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心理学(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节 现象学和人本主义

现象学在最开始是一个哲学观点,它强调个体真实体验的重要性。后来,它又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吸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40年代作为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反应而诞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潜能对自我成长的作用,强调意识而反对潜意识和经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澳大利亚学者爱德马特·胡塞尔(1859~1983年)在1913年首先描述了他称之为现象学的方法:这个术语来自希腊文phenomenon(意思是现象)和logos(意思是研究)。他认为研究人们如何观察和体验事件是重要的,强调每个个体对现状的解释,而不是客观事实。他的观点对法国哲学家马罗帕提(1908~1961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进一步发展他自己的现象学理论,并受到他对政治过程兴趣的影响。马罗帕提关于现象学的主要著作是《知觉现象学》(1945年),在这部著作中,他认为知觉不是一个一般的过程,而是对于每个观察者来说,都是很特殊的。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如果人们想在生活中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那么他们通过自我表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现象学家相信,意识生活经验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能导致人们形成模型(自我概念),或他们自己的形象。行为又会潜在地将其予以强化。因此,如果一个男人把他自己看作是一个聪明的人,那么,他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这个看法。如大量地使用学术语言或强烈的表达他的观点,而尽管智力测验表明他的智商很一般。同样地,如果一个女人认为她胖,并且没有吸引力,她将形成不满意自我形象的这个自我概念,尽管其他人努力使她相信她的外貌是不错的。

人本主义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特·波勒(1893~1974年)的著作开始流行,她的著作的内容是她在20世纪20年代所做的实验,她写道:“我观察到的是人,而不是反射。”这样,在一定意义上,她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先驱者。波勒确定了4种基本的趋向:为了性和爱的满足而努力奋斗;为了达到目的,实现渴望和获得安全感而适应和限制自我;为了自我实现和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为了维护秩序和与社会融合而努力工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通常被描述成金字塔形。金字塔的底部是人类的生理需要,顶部则是自我实现,或达到完全心理健康和发挥全部潜能。马斯洛强调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产生。例如,食物长期供应的体制建立之前,饥饿者必须能够解决温饱,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当食物长期供应的体制建立后,一个人则开始需要被爱和得到认可(社会需要),并获得自信(尊重需要)。在金字塔中向上运动,称为“进步”,而向下运动就称为“退化”。

1.生理需要。生存的需要,包括对氧气、食物、水、温暖或凉爽和休息场所的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在人们成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安全之前得到满足。

2.安全需要。长期生活稳定和生存的需要,包括远离环境中的危险(或身体的或情感的)。例如,保护自己免受暴力或健康的危害。人们在把需要转移到更高一层之前,总是力图保持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稳定。

3.社会需要。人们需要通过接受、友谊和关爱获得一种归属感,而这种感觉只有在成功地避免了社会群体的孤立和排斥才能达到,在这一水平的爱更多的是索求而不是给予。

4.尊重需要。当饥饿、安全和归属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开始为个人成长而努力。社会群体的尊重和承认激励着他们,使他们有可能发展出一种自信、成功和满足感。如果不能成功地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消极信念。例如,感到没有价值和无助。

5.认知需要。人们的认知需要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当人们处于一种和谐安定的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他们所在社会团体的接受和承认时,这些需要便可得到满足。

6.审美需要。当人们不断地接近自我实现时,他们的需要集中于他们所处环境的整齐和美丽上。

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的顶端。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的人已经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并达到一定程度的独立。他们已经接受自己,已经建立起了坚固的值得信任的友谊,获得了在生活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信心。他们也显示了对个人成长和探求的不断发展的愿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一种不断增加的理解人类行为和积极参与他们自身生活的欲望。个体为了提高他们自身的技巧和发挥其潜在能力而有意识地工作,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些原理被另一位有影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进一步发展。

“人本主义”这个术语通常是指乐观地看待人的潜能的一个哲学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用这种观点理解行为,他们吸收了哲学中的现象学观点,反对还原主义(把行为分成部分并认为它是条件作用或生物驱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人们的知觉和事物的外表,认为人们从来不能感觉到环境本身,除非是为了使环境更有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深化了这个概念,他们认为人们对其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为了真正地理解人类的行为,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人的行为,而是整个人,他们的社会网络、情感和他们所追求的生活中的精神意义。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年)和心理治疗专家卡尔·罗杰斯(1902~1987年)在这些观点上的基础上,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框架。他们的研究方法给心理学家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的行为的新视角,这种观点的影响不断扩大,一直影响了20世纪70~80年代。

