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儿童诗的阅读教学(1)
一、会唱歌的文字——解读童诗的节奏美
二、有魔力的文字——解读童诗的语言美
三、流动的画面——解读童诗的意境美
四、带你一起飞——解读童诗的想象美
五、有温度的话——解读童诗的情感美
六、就是和你想得不一样——解读童诗的思维美
七、能笑出声的文字——解读童诗的谐趣美
八、孩子的话——解读童诗的浅语
儿童诗是精致、纯美的文学,她有着形象的语言、跳跃的节奏、丰富的内涵、独特的美感,鲜明的个性,让小读者在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被吸引、被打动,从而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品位,丰富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品。因此,作为一名诗教者,应该引导孩子去感受诗歌语言的美,体验情感的真,激发人性中的善。
一、会唱歌的文字——解读童诗的节奏美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寒来暑往、岁月流转的更替,山川的交错、风波的起伏,都存在着一定的节奏。就连个体的呼吸、注意力的张弛、也常在不知不觉地希求自然界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相应和。
诗歌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郭沫若《论节奏》)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他们更喜欢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的文学作品。优秀的儿童诗应该呼吸平稳、脉搏张弛有序,有强烈的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感受体会诗歌的节奏、音韵显得尤为重要。
童诗的节奏感首先表现在押韵上,童诗为了抒情的需要,常常有着丰富的想象,因此内容上常常独具跳跃感。而押韵就是利用同一个韵脚在同一位置的反复出现,使得各句诗行构成声音上的回味,使得在篇章上构成一个整体,在形象上更完整集中,更具美感。押韵的具体表现为句首押韵、句中押韵和句末押韵等几种押韵形式。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童诗,抒发了在微风拂动中,孩子们一边划船一边唱歌的欢乐柔美的情感。教学这样的童诗时,应该引导孩子从“轻轻”一词出发,体会在句首反复出现的“轻轻”对诗歌基调的影响,体会到整首诗笼罩于轻柔优美的情境之中,给人以宁静、喜悦、平和、美好的感受。指导孩子阅读时,应该读出优美柔和的语音、缓慢轻柔的语调。让孩子在如摇篮般的节奏中感受对自然对山水对生活的热爱。
在儿童诗里,有很多以声音为题材的诗,就像英国的杰·里弗茨的这首有趣的小诗,作者巧妙地嵌入了动物的声音,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妙趣横生。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去猜想,这里的“笃笃”“吱吱”“蹦蹦”“叽叽”“沙沙”分别是什么,而“巴喳—巴喳”又是什么声音呢?“笃笃”“吱吱”“蹦蹦”“叽叽”“沙沙”听见“巴喳—巴喳”到来时,又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等到“巴喳—巴喳”越走越远,它们又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个情境:猎人的脚步慢慢临近,动物们的紧张、害怕,都纷纷躲了起来,在暗处睁大眼睛看着猎人的离去,然后森林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再让学生感受如果把这些表示声音的词替换成动物的名称,诗歌会减少很多情趣。在阅读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叠音词在唇齿间造成的停顿,体会到独特的情趣和美感,从而让学生感应童诗的节奏,融进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进行审美的活动。
句尾押韵是一种常见的押韵形式,韵脚常常放在句末,以期形成还复、绵延之美。就像王宜振先生的《两个呼噜噜》,在和谐的节奏中描绘了爸爸和小猫睡觉时一起打呼噜的有趣生活场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知小猫和爸爸一起打呼噜,这呼噜声好响哦,响成了一片,空气中充满了呼噜声,好像可以穿成一串糖葫芦,居然把小老鼠吓跑了。诗中的尾字都用“lu”作为韵脚,使整首诗都笼罩在爸爸和小猫的呼噜声中,呼噜噜,呼噜噜,在一声又一声的呼噜声中,洋溢着喜悦和温馨。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到句末押韵的字:熟、噜、鼠,然后在诵读时加以体会;再分层次朗读,让学生感受句末押韵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精妙,并在阅读中感受轻松活泼的家庭氛围。
童诗的节奏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句尾或句中押韵上,也表现于诗句的语音和停顿之中,具体体现于声音长短、轻重和高低的变化之间。中国台湾诗人黄基博认为:“儿童诗有韵没韵没关系,念起来很顺口,音调优美,文字有节奏感就好了。”因此有很多童诗并不押韵,但依旧有着节奏的音乐性,那是因为诗歌的分行造成朗读时的停顿,从而形成特有的节奏。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充分体现到这一点,在领孩子们读诗时,要让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就以台湾诗人林焕彰的这首《花和蝴蝶》为例。教学时我们可以出示:“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蝴蝶是会飞的花。蝴蝶是会飞的花,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花是蝴蝶,蝴蝶也是花。”这样的排列方式,阅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节奏感。但诗人通过分行,让这几句话有了停顿,有了停留,就有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在阅读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台湾诗人用两句断为三行的形式排列,造成了很多停顿,这样把诗句引向了曲折的、跳跃的流动中,使读者好像看见了蝴蝶在花间摇曳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诗歌的节奏感有感性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内化自身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因此,在教学中,要交给孩子诗歌阅读的方法。在反复咀嚼、体味中,感受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句中绵延着的节奏,欣赏诗行中传递出的音乐的美感。
教学片段:《与童心对歌》(执教: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艺蕾小学邵龙霞)
(一)从对答式的童谣入手,激发兴趣
师:咱们先来玩一个对答的游戏,我来问,你来答。
互动:什么虫儿空中飞?什么虫儿树上叫?什么虫儿路边爬?什么虫儿草里跳?
