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舟震湖
宁夏西吉县苏堡乡的震湖,也称堰塞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产物,后人们称震湖。
历史上罕见的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使苏堡党家岔东西两面山体滑坡,堵塞山涧谷沟而形成了水堰。这种因地震而形成的独特的堰塞湖,从此成为高原上崇山峻岭间的奇特景观。或许是旅游开发的缘故,震湖的名声才逐渐大起来,吸引了四方的游人。早就有去一睹震湖身姿的念头,但总未能成行,只是在照片上欣赏而已。这一日,终于搭上了固原军分区军事志办的车。
出西吉县城,车子在通往苏堡乡的公路上蜿蜒穿行,进入苏堡地界,在山涧的沟壑中不时出现大小不等的碧绿潭水。想象中的震湖不会是太大,故沿途所见潭水,每每将湖面较大者误以为就是震湖,惊喜之后仍是一种企盼的心理,车子继续前行。抵震湖,已是中午时分,正是烈日当空,赤日暴炎的时候,但震湖所在的党家岔,似乎静静地躺在一种静谧的氛围之中。
登上震湖堤坝,波光粼粼的绿水扑面而来,湿润温馨,湖水包萦着整个党家岔的偌大空间。第一次悟面的人的确都会感到一种惊喜。
震湖的样子,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带子。据有关震湖资料介绍,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600米。伫立在堤坝上,我忘情地环视着这里的一切:这里四面环山,皆童山,湖水沿着岔道不规则走向。湖水沿边芦苇一片连着一片,高耸而随风起着波浪,成为湖边的另一种绿意和点缀。山色、水色、芦苇色构成了一个不谐调但又相融的世界。说不谐调,是因为裸露的山峦与碧蓝的湖水、翠绿的芦苇形成无法排比的对照。说相融,是因为它们终究是相处并走过80余年风雨岁月的搭档。震湖的奇特,可能就是指这种造化。
湖面上,与芦苇相映处有一条小船,惹得大家眼馋。西吉县武装部的王先生寻来了船主人,答应让大家乘船在湖中尽兴。船靠岸后,我们鱼贯而登,穿上救生衣,或坐或立,各取方便。船启动了,掀开了湖面的千层浪,平稳而行。大家与船主人不时地聊天。船主姓胡,祖籍西吉,清代时祖上有功名为官于外地,便落籍河北,因而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他来震湖前在甘肃白银供职。返回故乡,可能也是有寻根的心思。他想干点实事,便看准了这震湖闲置的水域,要在这里发展养鱼业。他说已在湖中投放60万尾鱼苗,就是利用这湖中的天然水草。他对湖中的水位、盐碱度等都作过详细考察。游湖的过程中有了这段插曲,觉得对震湖充满了希望。
船调过头之后,再没有与胡先生交谈,而是专注于体悟船上湖中的感觉。当四面秃山、烈日盛夏的时候,泛舟于这碧绿清凉的世界,心境舒畅至极,尤其是在这高原湖泊。放眼整个湖面,波光潋滟,阵阵轻风吹过,泛起波动浪逐的涟漪。80多年过去了,震湖周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震湖依旧山光水色,便生出些大自然造化之神奇、生命坚韧顽强的感悟来。
湖中游的另一个企盼,就是想看到湖中的奇特鱼类——彩鲫。过去看过的资料说:这里的鱼,身上有着各种艳丽的色彩,看上去十分美丽,曾经看到过的照片也确如文字描述的一样。这种很奇特的鱼类,为何会在震湖中出现?它从哪里来?还是一个需要科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目前,这里的水域和水中的鱼类,已经引起国家水产、遗传和生物工程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只是我们在湖中的时间仓促,未能看到彩鲫,也觉得遗憾。
船靠岸了,岸边的芦苇随风弯腰婆娑作响,芦苇丛中的野鸭在水中穿梭,一派自然生态风光。由眼下的震湖想到了朝那湫。朝那湫,是固原历史上的著名湖泊,也是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山地最大的湖泊之一。但谁能料及,朝那湫最后消失却是因了元代大德十年即1306年的固原大地震。无独有偶,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又孕育了党家岔的堰塞湖,大自然的造化也伴随着悲喜交替的历史过程。从旅游的角度看,堰塞湖的独特之处还是令人神往的。
返回的路上,吟小诗数句,以记堰塞湖之游:
童山四周水一泓,芦苇遥曳听风声。
舟行但见浪千层,云蒸烟霞绿波动。
朝那瀚海自古奇,秦皇汉武湫边祭。
震湖悠悠续古湫,堰塞荡荡融胜名。
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