亚伯拉罕·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威斯康星大学开展研究工作,他的观点与很少强调意识经验作用的行为主义者和精神分析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斯洛相信人们的动机来源于一系列重要的内驱力,并坚持认为,个体能够意识到这些内驱力。他认为人们有一套核心的需要,这些需要推动和影响他们的行为,并且人们有一种完全发挥他们潜能的需要。这种看待问题的观点被称作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卡尔·罗杰斯

卡尔·罗杰斯还帮助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且常常结合自体心理学的概念。自体心理学的概念宣称,一个人关于他(或她)自己的观念有助于决定和影响他(或她)对经验的感知能力。罗杰斯的观点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发展,他强调人有意识的欲望和实现潜能的动力。他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是很有影响的。这种疗法促进个人成长和达到自我实现。根据罗杰斯的观点,这种疗法在一个没有是非判断和无条件地接受他们自己的选择的心理治疗环境中,有助于人们自我成长。与传统的心理学家把寻求治疗师帮助的人称为病人不同,罗杰斯把他们称为来访者。

1979年,卡尔·罗杰斯在洛杉矶世界人文科学报告会上。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之一。

自我概念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方法来源于他关于人格和自我概念发展的理论,以及在治疗期间他的许多来访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与来访者一起工作的经历帮助他构建了他的关于人类潜能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个人的亲身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并因此提出人格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自我中心的观点。与精神分析或行为主义者对待人格的观点相比,罗杰斯把自我概念看作是意识经验。他提出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们关于自我的观点,并在行为方式上与这一认识相一致。他也相信个体拥有成功改变的潜能,不论这种改变是远离心理上的沮丧还是实现他们的能力。

与较早的现象学理论相一致,罗杰斯认为人们的真实的知觉与他们的自我概念或者一致或者冲突,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的发展始于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以及一时的社会群体的相互作用。一个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发展来自于一个可以满足儿童对认可和爱的需求和教育的稳定环境。这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前三个层次到前四个层次的水平。

罗杰斯也提出了人类的需要可以有条件地或无条件地得到满足,有条件的爱是指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如果儿童满足了期望,就给予他们所渴望得到的爱和认可。例如,儿童在学校中必须达到一定的等级,才能得到表扬;如果他们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那么将得不到认可。无条件的爱和认可是指一种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促进儿童发展,而不管其是否达到预期水平。无条件地积极地关注儿童,同样也会使一些不良行为发生,但这些行为不会使儿童变坏或令人讨厌。

一致和不一致

根据罗杰斯的观点,由现实支持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个人的内部知觉与外部经验是一致的。他也提出在个人感觉不受限制的环境中,积极的关注可以促进自我价值的提高。例如,一个儿童通过在校努力学习和积极参与活动而得到认可,罗杰斯相信这种积极的体验,能使儿童学会评价自己。

在人们自我概念发展并保持一致时,他们的自我实现的能力也会发展。这就意味着个人行为方式与其自我感的知觉是一致的。例如,一名妇女认为自己是负责任的和明智的,她的行动方式将与这些信念一致。如果她遇到或经历的事与她的自我概念截然相反,她会拒绝或避免它。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与真实情况相异,这样会引起不一致。例如,如果一个男孩在学校努力学习,但却被他的父母不公正地批评为“懒惰”,他的两种经历是不一致的,他可能会发展一种与真实情况不匹配的没有价值的自我概念。

这个小孩因为在家具上画画而被责备。根据罗杰斯的观点,那些尽管顽皮却感到自己被关爱的孩子,比那些只有在做出良好行为时才感到被关爱的孩子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越大,产生混乱或问题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自我概念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就可能引发心理疾病。相比之下,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他们的自我概念与他们的思想、经历和行为是一致的。

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如果人们在无条件关爱的情况下成长,他们的官能将会更加有效。如果父母只给予有条件的爱,那么儿童在成长中会相信只有表现完美,才能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对工作、社会或个人追求的不切实际的期待。他们从不对自己的成绩真正感到满意,反而总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

人本主义疗法

那些采用人本主义方法的心理学家强调,人们有能力通过努力发挥自身的全部潜能。所以这类治疗学家倾向于采用那些提高潜能的方法。这种治疗关注来访者的潜能是为了他们的成长,创造一种他们在其中被无条件接受的环境。首先治疗学家会强调每个人学会承担自己的经历和相互作用的责任的重要性,而后,良好的治疗关系被用于创造培育和滋养人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会健康地成长,并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人们有目的地发展和提高他们自身,并且能使他们有意识地接受或拒绝社会准则。自我实现的术语表示追求独立的动机。心理治疗中运用人本主义的方法,既能帮助情感沮丧的个体,又能帮助健康的个体积极地探索他们的全部潜能。

