所以存而不論也。
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注〕陳其性而安之。
〔疏〕六合之內,謂蒼生所稟之性分。夫云云取拾,皆起妄情,尋責根源,並同虛有。聖人隨其機感,陳而應之。既日馮虛,亦無可詳議,故下文云,我亦妄說之。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注〕順其成邇而凝乎至當之極,不執其所是以非眾人也。
〔疏〕春秋者,時代也。經者,典誥也。先王者,三皇五帝也。誌,記也。夫祖迷軒頊,憲章堯舜,記錄時代,以為典謨,軌轍蒼生,流傳人世。而聖人議論,利益當時,終不執是辯非,滯於陳逵。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
〔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別。而欲由已以分別之者,不見彼之自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