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以成大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年少不羁,大志天成——立志践行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4)

你说这该死的何进,死也不挑好时候,要是死在召董卓之前,董卓就根本不会进京了;要是死在董卓来京之后,至少还能对这头西北狼有个制约;要死在别人手里还好,可偏偏死在宦官手里……何大将军一死,袁绍、袁术等人可不干了,他们可都是被何大人提拔任用起来的,何大人就这么死于非命。这些青年军官瞬间失去了理智、思想以及一切能够安定他们的因素。杀、杀、杀,全杀了,一个宦官都不留,为何大人复仇!

曹操此时反应如何?他是否还能够保持理智?这已经不重要了,估计他也“激动”(不管真的假的吧)了,否则在袁绍等疯子诛杀宦官的幕府里,曹操若还加以劝阻,再被疯子们联系起以前阻止何进使用雷霆手段的“前科”,别说是发小儿袁绍了,估计连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他了,没杀宦官之前,他曹操就得先为何大将军偿命。

这次,我们终于有幸能一睹“西园精兵”的风采了。确实是虎狼之师,袁绍等人一到,洛阳城内,不管宫里宫外,血光四溅,杀声四起,见到太监就杀,没有任何优待俘虏政策。大屠杀后来据说还扩展到“疑似宦官”之列,许多没长胡子的青年人也遭到了误杀。为了保命,最后他们甚至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见到当兵的就脱裤子——验明正身。大汉王朝的首都洛阳陷入一片混乱。

毕竟也是斗争多年的老手,宦官们诱杀何进的行为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要鱼死网破的一揽子计划。此时,袁绍的兵马正扫荡皇宫,张让、段珪等几个宦官集团的核心成员已经裹胁着少帝和何皇后仓皇西逃,带着这两个宝贵的护身符去西都长安东山再起。但无论计划有多美好,宦官们的路已经走到头了。面对渐渐逼近的烟尘,张让选择了投河自杀,祸乱数朝的宦官集团就此覆灭。

14岁的少帝刘辩终于自由了,但此时九五至尊却已狼狈不堪,跟在他身边的只有9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和刚刚前来救驾的将领闵贡。他们缓缓东行,目的地是那个混乱不堪、杀声四起的国都洛阳。行不数里,战马、战车的声音由远而近地隐隐传来,看来是迎驾的军队到了,但这声音并非来自同一方向,而是东西双向而来。一支来自东方,袁绍等人率领,刚刚杀尽宫中2000余宦官的帝国军队;而另一支来自西凉所在的西方。这两种“声音”,将在这里迎头相撞,左右着帝国未来的命运。

何进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底牌亮在了宦官们面前,才招致了杀身之祸。这也让当时的曹操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行事要低调,多给自己一层保护。

成功之道

不到不得已,别亮双刃剑

正如武侠小说描述的那样,真正的“大杀器”往往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属性的双刃剑。而这种双刃剑隐藏得越深,其实际效果也才越好,这就是所谓的“底牌效果”理论。当对手永远看不到你的那张底牌时,这张底牌的影响力就会远远超过真正打出这张牌的杀伤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7.以平常心,应万般不如意

中平五年,对于已历经四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大汉王朝,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昏庸无能的汉灵帝死了,年幼的皇帝即位;屠宰匠出身的大将军何进死了,为祸多年的宦官集团也被彻底剿除。但是,这一年的故事远未到此结束,董卓又来了。

前文提到,在少帝脱困不久,东西两支勤王军队也终于以“赛跑”的速度前来迎驾了。这一次,“东军”袁绍部队抢在了前面。于是,君臣相见,怒骂宦官,缅怀何进,向都城缓缓而行。

董卓的“西军”当然也不遑多让,闻听京城有变、何进身死的消息,老谋深算的董卓似乎嗅到了期盼已久的“战机”,于是令西凉军“强行军”快速推进。终于,在洛阳郊外的北邙山下,惊恐未定的汉少帝见到了来自西方的第二支“勤王”部队。

然而,“迟到”的董卓此时却不以为意,甚至连“报告”都没喊,直接就要找大汉天子。董卓这种外来户少有的高姿态,可是让皇帝身边的袁绍等人如同吃了苍蝇,你没看见吗?现在动乱已经平息了,就是我们这些人勤王护驾的,你董卓上来质问我们天子在哪,好像我们是乱贼劫持了天子似的;再说了,你董卓一个小小的西凉刺史,这里这么多三公九卿的朝廷大员,哪有你说话的份儿呢?你董卓还是我袁绍建议招来的。