⊙来访者中心疗法⊙

卡尔·罗杰斯相信当人们的内心发生冲突时,他们会产生积极的改变。心理治疗师的作用就是提供一种培养自我发展的环境,帮助来访者找到他们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强调来访者是他们自身发展方面的专家,而心理治疗师则是一名重视和相信他们经历的听众。心理治疗师通过关爱和接受他们的来访者及他们提出的问题,而发挥自身的作用。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三个主要特征就是真诚、无条件地积极地关注和共情。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与心理治疗师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真诚的,或以真诚为基础的。因此,心理治疗师在治疗期间必须乐于接受他们的来访者的反应和经历。这将有助于为他们的来访者创造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向另一个人,而不是裁决者自由地表达自己。

罗杰斯也提出无条件积极的关注可以使人们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这种关注的需要来自于个体自身(协调)和他们所处的世界(来自父母无条件的认可和关爱)。罗杰斯说这种情况可产生心理上的完全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独立地和有创造力地体验生活。罗杰斯认为即使一个人在有条件限制的环境中长大,形成了内心冲突和不协调,在治疗期间通过建立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环境,也能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改变,使个体自我价值和协调的发展成为可能。

共情是指对另一个人情感经历或感情的理解,它与同情不同,同情是一种体会到其他人可怜的能力,但没有真正地理解他们的经历。根据罗杰斯的观点,通过对来访者经历的思考和反馈,心理治疗师必须达到与他们的来访者实现一个恰当的共情水平。此外,这也有助于形成一种让来访者觉得得到关心、并且受到重视和尊重的感觉。

罗杰斯相信在无条件限制的家庭关爱下成长的儿童,一般来说,与自己和其他人都是和谐的。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运动发起部分原因是对精神分析的一种反应,所以这两种方法有许多重要的不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能用无意识欲望或过程来解释。他们强调个体意识不到的无意识。然而,这种方法不承认意识经验对个体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努力去理解人们的动机和行为时,对意识和无意识需要都要考虑。罗杰斯说,人能意识到他们的自我冲突,正是这种意识影响他们的内驱力和行为。

在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上,肯尼亚的诺阿·恩盖尼在男子1500米决赛中获胜。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他发挥了他的潜能,得到了金牌。罗杰斯相信许多人只要不受他们情绪因素的困扰,和在人本主义治疗的帮助下,他们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类似的成功,实现他们的价值。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的另一个不同在于他们对人的基本认识。

人本主义学者相信人们有潜能提高他们自身,并能对人的本性和行为持乐观的态度。精神分析学家则认为人一直在为了连续不断的无意识冲突和欲望而奔波。

人本主义和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运动也是对行为主义的一种反应,行为主义曾经使特殊治疗技巧得到发展。行为主义者也没有考虑到个体的意识经验,转而提出人格或者性格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塑造形成。他们认为,要科学地学习意识经验或者个人对这些经验的解释,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并没有把它们都考虑在人类行为的研究范围之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者经常在还原论上观点不一。行为主义者提出,人们的行为可以被解释成条件反射过程的结果或生理的驱动。因而行为可以被分解成它的基本要素来理解:这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它不考虑个人的整体经验。相反,人本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能选择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人本主义者也采取一种整体的方法理解个人的动力和驱力,关注整个人或人的全部,而不是把他的行为分析为部分。

人本主义的不足

像大多数心理学理论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它主要的不足是其不可测性,它对人类本性的看法不切实际,也不能找到足够的证据支持它的观点。人本主义的方法经常被认为是不可测的,原因是他们描述的概念(例如,自我实现)是不容易定义或测量的。由于不能建立一套标准的测量方法,因而导致了不能有效地评估这些概念。例如,自我实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所以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个体是处于需要层次的顶端,但寻找那些达到这个水平的个体是困难的。马斯洛和罗杰斯都把人的行为看作是好的,他们对人性的这种过于乐观和不切实际的观点,也经常遭到批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遭到了批判,因为,作为心理疗法的一种方法,其有效性通过研究并没有得以确立和承认。相反,治疗师通过临床观察已经发现了它的作用,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对来访者行为和经验进行观察。

很明显,关于效果的科学资料难以得到,这就意味着人本主义疗法不能满足科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