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完善心态篇(3)
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如果一个人选择回忆,时常温习心灵的伤痛,那么他的内心深处便会郁积心理毒素,随着发展它们会成为病毒,将生活中的快乐和热情全部吞噬掉,人生便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其实外面的世界天气明媚,阳光灿烂,若将自己禁锢在过去的囚笼,整天沉静在痛苦的回忆里,生命便会被逐渐蚕食。一个人回忆过去本来无可争议,但如果记忆只能会带来伤心的回忆,还不如及早舍弃。愚蠢者才会把过去的劣迹翻掘出来,给现实徒增烦恼;聪明者才会在过去的坟墓上重生,绿色的青草将会茁壮生长,新生的希望将会开花结果。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小和尚和老和尚一起去化缘,小和尚毕恭毕敬,什么事都看着师父,走到河边,一个女子要过河,老和尚背起女子过了河,女子道谢后离开了,小和尚心里一直想着,师父怎么可以背那个女子过河呢?但他又不敢问,一直走了20里,他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师父,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女子过河呢?师父淡淡地说,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可你却背了她20里还没放下。
老和尚的话充满禅意,其中蕴含着深奥而又简单的人生道理。人的一生像是一次长途跋涉,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牢记心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忘记,永远保持轻装上阵。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除了记取经验教训以外,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通常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就是二八定律。每个人的人生犹如一次长途旅行,旅行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准备一个常用的背囊,它里面会有许多东西。根据二八定律,对于人生真正有意义的只有一小部分,其他只能增加旅行的负担,所以将它们统统扔掉,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包袱才会减轻,人生便会变得轻松。
身处喧嚣纷杂的社会,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并非易事。只有自己首先尊重别人,记住他人的优点,才会让别人关注你。人们之间相互打交道难免有矛盾。而重要的是学会遗忘别人的过失。如果总对别人的过失耿耿于怀,那么便会使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僵局,甚至导致分裂,成为仇敌。另外,学会遗忘,就是要将自己暂时取得的成绩抛之脑后,不要一味因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居高自傲,这只会导致一个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有些人能够忘记失意时的尴尬和窘迫,却对顺境时的得意津津乐道,岂不知成功和失败一样会留在过去,老是沉湎过去不能释怀,常常说我年轻那会如何如何,拿昨日黄花当眼前美景,让过眼烟云在心头永留,陷自己于虚妄之中,不思进取,裹足不前。成绩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一切要从零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跨越人生新的境界,攀登人生新的高峰。同时,自己对于别人的帮助,完全没必要一直挂在嘴上,一直希望别人回报,学会遗忘,这样的处世之道方能获得他人的赞许。
7.调整不良心态
“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的心态不佳的时候就要及时调整。通过调整心态,人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自己便可以重新拾起信心。
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一些困顿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困难,人们需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开始人们面对灾难的发生只能是束手无策,有时甚至被一些不良情绪左右,心灰意冷到了极点。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心态应该及时调整过来。从小养成及时调整心态的习惯,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备课。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心态才算得上是健康心态呢?
心态是情绪和意志的控制器,决定着行为的方向与正确性。那么,健康心态就是正常的思维方式和正常的行为方式。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在一个大教室里,如果人们周围有熟人、朋友,也有不认识的人,当要求他们与周围的人握手致意时,人们将怎样想怎样做呢?有的热情,有的勉强,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有的只找认识的人,否则就不愿做……这都属于正常情况。
握手应该人人都会,既不需要知识、阅历,更与智商技能无关,可是握手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握手的对象不同,心态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但这绝对是健康心态。
正常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即“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
生活中随时可见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都合乎逻辑。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杯子是半空的,而另一个人则说杯子是半满的。水没有变,不同的只是心态。心态不同,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因而对事情的处理方法也不同。心态给人戴上了有色眼镜和预定频道的耳机,于是人们只看到和听到自己“想”看和“想”听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的境遇并不完全是由周围环境造成的。还与个人心态是否健康有关系,一个健康的心态可以帮助人们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积极克服不良念头;一个不正常的心态则可能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前程。所以,保持健康心态是十分必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及时克服不良心态的好习惯。
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他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灾难的迫害。但他仍然可以客观地观察、研究着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们,包括他自己。日后他据此写了《夜与雾》一书。
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伊德的错误。作为该学派的继承人,他反驳了自己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认为: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心态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性,所以行为显得几乎无以区别。
而弗兰克却说:“在集中营里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
