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沟通与表达概述(5)
(3)不良行姿
除了站和坐以外,古人还要求“行如风”,这是要求行姿要轻松优美。正确、优雅、轻捷,富有节奏感,是走姿的最基本要求。人的正常走姿应当是身体直立,昂首挺胸,收腹直腰,两眼平视前方,肩平不摇,双臂自然前后摆动,脚尖微向外或向正前方伸出,两腿有节奏地向前交替迈出,并大致走在一条等宽的直线上。走时步履轻捷,两臂随身体自然摆动。行走时,对男女的要求还有一定区别:要求男子步履雄健有力,不慌不忙,展现雄姿英发英武刚健的阳刚之美。要求女子步履轻捷优雅,步伐适中,不快不慢,展现出温柔、矫健的阴柔之美。不雅的走姿破坏了平衡、和谐的感觉,是有失风度的。下面是行姿的11项禁忌,应当避免。
{1}低着头看着脚尖儿,这种姿态是在说:“我心事重重,萎靡不振”。
{2}拖着脚走,给人一种未老先衰、暮气沉沉的感觉。
{3}跳着走,让人觉得你心浮气躁。
{4}走出内八字和外八字。
{5}摇头晃脑,晃臀扭腰: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这样的姿态会让人误解,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很容易给自己招惹麻烦。
{6}走路时大半个身子向前倾,不但动作不美观,又有损健康,尤其个子高的女性更是不宜这样。
{7}行走时与其他人相距过近,与他人发生身体碰撞。
{8}行走时尾随于其他人身后,甚至对其窥视、围观或指指点点,此举会被视为“侵犯人权”,或是“人身侮辱”。
{9}行走时速度过快或者过慢,以至对周围的人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向。
{10}一边行走,一边连吃带喝。
{11}与早已成年的同性在行走时勾肩搭背、搂搂抱抱。若是在西方国家里,人们一定会对你侧目相视,因为只有同性恋者才会这么做。
2.表情
在人际沟通与交流中,语言、表情、动作手势互相交融,相辅相成。语言、动作和表情的运用必须自然、适度、讲求分寸。口头语言与动作语言协调统一,随着沟通与交流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为突出中心思想而服务。切忌夸张、搞怪、滥用表情,更不能板着面孔、毫无生气。
(1)巧用眼神
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多次实验中早已证实,最能传达感情进行交流的体态语言莫过于眼睛,眼睛所传达的感情有时很深邃和玄妙,甚至为声音所不及的。幼儿教师的眼睛应该是会说话的。幼儿常常能够在教师的眼神中找到某些的答案,教师的眼神能够促使幼儿积极的思维发展,引起幼儿爱与恨的情感,在无声的特殊教育环境中教师的眼神能发挥出无声的特殊功能。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眼对眼可以激起感情和情绪的交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眼神变化来判定幼儿是否在听讲,是否已听懂了;另一方面,幼儿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得到暗示和警言。
(2)微笑
微笑是最好的表露信号系统,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幼儿教师面带笑容的组织教育活动,幼儿就会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活动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所以,在工作中幼儿教师对待幼儿应面带微笑、对待家长应和蔼可亲。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时更应该精神饱满,用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面部表情来吸引孩子,感染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孩子才会喜欢你,家长才会信任你。若教师面无表情,板着脸,任你讲得口干舌躁,孩子们却在下面又打又闹,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3.手势
手势又叫手部语言,即指人手举止动作所发射的意念和情感,它可以作用于外界,显示自己的意念和力量。人际交流与表达中离不开手势。手势具有强调、示范的作用。恰当的手势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起到辅助有声语言的理解效果。运用手势要讲究艺术性,这就要求讲究明确、精练、自然、活泼。手部语言丰富多彩,每个动作都沉淀着不同的含义。因此运用手势要根据沟通与表达的内容、语气、语调恰当选用,切忌频频乱动,手舞足蹈,矫揉造作。
(1)手势和语言的结合
手势是语言的延伸,能够引导幼儿开发形象思维,对语言表达起到补充和强调的作用。如“翘起大拇指”或者“鼓掌”,表示赞叹或表扬;伸出食指靠近嘴唇表示“请安静”,“不要出声音”;教师将两个食指相对并拢入在嘴边,并发出“叽叽叽”的声音,幼儿一看就知道是小鸡。
(2)手势和神态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面部神态上,用神态制造气氛,同时用手势指引幼儿,让他们在自己的指引下顺利进入角色。手势和神态的结合使用,可以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如: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时,讲到皇后妒忌白雪公主比她美丽一千倍时,教师脸上的神态是凶恶的,与此同时做出张牙舞爪的手势,在讲到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一起生活时,老师露出的神态是幸福的、快乐的,手势也自然而然的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让孩子们通过老师的表情和手势,感受着故事里的各种情感。
(3)手势和情感的结合
