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思想理论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首要任务(4)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凝聚人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创先争优活动渗透到服务教学、科研和育人的各项工作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一是创新学习形式,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分党委、基层党支部三级理论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二是创新组织方式,按照“支部建在团队上”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探索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党支部设置形式,积极鼓励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教学团队、项目团队上,使新的教学科研机构延伸到哪里,支部就设置到哪里,努力做到党政工作同步谋划、同步考核、协同发展,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三是创新活动内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沟通交流、合作共赢”的原则,引导党支部搭建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师生的“1+1”共建平台。通过共建广泛开展专题研讨、项目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社会实践、知识帮扶等多种活动,大大地丰富党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收力。实施支部聚力工程,把创建“优秀党日”活动作为创新支部活动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工党支部围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党员事业发展等中心工作策划党日活动。加大党建活动基金投入力度,每年拨出50万元专款资助优秀党日活动。四是选好配强支部书记,明确规定任职条件原则上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把支部书记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其政治素质和党务工作能力。目前学校186个教师党支部书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3%。下一步,学校将更加注重从学科带头入党员、教学科研骨干党员中选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支部书记高职率达到100%。

学校把创先争优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经常性要求,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扎实开展“五创建四争当”活动,即创建科学发展先进单位、创建服务型机关模范部门、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一流教学团队、创建优秀党建活动品牌;教职工党员争当优秀人民教师、学生党员争当成才表率、管理岗位的党员争当服务能手、离退休党员争当老有所为标兵。学校党委注重发挥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年都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表彰活动,加强正面引导,产生了积极效果。组织开展了分党委示范点和党支部示范点评选,并通过示范点支部与非示范点支部的共建活动,促进基层党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评选出了“十佳共产党员教师”和“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老有所为标兵”,“学生成才表率”以及“教职工优秀党员创新团队”,并进行隆重表彰和大力宣传,组织形成了“争做优秀教师党员,争创先进育人团队”的良好氛围。评选“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彰显师生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励志不忘感恩的高贵品质和精神,以身边的人和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十佳共产党员”的史革新教授,身患癌症坚持与病魔抗争,在病房中仍坚持指导学生的事迹感染和影响着广大教师。从教近50年,坚持17年深入农村基础教育一线,助力于农村孩子成长,推广“跨越式教育”的何克抗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将促进教育公平视为其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乐教勤业,为人师表,为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广泛开展学习身边典型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校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发展优秀人才入党,并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高知群体带动和影响广大教师。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新入党的教工党员45%以上拥有高级职称,15%以上是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进一步激发优秀青年教师的入党志愿,目前学校正研究实施青年教师“1+1引航计划”,选派富有经验的党员教授,在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学术发展、价值观念引导、发展入党等方面开展培训和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思想教育和大学文化传承。

作者:刘川生,原载中组部编《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2012年5月21日

制度创新与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给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在高校党的建设中,制度建设又一直处于核心位置。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环节,从制度上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制度创新:高校党建科学化的核心工程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制度创新来推动。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伟大工程。也正因为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大命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这进一步表明制度创新对于整个党的建设的特殊意义。

就高校党建而言,制度的创新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高校政治思想建设方面也曾制定了许多重要章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1961年9月15日)、《共青团在学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草案)》(1962年l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政治工作条例(草案)》(1965年8月20日)等。但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这些规定却很难形成制度化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高校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并在党的领导制度、党内民主、党支部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反腐倡廉等方面都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条例和规则。这主要包括《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1985年1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6年3月)、《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1998年6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暂行规定》(2004年12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9月)、200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上述章程的颁布和各项制度的落实,大大加速了党在高校的制度化进程。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校党的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无制可依”、“有制难依”的现象并未完全克服。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党的制度创新不够,这突出表现在:

第一,制度的设计缺乏系统性。高校现有的各项制度之间,仍有一些缺乏应有的配合和联系,并且“要求”环节的制度多于“执行”环节的制度,“执行”环节的制度多于“监督”环节的制度。而“监督”环节制度建设的缺失,又使得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有制不依”的现象,很难得到有效的制裁和追究。

第二,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一些制度的制定既没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没有充分尊重广大党员的意愿,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党规党纪的正确贯彻实施。比如,一些制度不合理,导致党领导下的有关部门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权责混乱等现象存在;一些制度弹性大,条文表述模糊性较强,且留有很大余地和规避空间,导致操作中钻空子的现象明显;甚至还有一些制度之间相互冲突,导致它的实际效能被“抵消”、“内耗”掉。

第三,制度的落实缺乏权威性。制度的效力在于实施执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监督措施,缺乏完善的违规后的惩戒制度,或者很少落实惩戒规定,使得高校党的一些制度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结果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在权力分配、权力制约体制、权力运行机制方面实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部分党委把党的制度视作“橡皮筋”,执行上表现出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第四,制度的运行缺乏可操作性。当前在高校一些党组织内部和一部分党员干部心目中,党规党纪和党的各项制度,还只是写在文件中、停留在会议上和领导者的报告里,而真正用来指导行为的则是各种“潜规则”,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与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有关。比如,在现有的集体领导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内监督制度中,原则性规定多,而具体的实施细则少。这样在制度的运行中就容易产生“潜规则”,阻碍党内民主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五,制度的完善存在滞后性。制度的设计、制定、落实、运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成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根据检验的结果加以修改和完善。但目前这项工作还存在严重缺失。比如,在保障教职工民主权利方面如何发挥党代会、教代会的积极作用,在执行决策机制方面如何防止“一把手”的擅权、专权等,相关制度建设还滞后于实际需要。此外,由于缺乏应有的程序和规范性,也造成一些制度的“空转”或低效率。

总之,制度创新是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永恒主题,是促进高校党建科学化的核心工程。当前高校党的制度创新的紧要工作,就是要努力实现从重要素建设向重体系构建的转变。任何一项制度的功能,都要在设计严密的制度体系中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实践中,一些制度从个体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配套支持,它就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现实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新制度不断出台;另一方面是新制度出台后热闹一阵就归于沉寂。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必须纠正,否则就根本谈不上增强高校党建科学化的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党的制度创新

科学化的实质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推进高校党建的科学化,关键是要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更加自觉地遵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制度创新、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制度创新上见到实效。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高校党的制度创新

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突出标志和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也就是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党组织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认真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新鲜经验及其规律性,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提升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