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方药类(4)
(五)临证所见,有肾阳虚而不宜用桂附刚药者,尤其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辛烈异常。故《理虚元鉴》论“阳虚三夺”谓“回衰甚之火者,有相激之危。”关于此点,彭子益经验丰富,议论极精:“附子纯阳,其性上升。如水寒不大而多用附子或水不寒而误用附子,附子下咽,能将肾中阳根拔动而起,使水气从此不能包藏火气,为祸不小。”如遇此等情况如何处治,同:“除纯寒之证不能不用附子外,其内伤肾阳不足,肾并不寒之证,莫如用甜苁蓉、巴戟天.柔润和平益肾之品,以代附子,最为妥当。猪腰子不去膜,用生黄土拌湿包固,柴火烧熟放冷,胃强者嚼食腰子,胃弱者将腰子煮汤食。”“此方温补肾阳,和平力大,凡先天不足,与肾家阳虚之人,皆可奉为再造之宝。”然猪腰子虽为和平服食之物,而终带温热之性,食多热动者,可配养阴之品。
如患者阳虚而难受桂附八味丸者,彭氏尚有单服甜苁蓉法:“剪碎吞服一钱,水火双补,可代肾气丸。”
淮牛膝功用别传
二十年前,余适在一病家出诊。正值该处房屋大修,有一年过半百而身材魁梧之建筑工人进屋与余坐谈。言语之间,余觉其颇谙医药,于是谈兴渐浓。彼则健谈而直率,曾谓余曰:其原籍在安徽,其母于当地最大之中药铺做保姆数十载,因此略知药理。该工因职业故,患腰肌劳损,腰痛常作,时感牵强不适,俯仰维艰。虽时常服药扎针,而终乏效机。及至中年,病渐加重,不仅影响工作,即生活起居亦受限制,颇以为苦。由是寻索家中备药,惟得淮牛膝一包,重约半斤许,倾入锅内,加水煎熬后,于晚间连饮四大碗,随即就寝。睡中渐觉腰部重着,疼痛阵阵加剧,直至剧痛难忍。因而内心极感惶恐而不知所措,但事已至此,不得已只能咬牙隐忍,听天由命。痛极则人倦,倦极则熟寐。及至酣睡初醒,天已大明,不但疼痛全消,且腰间倍觉轻松舒适。从此以后,无论天阴天雨,或是重力劳苦,从不再觉腰有病痛,多年宿恙消于一旦,真可谓其效若神矣。然如此过量进服.虽然复杯即安,而终非稳妥之法,宜师其意,慎始而谨终之可也。彼虽粗工而颇有慈悲济世之心。愿将家中秘守之治梅毒方公渚于余,以拯失足之人。其胞兄曾于孤岛时期涉足花柳身染梅毒。经其母之店主用秘方治之得愈。解放之后曾一度复发,其母又往求药。店主曰:“我已退休,子孙不业药,祖传秘方当行诸于世矣。”遂告之曰:“采鲜准牛膝全草一大捆,洗净后揩去水,打取自然汁,每日饮服一大碗,直至痊愈而止。”其兄如法服之,加以善自珍摄,竞得根治焉。
李时珍于《本草纲目》“牛膝”条下云:“牛膝乃是厥阴、少阴之药,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诸病,非取其补肝肾之功欤?其治癥瘕,心腹诸痛,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诸病,非取其去恶血之功欤?”用牛膝治腰肌劳损,既取其去恶血之力,又取其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未越出中医传统理论之范畴。而新鲜淮牛膝取汁饮服,以治梅毒,为诸书所不载,固是独具心得之经验秘法。若此法确实有效,则可推测鲜牛膝尚具解毒杀菌之能。记之聊备一格,以待有缘者之验证。
鲜人中白治跌打损伤奇效记
人中白一物,药店备有干品,其功用不外清热解毒、祛瘀止血之功。多用于咽喉肿痛、牙疳口疮、咯血衄血等症。余少年时于故乡无锡闻长辈言,凡有跌仆内伤者,以大鸭蛋一枚去壳后倾入男子夜间用以储尿之“夜壶”(陶土所制)内,加水适量,将壶放于炉火上加热,至蛋熟倒出食用,谓有良效。余不解其用“夜壶”之意,询之长者,谓尿垢可以疗伤。惜徒闻其说,未见其事。至1968年问,某居委会主任周老太,在一次群众活动中,不慎被人潮挤倒而跌地,胸上被他人用脚踩伤,惊呼间,踩者尽力将脚缩住,被踩者已顿感疼痛如撕,呼吸窒塞。急送某医院住院,经摄片检查。未有骨折及内脏损伤。并用中西医双重措施处置,四天后并无进展,胸中痛闷如故,遂自行出院。该居委会有一干部告之以其故乡苏北之民间秘方:内服鲜人中白。幸彼时小便池中尿垢甚厚,随即刮取一小盆,以纱布包裹之,放自来水中揉搓漂洗,去净粘液,将剩下之渣质,撕成小块,复抟成小粒,得大半饭碗。待药准备就绪,已下午四时许,随即以黄酒送吞,由于心理作用之关系,实在难以下咽。勉强服下三分之二后,胃中泛恶频频,于是停服而就寝。翌日晨起,呼吸已畅,胸痛如失,然胸膺皮肤表面痛不可触。余往视之,见其胸部表皮尽现深蓝色,全无完肤。此乃内伤外发之象,内在之瘀血,由表皮走散,其病由此痊愈。数日后,皮色渐退,伤亦霍然,且绝无任何老伤后遗现象。