有一天,当他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领悟了“人类终极自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自由的,是纳粹无论如何也剥夺不走的。也就是说:人可以自行决定外界刺激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人们都可以忍受,无论在任何环境中,人们还保留着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高僧一年四季只穿件单薄的衲衣而无严寒酷暑之苦;高士伟人临危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其刮骨,铮铮有声,而关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谈笑风生,与人对弈。这完全验证了“幡动、心动”的禅门机锋。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由人们的心态决定。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遭遇和结果虽然与弗兰克不同,但都能在一种稳定的心态下,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最终的维护。
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劝降,均告失败。于是用重枷大镣,把文天祥囚禁起来,企图通过肉体折磨使他屈服,一关就是四年。
文天祥所处的牢房,是一间低矮狭小、昏暗潮湿的土室,老鼠成群,恶臭四溢;夏秋之际,度日尤为艰难。他曾用这样几句话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或时日果果,或时雨淋淋,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熄,水火交相祥,益热与益深。酷罚毒我肤,深忧烦我襟。”
但这种肉体之苦,文天祥等闲视之,丝毫没有动摇报国的坚强意志。他在牢房中吟唱不绝,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
文天祥最终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誓言。后人赞道:“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这就是文天祥的心态,文天祥的选择。
由此可见:学会调节心态已成了人们的必修课,是人生中必须养成的习惯之一,只有养成了适时调节心态的好习惯,才能拥有豁达的人生,遇到困难才能迎刃而解。
人的心态只有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
面对相同的夕阳,有人低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这是一种心态的写照。
有人反对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这又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有人则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这已是另一番心灵境界。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往往是造成人生苦果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小小的差别就是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心态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目标,跨越理想的大门,而消极的心态只能将人的大好前程毁于一旦。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相信没有人愿意成为消极心态下的牺牲品,都想拥有一个好心态,但这需要学会如何及时调节心态,遇到困难或危难时,能够用一颗积极的心去对待。
日常生活中,困难随处都可能遇到,随时都可能降临到每个人头上,从小到大,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夸口说“我从未遇到过困难”,因此说,在人生成长道路上,人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及时调节心态的好习惯,这样,无论遇到任何麻烦,都可以坦然面对。
8.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有可能铸成大错。凡是成大事者都应该是管理自己情绪的大师。
心理学家齐尔曼在回忆自己年轻时的一次痛苦的经历时说:“我这一生只有一次因恐惧而思维瘫痪的经验。我大学一年级参加微积分考试时,不知为什么毫无准备就去应试。我还记得那是个春天的早晨,走进教室时,我心中充满宿命与不祥的感觉。我到那间教室上过很多次课,但那天我完全没有注意到窗外是什么景象,眼中甚至没有教室存在。我走到靠门的一个位置坐下,眼光凝缩在眼前的一小块地面。我打开考卷,耳边充塞着怦怦的心跳声,胃部因焦虑而痉挛。我很快瞥了一遍试题,完全没有希望。整整一小时我盯着试卷,脑中不断想着可怕的后果。同样的思绪一再重复,恐惧与颤抖交织循环。我坐在那里无法动弹,就像中了毒箭的动物。回想起来,最让我惊异的是我的脑子竟然萎缩到那种程度。那一个小时我并未尝试拼凑可能的答案,也没有做白日梦。而只是坐在那儿凝视我的恐惧,等待这可怕的折磨早点结束。”
齐尔曼的这段经历说明一个人必须及时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面对现实。否则这种情绪会让现实中的事情一塌糊涂,众所周知,情绪影响心智。学生在焦虑、愤怒、沮丧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学习,事实上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很难有效地工作,强烈的负面情绪将扭曲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放弃过去任何情绪,全身心地投入现在的事情。
事实上,当某种情绪几乎是无孔不入地凌驾于其他思绪之上,以至于不断阻挠你对身边事物注意的时候,这表示情绪的影响已超乎正常的范围。譬如说一个正经历离婚痛苦的人或父母正要离婚的小孩,往往难以将注意力专注在日常工作或功课上;而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而言,自怜、绝望、无助的感觉可能凌驾一切。在这样的情绪笼罩下,要顺利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当情绪超越专注力时,人将失去一种科学家称之为“操作记忆”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脑部无法储存足够的资讯以应付手边工作。操作记忆的内容可能琐碎如电话号码,也可能复杂如小说家编织的情节。任何心智活动都要根基于操作记忆这个最基本的心智功能。阻止操作记忆的是前额叶皮质。当这个部位的边缘系统受制于痛苦的情绪时,操作记忆便会受影响,人的大脑将无法正常思考,就像前面叙述的考场经验。
这也可从相反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想想看,人在成就某件事情上的动力,那些热忱、干劲、自信是如何激发起来的?专家研究奥运选手、著名音乐家、世界棋王等人后,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激励自己接受严酷的训练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领域专业训练的年龄已愈来愈提前。以1992年奥运会为例,平均12岁的中国跳水选手受训年限与美国队不相上下,而后者都已超过20岁,中国队队员4岁就开始受训。同样,20世纪最佳小提琴手大约5岁开始习琴;国际象棋棋手平均7岁开始学棋,10岁开始的人只能达到国家级水平。事实证明,愈早开始,时间上愈有优势。柏林顶尖音乐学校的小提琴学生习琴的时间都超过1万小时,次一等级的学生学琴时间平均约7500小时。
能力相当的人在同一领域的成就会有高下之别,最主要的原因似乎在于其能否在早年就投入艰辛的训练,其实不尽然,这还与其情绪物质有关,尤其是面对挫折的态度和毅力。
撇开天赋不论,自我激励是影响人成就大事的一大原因,这可以从亚裔人士在美国的杰出表现中得到印证。研究显示亚裔孩童的平均智商仅比白人超出二三点。以职业而论(如医学、法律),亚裔美国人的表现就突出许多,这主要因为亚裔孩童自小就比白人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