(蜻蜓空中飞,知了树上叫,蚂蚁路边爬,蚂蚱草里跳。)
难度系数加大了,仔细听:什么有腿不会走?什么没腿游九州?什么有嘴不说话?什么没嘴吱扭扭?
(板凳有腿不会走,大船没腿游九州,茶壶有嘴不说话,车子没嘴吱扭扭。)
这一问一答连起来就是一首首好听的童谣,我们来听一听童谣里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
师:邵老师曾经就是这画面中的小孩子,在夏夜的星光下,与几个小朋友围成一圈,拍掌而歌。吟唱着这样的童谣,小小的心会飞得很远很远。
(二)从“你问我答”的童诗入手,体会童趣
师:其实,有很多的童诗童谣都采用了这样的对答法,今天,就让我们与童年牵手,与童心对唱。我们来看看这一首童诗:
(出示:)
互动:一起来读一读。男生问,女生答。这一问一答,让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小孩?(天真可爱乖巧好玩)
师:简简单单的写法,跳出来的却是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充满着童真的趣味。如果我问你,你家的人口多不多?你怎样回答?一共有几个?哪几个?看看这个小小孩是怎样回答的?
你家的人口多不多?很多。一共有几个?七个。哪七个?爸爸妈妈小弟弟,一个我,一个九宫鸟,还有两条大金鱼。
他的回答跟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童心的世界里,花草会说话,鸟兽有情感,万物皆有灵性。童真的趣味就在这爱心里流淌出来了。
有一个问题,大人经常问我们,“你长大了准备干什么?”你会说——
当我们跟随着大人学会用很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的时候,映现在童诗里的世界却是另一番模样。我们来看一看加拿大的诗人但尼斯·李的作品。自由读一读。
出示:我将做一个什么(略)
师:“我”大起来想做什么?他的想法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童诗里,儿童的生活是有趣的,儿童的语言是有趣的,儿童的想法也是有趣的。
(三)从“自问自答”的童诗入手,体会节奏美
师:刚才我们读了两首诗,都是大人问,小孩答,我们来看看
这首自问自答的诗:
指名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等会儿请你们给个评价。我们俩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儿童诗最主要的特质就是它的趣味性和音乐性。)这首诗,我们还可以同桌击掌读,老师示范。这首诗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我们还可以带上附点来读。童诗很好玩吧,我们还可以配上音乐加上动作来读。
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童诗可以用来游戏和舞蹈。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打量一下这首诗,从写的角度出发,想想它的节奏美究竟来自哪里?(每小节的一、三小节句式相同,采用一些基本相同的句式,能增强童诗的韵律感。押韵,韵脚调配得好,可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四)小结
二、有魔力的文字——解读童诗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它要求诗歌语言精致、优美、丰富,更具感染力。而童诗因为它的读者年龄、审美情趣等制约,童诗的语言还应具有通俗易懂、浅近有趣等品质。
童诗的语言精练,富有概括性,常常用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童诗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融进自己的情感,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去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去感悟诗人之情。从而使心跳在诗句中达到共振,让情感在诗行间产生共鸣,以期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捉鱼》这首诗,用四行文字给我们描绘了小孩子在河里捉鱼,捉不到鱼后又互相嬉闹的快乐场景。特别是“我们都变成鱼/捉来捉去”这两句诗,只有10个字,却给了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值得反复体味。在指导学生欣赏时,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忆一下在河边自己最喜欢做什么?当时是怎么玩的?诗里的小朋友会怎么玩呢?“我们都变成鱼,捉来捉去”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激发下,会回忆起自己在河边捉蝌蚪、打水仗、玩水枪、摘菱角、捉青蛙……诸多快乐的场景。再来品读这句诗,想象着诗里的小朋友衣服全湿了,都“变成鱼”的样子、“捉来捉去”的样子,诗中的快乐、诗里的欢笑,学生们就能体察到了,也能“听”到了。这样,能使学生触摸到诗歌的情感,用自己的体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学生品味到的一切,却只是短短的10个字带来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简约而又丰富,短小而又精练。
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因此,童诗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来应和儿童的生命节奏,才能让童诗真正走进孩子心灵,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愉悦之情,进而丰富孩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感悟能力。如林焕彰的《日出》这首诗,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出示诗歌的后半部分:“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地/露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让大家猜一猜,诗里写得是谁?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都觉得这是一个孩子,很淘气、很顽皮,不好好起床,在不停地踢被子,一定是个小弟弟,赖床不肯起来……然后接着出示了“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孩子们在愕然之后,继而报以会心一笑,是啊!云层中的太阳不就像个淘气的娃娃吗?再来品读诗句,感受日出时太阳的憨态可掬的模样,从而体会诗歌语言的生动有趣。
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他们的阅读水平、审美情趣都有着显著的年龄特征。越接近孩子的审美需求、越与孩子生活接近的作品越让孩子们喜欢。因此,一首优秀的童诗,其语言也应该富有童趣,易于孩子接受。
走在街头巷尾的小贩,他们长长的吆喝声,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小贩》这首诗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这样生活场景。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孩子联系自身的实际,把诗歌与生活加以沟通,从而实现与诗歌的共鸣。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听到小贩的吆喝声,你和小伙伴会怎么做呢?然后再来比照这首诗。通过这样有趣的表达,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身边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在阅读中,让孩子体察小贩的心情,“以为有人要买,就越叫越大声”。到“敲我家的门”。从兴奋到纳闷,最后是失望的心情。而淘气的“我”呢?从“也越学越大声”到“我就不敢再出声”,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的变化,从觉得好玩到感动紧张害怕。从声音的变化来揣摩各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借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感受来自生活的诗情。
童诗,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艺术的语言。他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等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去感受、去想象,充分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切实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对语言文字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