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这个秋日比别处温柔

——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随手翻看案头的宋词,来不及设防,就跌入了秋思秋愁秋怨的圈套。

数百年前宋人的伤流逝、叹别离被初秋的寒露、暮秋的凝霜裹挟着,不期而至,化作恼人的秋风秋雨、萧索的衰草枯藤、瑟瑟的倦柳枯荷、冷冷的寒江暮湖、长鸣的残虫孤雁,化作文人墨客点染在砚边纸上的一声叹息。

明快的夏季一消,秋意就浓了起来,唐宋文人的才思在这个季节总是格外敏感,一叶知秋,落叶见愁,以至于唐宋诗词里的秋境,也笼着浅浅的一层愁色。

想到千年前对着秋风秋月吟诵唱和的宋人,总觉得他们的眉头该是皱着的,嘴角当是垂着的,就连润笔的墨可能也是和着烦恼调出来的,也便难怪,连他们吟出的词都带着清冷的凉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乌夜啼》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晏几道《思远人》

读罢这些诗词,当真容易让人心生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但是,年轻的李清照自是有些不同。

那时候她还没品尝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刻骨相思,也未萌生“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忧国之殇,她拥有的是与生命共鸣,与天地齐舞的朝气,所以旁人眼中萧瑟的暮秋湖色也多了几分蓬勃与可爱。

这幅晚秋湖景由一个远镜头开始:高远的天空下,一片辽阔而旷远的湖水泛起微澜,秋色已深,远远地望过去,塘里的红莲衰萎,昔日空气中浓郁的荷香也淡薄了些。这些意象似乎也有点泛着冷秋的韵致,但在李清照眼里,这委实是一派令人怦然心动,忍不住想去亲近的山光水色——这风景之妙、之好,“说不尽”,道不穷。

镜头被推近:荷叶虽然早已凋残,但放眼看去尽是饱满的莲子,成熟的季节总能给人些许惊喜不是?两岸的水草、沙渚上的蘋花受清露洗涤、滋润,与摇曳的莲蓬一起,给人丰盈充实的质感,又让人感受到含翠凝碧的生命力。景色如此令人流连,但游人却不得不离去,百般不舍的词人婉转地表达了内心的不舍:那眠沙鸥鹭一定舍不得让我走,你看它都别扭地不肯理睬归去的人!

这一页秋日格外温柔,似乎它的下一页不是寒风飒飒的严冬,莺歌燕舞、沁人花香仿佛马上要穿透纸张浸过来了。这首词尽在写景,但字字都含情语,词人把自己的感情浇灌在客观景物之上,是为“移情”,所以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花草水鸟都在留客,万千心事都在一“亲”一“恨”之中。

古人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之法在古诗词中极为常见,将情寄托于景,即以景移情,正如《双调忆王孙》上下两阙中的末句;将情托拟到物,便为以物移情,原来没有生命和情趣的外物就因此获得了灵魂,如常见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花鸟、烛泪都因“移情”完成了与文人喜怒哀乐的相通。

这是厚厚的宋词里一页特别的秋色,少了伤感,淡了凄楚,平添了一些意气,多出了一股盎然,倒显得旁的秋都是凉的、薄的、苦的、硬的,她李易安的却又暖又浓,又甜又柔,脆生生地让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多了几分生气,几分温柔。

中国的古典诗文里,喜秋的作品倒也颇有一些,如刘禹锡的《秋词》、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但这寥寥几篇很容易就被“悲秋”的主流淹没了,即便在外国文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提到过这种现象: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文选)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不分国别,秋天的枯败和萧索似乎很易引发人的共鸣,以至于文人都一个个“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地抒发着和秋天同个频率的悲伤。但是,在秋天向自然的神奇寄语,向生命的美感致敬的李清照并不孤独,在她去世数百之年之后,英国诗人济慈以一首《秋颂》成为她的同行者。

“春歌在哪里?哎,春歌在那方?别想念春歌,——你有自己的音乐”,春歌固然嘹亮,秋曲也有其美妙:蚊蚋的合唱、蟋蟀的长鸣、知更的高声,群燕的呢喃……谁敢说这个“果实圆熟”的时令不是美丽的呢?

济慈一生历尽坎坷,写这首诗时,贫困、疾病不止不休地折磨着他,但他却保持着一贯的乐观,如他在《忧郁颂》中表达的一样:忧郁和美“共居一处”,且与“欢乐”比邻,不管生活是多么让人忧愁,仍然可以从中寻找到美,因此也有喜悦!所以,即便是与垂暮老翁一样苍白的秋天,也有它的风景,那些时光的褶皱里,总有一种令人眼眶湿润的风景。

当李清照写下这首《双调忆王孙》时,她一定像济慈一样捕捉到了那个画面。虽然此时的喜悦与她日后所要承受的痛苦相比只是一瞬,即使生命的寒冬还是会一寸一寸地挤走她明媚的快乐,这一个温柔的秋日,仍然值得被捧到回忆深处,好生珍惜。

参考:

《秋词.秋愁.秋思》http://bbs.yingchengnet.com/viewthread.php?tid=21394

《故都的秋》郁达夫http://baike.baidu.com/view/367992.htm#5

http://nhw66780.blog.163.com/blog/static/580250272008291033369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160090100065x.html

《尘烟如梦花事了》P7 中国画报出版社

《怡情书吧-李清照》P5 中华书局

《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P76 哈尔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