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和走
燕和走是燕科的典型代表,该科还包括分类性质并不明确的埃及和澳大利亚小嘴。埃及通常被视为与走类的亲缘关系更密切。而关于颇富争议的澳大利亚小嘴,一些分类学者将它归入燕类中,而其他人则将它归入另一科—— 科中。
科岸禽类身材苗条,长长的翅膀占据了整个身体的一大部分。许多种类生活于炎热干燥的地区,习惯在黎明、傍晚或夜间活动,昼间栖息。
燕类
3属
燕类为出色的飞鸟。翅膀长而尖,尾成叉状,捕捉飞行中的昆虫时身姿矫捷,这些都不禁让人想到雨燕和燕鸥。然而,与它们不同的是,燕类还会在地面捕食昆虫,善疾走。绝大部分种类腿短,只有基本为陆栖性的澳洲燕例外。燕类通常聚集在平坦开阔地带,或在水边(尤其是河口和湖泊边上的泥滩),或在相对更干燥的地区,那里有丰富的昆虫来源。为群居性,无论是否在繁殖期都会成群。营巢时组成松散的小群,每对配偶维护自己的领域。雏鸟出生后在巢内或巢附近逗留2 3天,由亲鸟喂食,之后它们逐渐学会自己觅食。和其他涉禽一样,亲鸟经常做出精心编排的“断翅”表演,迷惑掠食者,保护雏鸟。
双领斑走和它的雏鸟在寻找阴凉处来避暑
这种鸟的雏鸟一般在3个月时长出那富有特色的胸部条纹,4个月时长齐成鸟羽毛。
走类
4属
走 类腿长,尾短,具有典型的直立姿势,善奔走,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飞行。它们淡黄褐色的隐蔽性体羽比燕类颜色浅,不过许多种类具有醒目的黑白色眼纹。它们倾向于在干燥地带和沙漠地区生活,通常在黎明黄昏时分甚至夜间活动。倘若在开阔的栖息地受到侵扰,它们会先逃离一段路,然后停下来伸长脖子回头看入侵者。
知识档案
燕和走
目形目
科燕科
7属17种:澳大利亚小嘴(有时归入 科中)、黑翅燕 、黄颈灰燕 、领燕 、普通燕 、灰燕、乌燕 、马岛燕、澳洲燕、乳色走、印度走、黑腹走、埃及 、约氏走 、栗颈走 、铜翅走、双领斑走。
分布 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栖息地 开阔地或灌丛,通常在干旱地区。
体型 体长18~30厘米,体重80~100克。
体羽 燕类一般上体褐色、腰部和腹部为白色,许多在喉背汇合处色彩鲜艳。走类通常为浅黄色和淡黄褐色,许多在头部和胸部有醒目的黑色斑纹。两性相似。
鸣声 似笛声,响亮,悦耳,带颤音。飞翔时鸣声频繁,在地面大部分时间安静,主要发声为接触鸣叫或警告鸣叫。
巢 筑于沙砾中的浅坑,衬里无或稀疏。
卵 窝卵数通常为2~3枚(少数情况下为1枚、4枚或5枚);黄褐色,米色,或浅黄色,带有黑色、棕色和灰色斑纹;已知的卵一般重15克。孵化期17~31天,雏鸟长飞羽期已知的为25~35天。
食物 以昆虫为主,偶尔也食其他无脊椎动物。
南亚走属的走为群居性,繁殖后成小群或以家庭成员为单位生活。对它们的情况并不是特别清似乎为单配制,具有领域性,双亲育雏直至雏鸟飞羽长齐。成鸟不会做精心编排的迷惑性表演。
埃及是一种色彩鲜艳而美丽的鸟,翅膀蓝灰,腹部为橙色,头部有醒目的黑白斑纹。它们钟情于在内陆湖泊和河流边缘栖息,以农田和草地为邻,食地面尤其是水边的昆虫和无脊椎动物。埃及驯化度高,经常出现在人类居住地附近。它们的另一个俗名为“鳄鱼鸟”,源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一篇文章,文中讲述了尼罗河上的某些鸟如何从晒太阳的鳄鱼的牙齿缝里觅得残留食物,后来有评注者认为这种鸟便是埃及。除了在19世纪和20世纪两位知名德国鸟类学家的轶事趣闻中曾有涉及外,埃及的这种行为从未得到真正的确证。
虽然在非繁殖期有时会成群活动,但埃及基本上还是为独居性鸟,在领域内成对营巢。配偶中的一方从空中落下时,双方会通过复杂的展翅表演相互问候,那时翅膀上精美的斑纹会显露于前。孵卵的成鸟在暂时离巢时,会将卵埋于沙中,并把上面的沙子抹平,这样巢就不会被发现。即使在受到惊扰时,仍会完成这一举动,只是往往比较仓促。刚孵化的雏鸟也经常受到同样的待遇,整个被沙覆盖起来。大一些的雏鸟也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被隐藏起来。当卵的温度过高时,成鸟会用腹羽浸了水来给卵降温。雏鸟的冷却也是如此,只是雏鸟还可以从浸透的羽毛上吸水。迷惑性表演不常见,但成鸟偶尔会假装翅膀折断。在亲鸟的引导下,雏鸟很早就开始自己觅食。
燕和走的代表种类
1.埃及燕做出展翅炫耀,向它的配偶表示问候;2.跑动中的乳白色走;3.领燕做出典型的“断翅”迷惑性表演。
燕科中唯一受胁的种类是约氏走,该鸟在过去曾一度被认为已灭绝。不过,1986年1月,在消失了86年后,少量的约氏走在距当初最后出现地170千米外的地方重新现身。这种栖息于印度中部安得拉邦荆棘丛中的鸟如今为极危种。约氏走这一夜行性种类的生存不断受到威胁,数量持续减少,而近来当地的一项灌溉工程又将严重侵占其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