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以成大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乱世起家,政坛新锐——官场 江湖,处处都是连环套(1)

初涉官场,曹操就赶上了乱潮。董卓之乱,对大汉王朝的破坏力是前所未有的,但也正是董卓的乱政成就了袁绍、曹操这样一批青年才俊,使他们成为了当时当之无愧的新秀。曹操政治生涯真正的起步,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1.空手套白狼,无本也能起家

“西北狼”董卓来了,凭借着他兵强马壮的西北军,原本僻处西北一隅的他一跃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新锐人物。进京的董卓好似一个赌徒,西北军就是他拥有的赌本。那么说这支西北军到底有多强的实力,能在并未交战的情况下就把袁绍等人彻底“唬”住呢?事实上很可笑,西凉军的战斗力姑且不论,仅从数量上而言,初到洛阳时这支步骑混编的部队只有三千人左右。

手上的本钱太少了,董卓当然不是想要只靠这三千人大闹天宫,这只是他从西凉开来途中,接到洛阳兵变的消息,轻装前进,昼夜强行军,先行到达的前锋部队。虽然是大队人马将陆续开到,但初到的董卓也必须靠着这区区三千人本钱先“赌上”两把,继续忽悠朝中文武,让自己能在朝中尽快立住脚。

精明的“赌徒”想到这样一个办法:让白天进城的这三千人,晚上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偷偷出城,第二天再重新整军列队,大张旗鼓地进城。这样反复了四五天,把大多数人“忽悠”了。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京中百姓,都以为董卓手下有千军万马,大家坚信之前对董卓的判断——这只“西北狼”确实是个货真价实的实力派。

被忽悠的人包括袁绍。骑都尉鲍信从山东募兵归来,他也看出了董卓的野心,建议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出奇兵攻击西北军,只要取胜,董卓就还得从哪来回哪去。这已经是消灭董卓的最后机会了,却遭到袁绍的满口拒绝:老鲍啊,你可长点心吧,你没看见现在城门口西北军还在往里进吗?人家董卓手下是边防军、野战军,是能打硬仗的部队;你鲍信手下的军队是预备役部队,我袁绍手下的是武警部队,跟人家动手会惨不忍睹的。面对这个已经被吓破胆的贵族子弟,鲍信一气之下,引兵东行,离开了洛阳。

在“赌场”中,忽悠总是能起关键作用的,董卓的虚张声势不但唬住了对手袁绍,而且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赌本。何进死了,他手下的队伍总得找个新老板,袁绍已经退缩了,这个老板人选只剩董卓一个,收编了这支队伍,“西园军”的控制权大部分已在董卓手中。

还没完,归附董卓的人仍在增加,这其中就包括“陆地上最强的男人”——吕布。这位猛将在杀了“义父”丁原之后,带着队伍加入了董卓阵营,从此有了他“三姓家奴”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姓氏。与此同时,西凉军的后续部队也陆续赶来,至此“赌徒”董卓真正地发大了。

此时的曹操看到董卓仅仅带着的三千人就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洛阳,对他是敬佩有加。而后来董卓无本起家、空手套白狼的做法,也给曹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点体现在他以后的征战中。

实力决定一切,声势大振的董卓在朝中获得了无人可及的话语权。磨快了爪子、蹭尖了牙齿的恶狼要吃人了。这时的董卓毫无保留地表现出了西北人的“豪放”:朝廷必须重新打鼓另开张,挂上我董卓的招牌,该换的全换,该换的也包括董事长——皇帝。

这时的董卓,已经由一个赌徒“晋升”为一个即将走马上任的CEO,但即便如此,区区一个CEO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改组董事会,撤换董事长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董卓提名的新皇帝,就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汉少帝的皇弟,仅有9岁的陈留王刘协。董卓说:“3岁看大,7岁看老,我董卓早就看出来了,这孩子一定是一辈子的好皇帝。”

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没用啊,尽管董卓利用一切舆论手段把这陈留王吹得跟朵花儿似的,反对废立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像尚书卢植这样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全都投了反对票,也包括“畏董如虎”的袁绍。

袁绍毕竟算是个人物,可以因为害怕董卓兵强做出妥协,但决不允许这匹西北狼任意妄为地废立皇帝。在商讨撤换董事长的董事会上,“部门经理”袁绍与CEO 董卓拍案对骂,拔刀相向,势不两立。

