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成长的烦恼(4)
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表现得胆小懦弱时指责孩子。不在无形中用不良刺激强化她的弱点,注意保护她的自尊心。
鼓励孩子大声说话,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孩子胆怯、表达有困难时,父母不要着急,而是鼓励、引导她,别给她压力。也可以请孩子邀请和她性格相同的小朋友到一个视野、空间都比较开阔的地方,一起组织集体活动,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空间。父母可以在一旁引导,把孩子们的热情调动起来后避开,让孩子们放声宣泄,尽情恣肆。
温和不是软弱,不是没有热情和力量。父母多在家庭里创造一种温暖的气氛,示范给孩子,也会给她滋养和能量。
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让她亲手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会更好地激发孩子做事的热情,并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在成就感中感受到自信的力量。生命的能量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然后,那个怯懦的小女孩,最终会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勇敢的智慧女性。这几乎是每个人获得成熟和自信的必经之路。
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女儿!
以谦逊和慈爱代替权威和严肃
真正爱孩子,就必须改变我们成人对孩子随心所欲的引导和压制,以谦逊和慈爱代替所谓权威和严肃,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一次根本的改变,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心理特点。
儿子还差一个月到3岁,现在跟父母对话,总要加个“不”,话说起来不停,犟嘴,还把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有明显的情绪暴力。有时候看他那生气的样子,若说服不了他,说不定他就会扑上来打妈妈和爸爸了。妈妈有时很生气,他是不是天生就很逆反啊?听说孩子不仅青春期会叛逆,3岁就有反抗期,请问,该怎样和孩子平安度过呢?
儿童的愿望和成人的意志发生冲突
看到你的描述,我忍不住笑了。这个情绪激动的小男儿一定有一个很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内心的能量很强啊!妈妈若能读懂,就不会跟孩子生气了。因为懂得,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会爱。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必修课。
孩子在成长中有关键期,但我不认为一定会有叛逆和反抗出现。顾名思义,所谓“反抗”,就是孩子与抚养者的成人世界产生冲突后的行为。如果没有冲突,何来反抗和叛逆?不是孩子错了,也不是我们错了,而是因为我们和孩子各自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成人和儿童之间就不能相互理解。孩子毕竟是孩子,况且还是那么弱小的孩儿,他自然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就只能是我们抚养者谦虚地进入儿童的世界学习,努力解读并理解他们,使孩子成长的环境条件(不仅仅是物质)更加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以促使他的心灵更好地从环境中吸收更有益于他生命成长和心理发展的东西。但往往抚养者却把自己放在权威和教育者的位置上,认为小孩子必须遵循成人世界的规则,于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和自主意识后,他想挣脱“规则”的束缚,说“不”字也就成了自然。
3岁孩子的特点就是他觉得他是个大人了,他可以自己走路、蹦跳,可以触摸到他感兴趣的东西,想模仿大人去扫地、洗衣服、倒水……可是成人却觉得他还是个小孩子,对他会有一种忧虑感,总担心一些东西会被他摔碎或者砸烂,担心他会弄伤自己,于是就有了制止和制约。成人以他们的优势,以爱为理由,主导着孩子的成长环境,使儿童的活动适应成年人以自己的思维建立的环境秩序。于是,儿童的愿望与成人的意志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就是大人认为孩子“不听话”“逆反”。但实际上这是孩子“工作”的愿望,成人无法理解这样的“工作”对儿童的重要性,就会以成人思维进行“压制”。
孩子发脾气、抗争、犟嘴的表面之下,掩盖着一个活力被压抑的儿童。这时父母生他的气,给他讲道理,甚至严厉地教训他,会使孩子的心灵远离我们,甚至还会给孩子留下早年的心理创伤。按照经典派的精神分析学者分析,孩子在1~3岁时的正常情绪,如愤怒、悲伤、破坏、宣泄等被父母过度压抑、控制,长大后性格容易内向、压抑,出现强迫性人格。所以,真正爱孩子,就必须改变我们成人对孩子随心所欲的、不科学的引导和压制,以谦逊和慈爱代替所谓权威和严肃,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一次根本的改变,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心理特点。
适当引导与冷处理
当然对于孩子的一些过激情绪,比如骂人打人,还是需要合理处理。最好的办法不是训斥、制止,训斥能让孩子加深记忆,使他认为这是吸引大人注意力、逼迫他们就范的有效手段。一个办法是冷处理,他骂人时别理他,直到他不骂了;另一个办法是迅速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的兴奋点分散,他的情绪就不会激烈地聚于一点了。
对不到3岁的孩子讲道理有点困难,因为他还没有形成对外部事物的理性认知,而更多的是循着自身内在的感觉去做事,属无意识状态。即便教育,也不要说“宝宝不要骂人,这是坏行为”,这样会强化记忆。可以说什么行为是好行为,宝宝要做这样的好孩子,正面引导,会有好的效果。
有句老话,“养儿养女多烦恼”,那大多是指孩子大了以后,各有主张,各有生活,孩子们有幸福有痛苦,令全身心爱他们的父母多了牵挂和无可奈何。可是现代社会的父母,如果从孩子3岁开始,就担忧如何与这个小人儿和平相处,那真不是孩子的错。
成长是一生的事情。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在养育孩子的岁月里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就开始了这种成长的努力,那不但能与3岁的小儿和平共处,也能与青春期的帅哥和平共处,自然将来也就不会有“养儿养女多烦恼”的感叹了。
一句句“都是为你好”引发的亲子冲突
准许冲突是亲密关系及健康家庭的标志,也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
我的孩子已经五岁半了,从他两岁开始我就感觉到了他对我的反抗。孩子很有自己的主见,凡事喜欢自己来,但又总是做不好。为此我经常和他产生矛盾。从您的书中看到似乎您几乎不和孩子有冲突,很想知道在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怎样化解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的?
