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2章 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5)

(四)完善三个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1.搭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学生朋辈互助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形成了以学生工作系统为渠道,以学科为依托,以院系为主体,重心下移,全员参与,多元、立体、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格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校开设的“雪绒花”心理帮助热线自1989年开通以来,已为师生和社会服务了20多年;创办了《雪绒花》心理小报;《雪绒花——心灵家园》季刊;开展了雪绒花心理健康大讲堂等。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帮助和朋辈互助团体辅导平台,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班级中设立雪绒花使者,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者协会”,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互助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锻炼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促进了共同成长。2006年下半年,我校正式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列入“985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在20个院系建设了生活指导室,建立“京师心晴”网,设立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基地等,搭建起集服务、培训、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2008年1月,我校被北京市教工委评为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示范基地。

2.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坚持就业教育前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就业咨询、签约管理等全程综合教育服务。开通“就业信息电子直通车”,完善“就业信息服务网”,做到信息服务精细化,信息选择多样化,实现分类到位,传递到点,服务到人。动员全校师生挖掘资源,开拓就业市场。成立“职业生涯教研室”,引进“职前教育”网络学习系统,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按需定制个性化课程,实时辅导。实施“就业困难学生援助计划”,对女大学毕业生、地震灾区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考研落榜生以及身体残障毕业生等六个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扶。举办“求职面对面”系列专题活动,采取专家讲座、校友访谈、模拟面试、现场示范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技能、心理、经验、入职调适等全方位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完善。

3.完善人性化的助学服务体系,激励学生自立自强

坚持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主动关心学生,用爱心服务学生,把放心留给家长。尊重学生自尊心,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每年科学、合理的在院系、机关职能部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1300余个,为学生提供自助及锻炼平台。鼓励勤工助学的学生为同学服务,实现自助与助人的有机结合。北师大勤工助学中心家教部的工作人员以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为主体,他们系统地收集众多的家教信息,开展培训、建档等系列工作,每年为同学们提供有效家教岗位4800余个。开展“勤工助学自强奖”评选活动,通过自强榜样,教育广大同学自强不息,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三、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回顾这些年来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是四条:

(一)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把教育引导学生与切实服务学生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的个性和群体共性和谐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变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大学生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打牢成人成才的思想根底,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

(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对象和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牢牢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强而有力的组织保证。我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辅导员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双向晋升的要求,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了辅导员、班主任岗位津贴制度,实现了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单列,并坚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理论和业务培训,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逐步推进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加强建设 注重创新 不断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研究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历层次,是国家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工作体系建设。独立设置研究生工作部,建立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院—系所—导师和辅导员五级工作体系,注重工作统筹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工作体制。二是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学校要求研究生在200人以上的配备专职辅导员,按班级配备兼职辅导员。目前,全校共有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205人。明确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职责,把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实施“一票否决”制。三是加强考评机制建设。制定包括辅导员配备、活动经费、党员比例、人均论文数量、就业率、危机处理情况等30项指标的考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考评办法和规范的考评程序,每年进行工作考评,评选优秀院系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坚持德育为先,坚定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一是实施“励志铸魂计划”,加强理论武装。抓住每次重大理论创新,以及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培养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实施“弘德世范计划”,突出思想引领。每年举办隆重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开展新生引航工程、毕业离校教育,组织“七一”、“十一”升旗仪式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三是实施“党旗引航计划”,推进创先争优。以四级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支委和党员骨干培训)、四项实践(寒假返乡调研、暑假社会实践、红色“1+1”共建和志愿服务活动)、两类基金(党建基金和支部活动基金)为支撑,切实增强研究生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坚持能力为重,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推进“治学·创新”工程,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由院士大师论坛、青年精英讲座与研究生学术沙龙组成的“治学·创新”学术活动。每年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50多场,直接参与学生10000多人次。定期举办“京师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二是推进“实践育人工程”,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坚持“三结合”(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学科优势相结合)、“四化”(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基地化、项目化、品牌化)的工作思路,鼓励研究生把论文做在基层一线。三是推进“文化育人工程”,提升研究生文化素养。着力建设“重点突出、节奏鲜明、服务型、菜单化”的“五个一”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即一周一次高水平讲座、两周一次重点社团活动、一月一次全校性比赛、两月一个“节”和三月一次高水平文艺演出,形成了大学生电影节、“5·25”心理健康节等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的品牌活动。

四、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研究生的发展需求

一是完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发挥学校心理学科优势,在全校开设《压力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等5门心理素质提升课程。利用“985”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共投入500多万元,在全校26个学院建立了学生生活指导室,定期开展心理、学业辅导。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管理体系。二是完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成立“职业生涯教研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通“就业信息电子直通车”,实现信息服务到人。实施“就业困难学生援助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扶。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开拓就业市场。三是建设人性化的资助服务体系。构建“奖、贷、助、勤、补、减”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做到“应奖即奖、应助尽助”。开展自强奖评选活动,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学校正在研究改革方案,将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奖助力度。

目前,我校研究生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数量,研究生类型也日益多样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