结果是,袁绍愤然辞职,董卓恨恨作罢。当然,董事会上的主要议题,董CEO 仍然乾纲独断——皇帝,必须换。

这一年,14岁的刘辩退位,9岁的刘协登基,大汉从此进入了董卓时代。这期间的曹操并没有太多出现,因此日渐成熟的他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发现自己以前用建议挽救危局的方式是愚蠢的,袁绍这种一会儿畏首畏尾、一会儿横冲直撞的方式也是不能战胜如日中天的“西北狼”董卓的。飓风过岗,伏草唯存,面对汹汹而来的董卓,曹操知道,必须隐忍,必须等待时机。

成功之道

做大事,有时要有一种“赌徒精神”

兵法曰:治乱,术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强弱的对比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招之内、翻手之间,就可能发生逆转。看似不可破解的珍珑棋局,可能只需一子之妙,就可迎刃而解。做大事,一定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了再行动。时刻显露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就将无往不利。

2.造势也需搞清楚状况

通过换皇帝,董卓成功掌控了大汉王朝的中央政权,为所欲为地展开了他在洛阳的大清洗运动,包括卢植等重臣在内,一切在废立皇帝决议中反对过董卓的人,或被罢官夺爵,或被直接处死。而在这次政治地震中得到重用晋升的,除了董卓的亲信之外,只剩下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这样苟且依附于董卓的“软骨头”,大汉王朝的忠臣、正臣们被扫荡殆尽。

董卓本人,担任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职位,并且获得了觐见皇帝的三项特权:不报姓名,只称职衔;不用小步快走表示尊敬;可以带剑穿鞋。这三项特权,在有汉四百余年里只有三人,第一个是辅佐刘邦打下江山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后一个则是我们的主人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中间一个正是此时权势达到顶峰的董卓。

官场向来如此:有得意者,必有失意者。在与董卓的斗争失败后,袁绍灰溜溜地逃出了洛阳,出奔冀州。而作为胜利者的董卓,这次也表现出与其性格不相符合的“宽容”,并没有对袁绍穷追猛打,派人去冀州斩草除根,反而“大度”地任命他为渤海太守。难道这是“西北狼”吃饱了,要改邪归正吗?

董卓的“善行”远不止拜袁绍渤海太守一桩。掌握权利后,董相国还真做了不少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增强大汉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大汉人民生活水平的事情。具体举措有以下几点:尊重知识。董卓虽然是个粗人,但却“真心”敬重有学问的人。为了展现“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重要性,董相国从朔方“请”回了因为被诽谤而流亡十二年的名士蔡邕,并用最“诚挚”的方式——武力威胁(“我能族人”)聘请他出任新政府的要职(侍中)。

翻查旧案。对于导致之前那场惨烈宫变的元凶何太后、何进的弟弟何苗和她母亲,包括“处置失当”、当时的皇帝、现在的弘农王刘辩,一律格杀勿论;并为因皇帝昏庸含冤死在宦官手中的党人陈蕃、窦武等平反。

一体公心。任用公卿子弟,填补十常侍等宦官所占据的职位,这些人包括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张邈、韩馥等,而吕布、李傕、郭汜等自己的亲信部将却并不晋升显要职位,大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贤臣之风。

这就是董卓的枭雄本色,这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举措施行下来,人们逐渐发现,董卓这人外表粗鲁,倒也能做一些精细的事情;外表奸诈,倒也能做一些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好事。拥护董卓的人日渐增多,反对者的态度也趋于缓和——这就是董卓大发“善心”想要达到的效果。

拥立皇帝,政治正确;任用贤臣,人脉畅通;坐拥雄兵,翻云覆雨。这样董卓在此时几乎是不可战胜的。朝中诸臣看到了这种形势,纷纷表示了合作;袁绍看到了这一点,老老实实地当他的渤海太守;曹操也看到了这一点,董卓进京以来始终保持低调的他成为了新相国的主要拉拢对象,被留在了洛阳,任命为骁骑校尉。

面对董卓的“亲善”姿态,曹操一方面虚与委蛇地配合,假意归附,他深知此时势单力孤的自己无力对抗权势熏天的董卓;另一方面,他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董卓这匹“西北狼”的尾巴是夹不长也夹不住的,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争取机会,等到董卓原形毕露之时一举将他除掉。

正如曹操所料,大权独揽的董卓很快“撕去了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凶相毕露。在朝廷上,他独断专行,肆意妄为,夜宿禁宫,夺占珍宝,奸淫宫女;在洛阳城内,他放纵手下西北军横行无忌,奸淫掳掠,滥杀无辜。