余初意为尿垢乃至贱之物,不料竟能有此大用,可见世间学问无有底止,格物之理始可致知。
人中白于《本草纲目》中亦名“溺白堑”,于其功用及所治病证中,亦未涉及疗伤一端。上述方法纯系民间经验之法,然其疗伤效果确实而可靠,当是人中自具有修复损伤之特殊功能,足可补诸家本草之未逮。(凌波按:曾得一伤科秘方:诸症已和,而痛未止,可用尿熏。现在结合此例,其实原理大致相同。)
龙眼壳核有妙用
龙眼肉鲜者洁白晶莹,质嫩多脂,甘甜味美,素有骊珠之誉,堪称果中珍品。而干者养心安神、聪明增智、开胃益脾、补虚强身,又为医家恃重之物。然龙眼之外壳及内在之核仁,无论作果充药,皆弃而不用。其实,龙眼之壳、核,俱是药中良剂,药效之佳竟有无可比拟与替代,非仅废物不废之谓也。
(一)
龙眼壳具散风疏表,凉血清热之功,用以煎水外洗多种皮肤病,如荨麻疹、瘙痒症、夏季皮炎等,消疹止痒,功效不凡。
此法盛传于锡山乡间,其地位于无锡之南,濒临太湖,水网交织、阡陌纵横、蚕桑耕读、物阜民丰。原为无锡县,现改为锡山市,乃古“梁溪”之地,余童年曾见多处石桥上镌有“梁溪某某桥”字样,故以知之。习医后读明代缪仲醇《医学广笔记=》,载有治梁溪某女子之医案,大约即指此地。
某年,故乡友人陈剑亮先生来电相告:其母于半年前患荨麻疹,风团遍体,痒不可忍。医院予以抗过敏治疗,内服药物不效,即静脉注射针剂,治疗后可使减轻或缓解,然不久必复发如初,如此因循治之三、四月,仍不见应。某日遇一人告以龙眼壳煎水洗澡,可望痊愈。即觅得该物一大捧(锡地方言:以两手仰掌仲指,两掌盛满物品为谓之“一大捧”。)煮水澡浴,一次即见大效,二、三次而疹消痒止。以后偶有发作,如上一洗即净。并谓此方不仅可治风疹块,其他皮肤病同样有效云。
1997年冬季有某机修厂退休十年之陈老厂长前来就诊,俱述其每天入夜皮肤无故瘙痒,自视皮表光洁明净,并无异常。上床在被褥中越热则其痒越甚,由局部数处,渐及全身,竞至不能入睡,须待子时过后,阳气渐盛,其痒势方退,才可勉就枕席。如此折腾旬日未已,所用药物无非抗过敏之品,因不见大效,而恳余为治。余即授以龙眼壳洗浴法。陈厂长随购龙眼两斤,剥下之壳分三日用,每日以三分之一煮水洗澡,第一次洗后当夜瘙痒即止,始得一宿安然浓睡。洗过三日,一冬来发,至1998年冬季,亦得平安度过,此方之佳,可谓神矣。
某中外合资企业中方代丧某先牛,因眩晕时作前来就诊。其女儿、女婿均为西医主任医师,嘱其服用中药。余断为痰饮眩晕,投半夏天麻白术汤而收复杯即应之效。至是年仲夏,体表遍发红疹块,皮肤科诊断为夏季皮炎,涂以洗剂,数日后依然如故,再来余处诊治。余亦授以上方,一次外洗后,即觉清凉之气渗入肌肤之内,痛感、痒感、不适感渐次消散,翌晨自检皮疹已渐隐退,为巩固疗效计,又洗二次,以后未见复发。
(二)
龙眼核止血定痛功效殊胜,《便易经验集》中有李平西所传疗“金刃伤”方:
“龙眼核剥去光皮,其仁研极细,掺疮口即定痛止血。平西氏云:‘此药在西秦巴里营中,救愈多人。’按:龙眼核治金刃伤功效甚验,查《本草纲目》及其他本草书籍俱未记载。可见世上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湮没者不可胜汁矣。惜哉!惜哉。”
余自得此秘方后,立即收取龙眼核,如法研为细末。凡遇普通之金刃伤,俱以敷之,其止血定痛之效确非虚语。且废物利用,不化分文,遂作案头常备之药。有一日,一女病人前来就诊。其在一周前与弟媳斗口,及至动武,被对方咬伤手背。虽经外科多次治疗,依然溃烂腐化,不能收口。余为其洗净创面,掺以龙眼核粉并包扎之。次日换药,溃口已明显收敛,仅敷药粉两次便结痂而愈。痂脱之后肤上不留痕迹,表皮光洁如初。可见龙眼核之用,非仅止血定痛而已。
即此观之,龙眼核之为物,犹药中之璞玉也。无怪乎王孟英之曾祖于(重庆堂随笔)中亦盛赞其功:“其核研傅金疮磕跌诸伤,立即止血止痛,愈后无瘢,名骊珠散,真妙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