我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手部语言,如:“清晨,当天真可爱的孩子从一个个温暖的家来到幼儿园时,让孩子也体会老师对他们的亲情感,蹲下来拥抱一下、轻轻抚摸一下孩子或双手接过家长手中的孩子等等。通过这种行为会使孩子们意识到,老师不仅是喜欢我的,是爱我的;我也爱老师,听老师的话;家长与老师间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进了许多。所以在使用手部语言时,要体现教师的文明、坦诚,切忌讲话时“指手划脚”,批评孩子时拍桌子,瞪眼睛,用手指点孩子的头,甚至打孩子,这样有损于教师的美好形象,严重的可能会在心灵上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第四节沟通与表达的基本技巧
沟通与表达是一个人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等多种手段促使人际和谐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因此,为确保沟通的顺畅与表达的确切必须善于运用语言与非语言。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媒介与桥梁,是沟通与表达的重要手段,而非语言则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际方式伴随着语言行为发生,能够弥补某些状态下语言交流的不足,提高双方沟通、交流的质量。关于非言语沟通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性,有人总结过这样一个公式: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占38%)+表情(55%)+语言(7%)。可见,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非语言沟通可以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巨大作用。非语言沟通的内涵十分丰富,常用的有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和物体的操纵等。其中,身体语言沟通是人际沟通与表达的催化剂,它能够稳定对方的情绪,改善对方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对方的信心,使交流的氛围更和谐,使对方得到关爱、体贴,更多一份理解和同情。身体语言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身体语言沟通是通过动态无声的目光、表情、手势语言等身体运动,或者是静态无声的身体姿势、空间距离及衣着打扮等形式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中,语言只起到了方向性和规定性的作用,而非语言才准确地表达了信息的真正内涵。非语言行为在人际沟通中不但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行为的作用,而且可以直接替代语言行为,甚至反映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非语言沟通的基本内容
1.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说话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副语言是与有声语言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副语言能表现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以及交流双方的相互评价。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的,人类的各种情感都可非常灵敏地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借助数十块肌肉的运动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感情,传递信息。嘴、颊、眉、额是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鼻、颊、嘴表现厌恶;眉、额、眼睛、眼睑表现哀伤;眼睛和眼睑表现恐惧。常见的面部表情有以下几种:
嘴部表情:
(1)舔唇,表示接受(同意)。
(2)嘴唇紧闭,下唇突出时,表示不同意。
(3)用力上下咬牙,使两颊肌肉颤动,面颊紧张,也表示不同意。
(4)撅嘴,表示不高兴、不愿意。
鼻子:
(1)把食指顶在鼻翼旁,表示怀疑。
(2)将食指放在鼻孔下,有告诉对方自己感到不愉快的意思。
笑:
在现实生活中,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在社交场合中,笑是最具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笑的种类非常多,有微笑、大笑、含蓄的笑、欢快的笑、苦笑、嘲笑,忍俊不禁的笑等等。笑容易增强人与人间的亲密程度、促进活泼的气氛,在谈话过程中保持笑脸,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关系。
3.目光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以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在人际沟通中,许多信息都需要通过眼睛去搜集和接收,同时也通过眼睛向他人传递情感和信息。人们可以用目光接触准确地表达好感、接纳、喜欢、爱意、眷恋等各种不同的情感;可以交流愉快、高兴、兴奋、激动、幸福的感受;可以传达失落、挫伤、悲观、绝望;还可以显示程度不同的惊奇、厌恶和恐惧等感觉。在人际沟通中目光接触可以传达肯定或否定、提醒、鼓励、督促等信息。目光接触配合适当的点头,表示肯定或鼓励,相反则表示否定或不赞同。另外,目光接触配合适当的停顿,表示提醒对方注意或确认对方有没有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