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4)
一、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体制和机制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北京师范大学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建立和完善“一个体制、三个机制”:
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完善校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建立学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主抓、院系所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思想统一、信息联动、协同配合、整体推进。
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学生工作机构从行政化转向服务型,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确立院系指导、学生自发创新组织活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工作管理机制,明确了学校和院系的权利和责任,调动院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
规范化的考评机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指标体系,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院系党政一把手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北京师范大学院系学生工作考评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院系学生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指标科学化、操作规范化。
立体化的保障机制。完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了一支数量足、素质好、能力强、作风优的辅导员队伍。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队伍建设、活动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等。
二、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平台
(一)实现三个转变,切实加强主渠道
1.变灌输为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摒弃“照本宣科”、“满堂灌”的陈旧方法,综合运用精讲式、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情景式、案例式、网络式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让教师成为良好互动环节和氛围的创造者、师生互动机会的提供者、互动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成为和教师平等互动的主体。改革与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分成形势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三个专题,分别成立教学小组,由学生、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集体备课,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演讲等形式进行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变单一为双向,提高学生参与性
改变“形势与政策课”由教师单一授课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授课环节,在课前或课后拿出十分钟由学生担任主讲教师。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认真备课,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心态。在学生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保持高度、全面的关注,对学生的讲解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促进师生深入互动、有效参与。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教师根据问卷、座谈和个别谈心等形式获得的情况,选择学生普遍关心、有代表性的问题,设计出若干课堂讨论题,由学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有准备,发言有根据,教师有引导,课后有总结。这种有准备、有争论、有总结的讨论教学,增强了沟通交流,淡化了单一灌输,增强了双向互动。
3.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觉性
按照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由学生结合当前时事热点、结合重大节日庆典、结合学习需要,举办主题教育论坛,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近年来,全校学生相继举办了“教育创新大讨论”主题论坛、学习奥运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主题教育论坛、“见证辉煌、展望未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论坛、“历史使命、时代责任、科学发展”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主题党日论坛,“我与祖国共奋进”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主题论坛等。主题论坛直面社会现实,反映基本国情,体现学生发展进步愿望,深入学生内心,深受学生欢迎,促进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拓展三条途径,切实加强主阵地
1.建设精品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校坚持以“建设一流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筑“重点突出、节奏鲜明、服务型、菜单化”的“五个一计划”校园文化活动格局:每个星期有一次高水平的讲座,每两个星期有一次社团活动,每个月有一次全校性的比赛,每两个月有一个节,包括“学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每三个月有一次高水平的大型文艺演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的品牌活动。比如由我校学生自我创立、自我组织的大学生电影节已连续举办17届,成为全国大学生艺术教育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由我校学生发起、组织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辐射全国,有利推动了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我校北国剧社排演了大量剧目,其中,《周君恩来》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优秀话剧奖,《枣树》在北京首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包揽最佳剧目、最佳编剧等五项大奖,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等。
2.拓展社会实践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坚持将“社会需要、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结合就业导向,坚持推进制度化、基地化、项目化、品牌化建设。我校白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范围遍布全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以“三个代表”实践团、西部行博士团、志愿讲解、社区援助、支教扫盲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为重点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志愿讲解员活动、“民工学校”和“打工子弟小学”等独具特色,辐射全国。抓住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有利契机,确立“奥运五结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结合“社会实践+科研课题”实践创新模式,组织参加和开展“挑战杯”、“京师杯”等学术科技方面的赛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广大免费师范生积极开展“三心三小”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党支部深入开展“红色1+1”、“校县(区)联手,共育英才”共建活动。广大学生在宽广的社会实践实践中了解了国情,增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媒介素养
信息化、网络化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高校要把网络作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校建立和完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生信息门户网站——师悦网和学生网上党校,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信息选择、明辨是非的能力。创建一支由学生组成的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工作队伍,加强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制定规范,积极倡导主流文化,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由学生自主开发网络资源,提供优质资讯服务,学生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信息能力、创造能力和媒介素养。
(三)强化教育培训,切实发挥学生党建的龙头作用
1.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我校的学生党校培训工作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自1982年到现在已持续开设30年。2004年我校创建网上党校,于2007年获得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的“十佳思政类”网站。我校学生党校采取理论学习、小组讨论、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丰富的培训形式,利用课堂、网络、参观考察等多种途径,不断推进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的课程化、模块化和网络化建设,努力提高培养培训效果。
2.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性修养
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学生党员关注重大问题,学习重要理论,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我校以党建基金为依托,资助党支部开展“党旗飘扬·理论引领·科学成长”等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史,坚定信念”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党史知识竞赛,开展“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先锋”理论学习月活动,为学生党员购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国情备忘录》、《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等理论读物。深入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制定并颁发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在学生党组织和学生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
3.加强党员干部培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干部群体总体上思想境界高、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力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参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在屡次处理涉日事件、拉萨“3·14”打砸抢事件、新疆“7·5”暴力犯罪事件等敏感时间节点,学生党员干部很好地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我校坚持举办学生党员干部培训班,开设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和新任支部委员培训班、学生干部卓越训练营、团干部培训班等,切实开展党员干部的精细化培养。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为学员集中授课,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分赴井冈山、韶山、西柏坡、白洋淀等革命圣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新浪、百度、华海期货等一流企业考察调研,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