曹操的机会来了。在董卓已经臭名昭著的情况下,再与他“勾勾搭搭”,就会被所有人认为是助纣为虐的爪牙,将再无翻身之日。走,步袁绍后尘,离开洛阳,回家乡招募兵马,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贼的时候到了。

而此时,董卓对于京城洛阳的监控不可谓不严密,弟弟董旻执掌禁军,控制皇宫;其他部则统领西凉军,在城内日夜巡查,监视百官。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走,也不是说走就能走的。但这对于曹操来讲,并不是一个问题,与董卓周旋多次的他此刻已经获得了董卓的信任,京城上下都认为此时的曹操已经是董相的人了,而董相的人可以在洛阳城为所欲为、无人敢拦。横行霸道的董卓这次因此被曹操占了个大便宜。

这一年,34岁的曹操逃离洛阳,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导火线,就此引燃。曹操明白,只有占得优势,才可先声夺人,所以无势者就需要造势。而造势还要搞清楚状况,要等那些促成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恰逢其时,才能借助机会乘势而行,此时就会“得来全不费功夫”。

成功之道

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逆势而动的作为终将是螳臂当车。曹刿论战的战例曾经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出手,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当然,在静待时机的过程中无所事事也是愚蠢的,耐心待势同时,更要能动地造势,机会才能落到有准备的人头上。

3.创忠义品牌,保全了建功立业的本钱

利用董卓的信任,曹操巧妙地脱身离开了京城。但是,这并不等于曹操就能够平安地回到家乡。原本蒙在鼓里的董卓很快意识到了,这回曹操的出走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辞职不干了,绝对是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决不能让他回到家乡,在半路上就要解决他。很快,海捕曹操的文书下达到了曹操回乡路上的每个郡县,一张天罗地网正在向策马东奔的曹操撒开。

而此时的曹操,俨然已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严拒权相董卓的腐蚀拉拢、高官厚禄,一切为大汉利益、皇帝安危着想,丝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是一面迎风飘展的忠义大旗,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面大旗将使刚刚起兵的曹操获益匪浅、战无不胜。

“忠义”给曹操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出现在他回乡的路上。曹操策马一路东行,路过司隶州(东汉十三州之一,首都洛阳周围地带)边缘地带的中牟县,被按图捉拿的一个亭长抓获,送至县衙。在审判中,已经被五花大绑的曹操傲然独立、兀自不拜,一身傲骨显露无疑。

正巧,中牟当地的县令和功曹也都对董卓在朝廷中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看见这样一个曹操,更是英雄惜英雄,竟然连关押都没关押,立即无罪释放。可不是吗?董卓无道,天下共讨,已经成为朝廷内外达成的“共识”。谁反对董卓,谁就是大汉的忠义之臣,就会得到所有人的拥护与支持。

县令宣判:曹操无罪有功。法律是严肃的,无罪就得释放,有功还得得赏。这次县令给“功臣”曹操的赏赐甚为丰厚,除了赠送盘缠、马匹等一应随身之物外,还派人送他出县境。曹操在中牟,终于有惊无险。

曹操出逃途中的故事远不止中牟一个,另一个故事则更加如雷贯耳,但该故事涉及曹操性格中值得商榷的一面,与这节对他“忠义”的赞赏截然相反、毫无相关,所以以后再表。

到了这年冬天,曹操已经马不停蹄地向东狂奔了五百多里,终于离开了董卓的势力范围,到达了离他谯县老家不远的陈留,这里的太守是他年少时的伙伴——张邈。叙旧之后,两人一拍即合,对此时的天下形势作出了明确的判断:今天的董卓,已经是人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的天下公贼,讨董扶汉已成天下大势。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关东,董卓望尘莫及的这些地方,招募英雄,联络诸侯,训练军队,为攻打洛阳、一举击败董卓做充分的准备。

在张邈等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下,曹操在陈留境内高举义旗,招募军队。募兵告示中明确写道,这支军队不是给我曹操招的,而是给他董卓招募的,这支军队的每个士兵要做的就是亲手埋葬祸国殃民的董贼!

这样的告示一经贴出,很快引起了轰动。妻子送郎上前线的有,兄弟几个同时报名的也有,上阵父子兵的还有,这支新建军队很快达到五千人的规模。征兵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应该归功于曹操出台的意图明确的征兵公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董卓的专横独断、肆意妄为,不但在百官之中引起普遍不满,而且在平民百姓中引起了公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