洞悉爱的本质
“如何化解和孩子相处的矛盾与冲突?”不止一个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还有的朋友对我说的“我没有感觉到我的儿子有逆反和反抗期”表示疑问。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组曾经想做一个节目,一定要我描述出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细节,我使劲儿想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最后,编导觉得没有矛盾和冲突这个节目做出来怎么会好看,而且现在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和冲突已经是做父母遇到的普遍问题,没有这一块,就对观众没有针对性。
我想起我与图书策划人麓雪去江苏教育电视台做节目,在我们和工作人员交谈的过程中,那位女编导说:“我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和我女儿抓狂。”我问她孩子多大了?她说:“4岁。妈呀,我都不知道接下来的这些年怎么和她过!”编导哈哈大笑,我却欲说又止。
还有一位国有大公司的女财务主管对她的朋友说:“我女儿在家里和她的猫说话柔声细语,看我下班回家,一扭头就对我说‘仇人,我下去玩了’,上帝,我天天伺候她竟然成了她的仇人?”
母亲和女儿成了“最亲密的敌人”,为什么?自由是人最大的幸福,当一个孩子被父母之爱“爱”得快要窒息时,往往最后的结果就是冲突和反抗。记得有一本书叫做《都是为你好》,书中列举了一些被称为“毒性教条”的家庭规则,这些规则以孩子的服从为主要标准。当孩子们按照大人的指示去思考和行动的时候,当他们谦恭、讨人喜欢、不自私、为他人着想的时候,就是具有美德的“好孩子”。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要“有耳无嘴”,不能有自己的愿望和行动;孩子行为的对与错,由父母像法官一样地判决并惩罚,可父母犯错却可以免受责难。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往往是化解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独立自主。父母对孩子的爱,要么溺爱,淹没孩子的自我能力;要么严厉冷漠到伤害孩子的自尊。家庭会伤人,爱会伤人。不健全的家庭和不科学的爱,都会破坏我们和孩子的血脉亲情。有责任心不一定会爱,有家庭不一定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孩子对父母的看法,是由父母教出来的。我们做父母的,真的需要自省:爱的结果为什么有时变成了恨?
亲子关系真的已经成为很多父母面对的一个问题。很多父母会说:“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管啊?从3岁就管不了了。这大了还了得啊?”“哎呀,现在的孩子想法太多了,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还一套一套的挺有理。根本不把老子当老子啊。”我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现象,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生长的营养、接触的信息太丰富了,所以,他们那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也就吸收得多,一代比一代更聪慧。因为懂得,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会爱;因为会爱,所以愉悦。给他需要的,而不是给他我想给的,这是爱的本质。
父母都觉得自己是在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在心里爱着自己的父母,可是,往往相互爱着的人却出现冲突和矛盾,问题到底在哪里?人类的本性就有着如此的可能性:有爱就会有恨,有奉献就会有对抗,有尊重就会有嫉妒……孩子对于父母、老师以及可以管教他们的人都有两种态度,我们要接受他们这种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同时对孩子的这种矛盾情感保持平静的、不批评的态度,这样可以传达给孩子一种信息:即便是这样的情感,也是能够被父母理解的,孩子会从心里感受到父母真正无私的爱。
努力避免胜于极力化解
在《和儿子一起成长1》一书中我提到,和孩子“最好的莫过于朋友关系……”也许现在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和冲突太普遍了,如何化解成了很多父母的需求。它不像某一种疾病的蔓延,用一个药方可能就解决问题。亲子关系的矛盾问题,出现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孩子身上,两者发生冲突的原因、事件也不一样,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的“医生”还是父母自己。
我更看重的是如何避免而不是去化解,这需要父母观念的改变。父母不是真理之父,也不是真理之母。理解孩子每一个年龄阶段的需求,理解是最好的沟通前提。我之所以不跟孩子生气,因为我知道他那样做的“症结”在哪里。当他一岁多把西红柿抓烂时,当他拆砸玩具汽车时,当他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偶像时,当他对异性有朦胧的感觉时……这些孩子成长中的“异常”行为,在我的心中理解为是他那样年龄的正常行为,因为懂得,所以理解,因为理解,就有了有效的沟通。父母不是权威和真理的化身,只是孩子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这样的爱,让孩子感觉不是被控制,父母不纠结于权威不被尊重而怒的情绪,彼此之间也就平等而友好。这种理念不仅仅在我们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时有效,对于很多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都是很好用的。
让我们合理、适度地付给孩子需要的爱,并在这份爱中获得圆融和谐的亲子关系。
有一本心理学专家李子勋的书,名字叫《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里面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到了亲子关系,我觉得很值得一读。它会对我们千百年来传统的教子、亲子观有所冲击,对我们做父母的个人心灵成长也很有教益。
小贴士|健康家庭允许冲突和沟通
准许冲突是亲密关系及健康家庭的标志,也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不要以为所有的冲突都是关系不良的反应,不要只看表面上的问题,怎样面对和处理,以及了解冲突的根本原因更重要。
在一个关系良好、健康的家庭中,家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欲求和幻想,包括孩子;家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父母不是至上的权威,孩子也不是必须的服从者,每个人都可以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个性;父母言行一致,能够坦诚自己的错误和羞愧之心,并允许孩子犯错,把错误当作学习成长的过程。对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避免说教,不要列举“罪状”,避免谁是谁非的讨论,把焦点放在当下的问题上,并能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让孩子觉得你听到的确实是他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