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素食中的中国智慧
中国的素食传统由来已久,历经数朝数代,其间又被道家和佛家吸收采纳。佛道两家都非常推崇豆腐,认为豆腐是中国人的最佳“肉食”。此外,五谷为养(稻、黍、稷、麦、菽),五果为助(栗、桃、杏、李、枣)。中国的僧人组成了佛门中最多的素食者,这一点和泰国、日本以及韩国大有不同,因为这些国家的佛门弟子在饮食上并非如此严格,通常以化缘为生,无论什么样的食物落入钵盘,即是当日的饭食。在中国,僧院中的“斋菜”和寻常百姓家的“素菜”有所不同,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国的传统,祭祀仪式或大典开始之前,中国人不仅要戒酒戒肉,而且还要杜绝性事和赌博,沐浴焚香,整洁身心,即所谓“斋戒”,这是为了确保供奉的纯净,以便被神明接受。这样的斋戒自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沿袭下来。此外,中国的佛僧也和大多数的印度僧人一样,遵照《楞严经》,禁食五种刺激性的食物,即蒜、葱、兴渠、韭、薤,因为这几味食物会刺激人的心性,扰乱人的定力。同样,为了修身养性,道家也避开这“小五荤”。
作为平常饮食,素菜以其简朴和素净培养了一个人非暴力的心态和对一切生灵的慈悲心。如今,中国人选择素食常常出于健康的考虑,还有的则是为了与大自然和谐共通,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肉食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食素是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贡献,因为饲养牲畜的气体排放占据了其中一大部分。素食者中有很多是佛教居士,还有道家和儒家的遵从者以及主张善待动物的其他大众。这种素食风尚可以从各地纷纷建立的素食餐厅略见一斑,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素食餐厅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对食物的选择。素食美味营养,价格合理,人们还可以感受一种更高境界的善性饮食体验,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享受艺术的呈现。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梁汉武帝将食素列为佛门戒律。与印度佛教不同的是,中国僧人自己种植粮食蔬菜。中国的素食,其美妙之处就在于它和佛教、儒家思想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从更为深入的哲学和灵性思想体系的角度来看,佛教中有关六道轮回(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的教义自唐朝以来就极为深入人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便是食肉者和食素者将依据其不同的德行和过失,在来生去往截然不同的目的地,不杀生、不食肉可以保证被一个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dukkha(译者注:梵文词),即是短暂而不究竟(佛教语,至高无上的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的。汉代发明的豆腐,让中国人对肉味的渴望有机会转移到纯粹的素食来源——豆制品。豆制品的变化无穷无尽,形状、口味和质地也各不相同,而且营养丰富,对健康非常有益。
今天中国盛产的蔬菜瓜果品种之多无可比拟,那得归功于丝绸之路。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此举促成了大量不同种类的蔬菜瓜果从遥远的异国引进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蔬果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的厨房。核桃、石榴、葡萄、芝麻、茄子、香菜、土豆、青椒和各种菠菜都是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征途,以及中国对缅甸、尼泊尔、印度等邻国的探索走入中国人的味觉的。
纵观中国的素食历史,中国人珍视的中华民族饮食和烹饪传统的根基,并非食谱和调料,而是源自几千年前那条极为坚实的文化脉络。中国的素食主义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成长,其中的原因是非常丰富的。然而,在众多的因素中,最主要的依然是:素食是“仁”与“善”的集中表达,而这两者正是儒、释、道三家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核。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使之保持鲜活的艺术究竟是什么?在于从传统中反思出那些和当今世界息息相关的积极因素,并逐步拓展出宏远的视域,再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