正在百官惊诧之时,能够保持镇定的人寥寥无几,曹操就是其中一个。这种从容镇定来源于他早在这次变乱之前,就对董卓其人做出的明确判断:这就是一匹西北狼,召他来,就是引狼入室,而请“狼”容易送“狼”难,没块肥肉抛给他,他是不会走的,而且他想要的这块肉,大汉王朝不一定给得起。

商量商量吧,给董卓这匹狼一块什么肉,赶快请走了事。这块肉的分量袁绍等人谁也说不好,还是直接问董卓吧。对于董卓面见皇帝的要求,朝廷的态度很明确:皇帝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现在皇帝有旨,让你退兵回去。旨意很明确,明确的旨意包含董卓此时应尽的“义务”,哪来的回哪去,暗示的旨意则是“勤王功臣”董卓此时享有的“权利”,有条件提出来,咱们一定给予考虑。

出乎袁绍等人意料的是,董卓虽然看似粗鲁,却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什么条件,不提。“你们这些朝廷高官厚禄养着的公卿,却让帝国遭到这样严重的变乱,现在还让我退兵,没门!”

一切都在曹操的预料之内,董卓这匹西北狼的胃口远远不是袁绍他们想的那样,它绝不是趁着变乱来咬口肥肉吃的,它的血盆大口要吞下整个大汉!

谈不拢,最后还得依着董卓,毕竟他麾下骁勇异常的西凉军现在也正关注着谈判的进展。于是,董卓终于能够一睹这位14岁新皇帝的风采了。谁知这一见,却令他大失所望:惊恐未定的少帝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倒是少帝身边还有个人,少帝的弟弟,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对董卓的提问对答如流,还能够很有礼貌地对董卓此次不辞辛苦地“救驾”做出高度评价,说得董卓心花怒放。

见完皇帝,“热心肠”的董卓仍是放心不下皇帝的安危,一定要率领西凉军护送君臣一行回洛阳。皇帝也没理由,更没有实力拒绝,只得由着他了。就此,“护驾”而行的西凉军,开进了帝国的中心洛阳;野心勃勃的董卓,也从此进入大汉王朝权力的中心。

这是曹操早已预料到的,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面对引狼入室的局面已不可逆转,曹操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鲜红的、带有问号的如果:

如果何进不力求除恶务尽……如果何进不外召董卓……如果何进不自投罗网……如果袁绍不大开杀戒……这一个个“如果”,如今的局面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原因:没有一个人听进我曹操的建议!从何进掌权开始,直到董卓进京,我曹操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出谋划策,这些建议都是能够把这个大汉王朝从黑暗的深渊里拉回来的,然而刚愎自用、愚蠢自大的当权者却没有哪怕一次采纳我的一条建议,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往下滑,才出虎穴,又陷狼窝!

一个隐者,面对如此诸般不如意,大概会挂冠而去,在未来大汉灭亡之时投去最后一声叹息。

一个正者,面对如此诸般不如意,大概会大骂当权者不用良谋,在未来大汉灭亡之时著书立说,写作“过汉论”一类的文章。

一个“智者”,面对如此诸般不如意,大概会明哲保身、攀附权贵,在未来大汉灭亡之时,为刘氏宣读“悼词”,并以“开国元勋”的身份参加董式新皇的登基大典。

然而这一年的曹操,不是隐者,不是正者,更不是一个“智者”。他要做的,是此时最难做的,也是以上三者都不能做到的——阻止大汉王朝的灭亡。

这一年的曹操,选择以平常心,忘记诸般不如意,不灰心,不气馁,指看未来,匡扶大汉。

这一年的曹操,不愧为一个英雄。英雄曹操与奸贼董卓的对决,将决定大汉王朝未来的命运。

曹操能够在各地诸侯混战的东汉末年安身立命,就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并以一颗无敌的平常心,化解自己的万般不如意。因为他也明白,当今之际,只有用平常心处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成功之道

不抛弃,不放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如果稍遇挫折,就放弃努力,那将永远一事无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一颗平常心,应对诸般不如意,这样的人不但是智者,而且是慧者。面对眼前的凄风冷雨,请坚信:风雨之后,才有最美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