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改制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章 叙(56)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后汉班固传》)

晖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后汉朱晖传》)

宋意字伯志。父京,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后汉宋均传》)爰延,字季平,清苦好学,能通经教授。(《后汉爰延传》)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后汉王充传》)

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后汉姜肱传》)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后汉杨震传》)

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怒,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

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议奏,秉儒学侍讲,常在谦虚。(并同上)球少涉儒学。(《后汉陈球传》)

诩为朝歌长,始到,谒太守马棱。棱勉之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反在朝歌耶?”(《后汉虞诩传》)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张衡传》)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后汉马融传》)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同上)

周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后汉周举传》)

荀淑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后汉荀淑列传》)

爽字慈明,一名。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爽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并同上)

笃论解经传,多所驳正。后儒服虔等以为折中。(《后汉延笃传》)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后汉卢植传》)

时济北戴宏父为县丞,宏年十六,从在丞舍。佑每行园,常闻讽诵之音,奇而厚之,亦与为友,卒成儒宗。(《后汉吴佑传》)

李恂。少习《韩诗》,教授诸生,常数百人。(《后汉李恂传》)实宜增修谦节,辅以儒术。(《后汉皇甫规传》)

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后汉郭太传》)刘宠。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后汉循吏传》)

王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并同上)

刘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后汉党锢传》)

魏郎。从博士郄仲信学《春秋》图纬,又诣太学受五经。(同上)李章。习《严氏春秋》,经明教授。(《后汉酷吏传》)

黄昌。本出孤微,居近学宫,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同上)李合。父颉以儒学称。(《后汉方术传》)

刘昆。少习容礼,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余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每有行礼,县宰辄率吏属而观之。二十二年征,代杜林为光禄勋。乃令入授皇太子及诸王小侯五十余人。中元二年卒。子轶,字君文,传昆业,门徒亦盛。(《后汉书儒林传》)

洼丹,字子玉。世传《孟氏易》。王莽时常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徒众数百人。建武初为博士。十一年为大鸿胪。作《易通论》七篇,《易》家宗之,称为大儒。时中山觟阳鸿,亦以《孟氏易》教授,有名称。

任安,字定祖。少游太学,受《孟氏易》,兼通数经。又从同郡杨厚学图谶,究极其术。时人称曰:“欲知仲桓问任安。”又曰:“居今行古任定祖。”学终,还家教授,诸生自远而至。建安七年,卒于家。

杨政,字子行。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书。京师为之语曰:“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数百人。

张兴。习《梁丘易》,以教授。建武中,举孝廉为郎,谢病去,复归聚徒。后辟司徒冯勤府。十年,拜太子少傅。显宗数访问经术,既而声称着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

孙期。习《京氏易》。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自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曹曾,字伯山,从歙受《尚书》,门徒三千人。

牟长。少习《欧阳尚书》,不仕王莽。世祖建武二年,特辟,拜博士。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子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

宋登。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尹敏。建武二年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周防。师事徐州刺史盖豫。

孔僖。与崔篆、孙沴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校书东观。子季彦,守其家业,门徒数百人。杨伦。讲授于大泽中,弟子至千余人。

高诩。曾祖父嘉以《鲁诗》授元帝。诩以父任为郎,世传《鲁诗》。光武即位,征为博士。

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魏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任末。少习《齐诗》,游京师,教授十余年。

景鸾。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能理《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

薛汉。世习《韩诗》,教授常数百人。当世言《诗》者推汉为长。

杜抚。受业于薛汉,定《韩诗章句》,后归乡教授,弟子千余人。

召驯。少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乡里号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

杨仁,建武中诣师学习《韩诗》。拜什邡令,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垦田千余顷。

赵晔。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时山阳张匡亦习《韩诗》,作章句。

董钧。习《庆氏礼》,事大鸿胪王临。永平中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常教授门生百余人。

丁恭。习《公羊严氏春秋》。恭学义精明,教授常数百人,州郡请召不应。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封关内侯。十一年,迁少府。诸生自远方至者,著录数千人。当世称为大儒。

周泽。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孙堪,明经学,有志操。

钟兴。从丁恭受《严氏春秋》。光武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迁左中郎将。诏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诸侯从兴受章句。

甄宇。习《严氏春秋》,教授常数百人。传业子普。普传子承。承尤笃学,讲授常数百人。

楼望。少习《严氏春秋》。教授不倦,世称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

程曾。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余年,还家讲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著书百余篇,皆《五经通难》。

张玄。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诸儒皆伏其多通,著录千余人。时右扶风琅邪徐业,亦大儒也。

何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并同上)——右两汉学人皆从儒教。

唯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汉书循吏传》)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同上)

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华阳国志》卷三)

德,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后汉鲍永传》)

均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后汉宋均列传》)

伏湛。弟黯,字稚文,以明《齐诗》,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无子,以恭为后。少传黯学,以任为郎。建武四年,除剧令,视事十三年,以惠政公廉闻,青州举为尤异。太常试经第一,拜博士,迁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由是北州多为伏氏学。(《后汉儒林传伏恭》)

遵为将军,取土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不忘俎豆。(《后汉祭遵传》)

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义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后汉李忠传》)

四迁桂阳太守,以郡处南垂,不闲典训,为吏人定婚姻丧纪之礼,兴立学校以奖进之。(《后汉栾巴传》)

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后汉循吏传卫飒》)

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后汉循吏任延传》)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同上)

光武中兴,锡光为交址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后汉南蛮西南夷列传》)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后汉左雄传》)

刘宽。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耳学宫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后汉刘宽传》)

建初元年,迁山阳太守。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劝勉之。(《后汉循吏传秦彭》)

和帝时,稍迁桂阳太守。郡滨南州,风俗脆薄,不识学义。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后汉循吏传许荆》)

乃更大作讲舍,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身执经卷,试策殿最,儒化大行。此邑至后犹称其教焉。(《后汉文苑传刘梁》)(犹今筑书院也,于时儒教大行于边远。)

自建武以后,群儒修业,开按图纬,汉之宰相当出坤乡。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太傅子坚奕世论道。其珪璋瑚琏之器,则陈伯台、李季子、陈申伯之徒,文秀玮炜。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如西州为盛,盖济济焉。(《华阳国志》卷二)

成都县,郡治,有十二乡五部尉,汉户七万,晋三万七千,名难治。时广汉冯颢为令,而太守京兆刘宣不奉法,颢奏免之。立文学学徒八百人,实户口万八千。(《华阳国志》卷三)

章帝时,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治化尤异。神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乌见始兴文学,渐迁其俗。(《华阳国志》卷四)

明、章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才,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而世叔为司隶校尉,师主并显平夷。(同上)

张霸字伯饶,谥曰文父,成都人也。年数岁,以知礼义,诸生孙林、刘固、段着等宗之,移家其宇下,启母求就师学。母怜其稚,曰“饶能”。故字伯饶也。为会稽太守,拨乱兴治,立文学,学徒以千数,风教大行,道路但闻诵声,百姓歌咏之。致达名士顾奉、公孙松、毕海、胡母官、万虞先、王演、李根,皆至大位。在郡十年,以有道征。(《华阳国志》卷十)

全书完,更多原著好书尽在QQ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