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身处世间,从容淡然(2)

所以说,人生的目的,不是完全由我们自己的意识决定的,有时甚至难以为我们自身的意识所左右。因此,如梁先生所言,人生不好说有目的。然而,人生于世,一辈子总是会成就一定的目的的。究竟自己的人生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目的?这也不是人们苦苦思考便能获得的。对于这一点,不如顺其自然吧。从梁先生的观点来看,就是不要“太偏于看生活是人为的”,要“顺天理之自然”。

佛说:“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对于人生的目的,也当有这样的心态。不然,其内心之苦,是难以摆脱的;而其生活之重,也是难以负荷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的人终其一生在追逐,比如成为一个歌手,将它当做人生的全部目的、唯一目的。但是,几十年下来,落拓形迹,人生的目的何在?在远方,始终在远方,忘不了,望不尽,也摸不到。

当理想遇上现实,主观遇上客观时,通常败阵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当然,这并不是说理想不能追,一生要得过且过。相反,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要成就人生的目的,当从主观上解放自己,做一个顺其自然的人,以摆脱不必要的失败、磨折与打击之苦。并且,要看到,“其实整个的生活,意识哪能作主宰,他只能主宰表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问人生之意义、价值、目的时,即等于说人生是由有意识而来”。若不然,就容易脱离实际,走上“意识先于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歧途。

所以说,人生不好说目的,顺天理之自然。

但,顺天理之自然,不是完全听天由命,不做任何努力与改变。相反,我们应当带着对理想的热情不断地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就自我,与此同时,还要禀着对客观现实的尊重,从实际出发。

换句话说,就是因主观意识而有实际行动,更要尊重现实,顺其自然,不做空想主义者和不切实际者。这样一来,才能在脚踏实地的努力与执着的追求下,让人生的目的“得来全不费工夫”。而这,也正是顺其自然的魔力之所在。不然,人们很可能将自己掷于现实之苦与内心之苦的枷锁之中,无法获得人生的目的。可见,顺其自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于顺其自然的重要性,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次,惟俨禅师带着弟子道吾和云岩下山,途中惟严禅师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道:“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茂盛好?”道吾说:“当然是茂盛的好。”禅师摇摇头道:“繁华终将消失。”听完师傅的话,云岩便说:“我看是枯萎的好。”岂料师傅还是摇了摇头:“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恰巧在这时候,对面走来一个小沙弥,他从容地答道:“那就让枯萎的枯萎,让茂盛的茂盛吧。”禅师听毕颔首赞许道:“小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修行的态度。”

禅师的“听其自然”与梁先生的“意识难以主宰生活”的道理是一致的。人生于世,要成就自己的人生目的,顺其自然的心态不能没有。人生有喜有忧,生活有悲有乐。凡事难以从主观定夺。人生的目的更是如此。

所以说,身处世间,须知,人生不好说目的,不如顺其自然,从眼下着手,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谁知,人生的目的,会不会不期而遇呢?

生即是活,活亦即生

梁先生语录:

“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

梁先生说:“所谓生活者,就是自动的意思;自动就是偶然。偶然就是不期然的,非必然的,说不出为什么而然的。”乍一看,可能会觉得这话缺乏理据性。何以见得?

可以说,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比如“勤能补拙”“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助者天助”等,这些无不在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生命的背后没有一个掌管命运的鬼神,一切都不是自动的、机械的,而是主动的,可以改变的。

但是,梁先生所强调的自动,并非是宿命论上所谓的轮回与因果之为,而是指人生中,应当顺时而为、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凡事不勉强,不强求,应当按照生命本来的、自然的模样去刻画人生。

梁先生得出这样的观点,是基于对“事物是变化发展”这一道理的深刻了解与领悟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凭空的想象或是莫名的猜测。事实上,人生也是变化发展的。比如说,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会生长发育,直至成熟,然后慢慢变老,最后死去。任何人,都必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谁都无法避免或逃脱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这就是生命的自动。而我们的生活更如此。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谁会一直站在一个地方生活一辈子,没有谁一生一世只有一个表情,一种心情,只认识一个人,也没有谁几十年只吃同一碗饭,喝同一口水,穿同一件衣服……换句话说,人生总在变,生活总在变,人总在变,甚至无所不变。

既然如此,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必然的变化中,发现偶然的机会,找到让生活出彩的光芒。但是,这样的寻找不是勉为其难的,更不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比如说,还没有学会走的时候,就想跑,这就是违背生活中的“偶然与自动”的规律的,这样的行为,结果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摔跤。

再如,人在幼年就结婚,并要生子,这在古代,可能是可行的,但在现代,这是有悖生活的“偶然与自动”的。这就好比是穿行的火车,只能从福建经由江西,去到湖南,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可是,若是火车想不经过江西直接到达湖南,这样的想法是创造性的,却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不仅勉为其难,更是违背规律的。

更为具体地说,人生于世,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要做的事。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该完成的任务。好比是一个圆,慢慢画过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满的圆,否则,是会缺口百出的。能看到这一点,就是坚持生命的“偶然与自动”的表现了。

在这一基础上,人们再禀着高度的自觉性,在生命的“自动与偶然”中发现成功的机遇,方可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自觉中,才能实现梁先生所言的“向上创造”。

“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相续。活就是向上创造。向上就是有类似于自己自动地振作,就是活……”梁先生将“向上创造”解释为“灵活奋进”,其中依然深深地蕴藏着“随顺自然”的气息。

生活中,我们禀着“生即是活,活亦即生”的随顺自然的心态,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向上翻高”,另一件是“往广阔里开展”。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而又透彻的认识。

在认识生活的“自动与偶然”之后,人们才能以清醒的头脑与理智的心态去寻找自己的方向,每个阶段找准“施力”的对象。比如学生时代,懂得特定阶段有特定阶段之所为,就不会去杞人忧天,想着死后的事,而会专心致志地学习,尽力学而有成。其心、其力所集中的地方是学习,而非其他。试想,人生几十年,若每一阶段都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了,生活能不不断地翻高吗?命运能不被改变吗?而这,也正是梁先生的“向上翻高”的内涵。

有了“向上翻高”的发展之后,自然而然,就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二者是如影随形、自然而然的关系。

人生于世,生活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我们应当本着随顺自然的态度,从容淡然地面对生活,在必然的变化中,发现偶然的机遇,方可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若不然,逾越某段必然刻意去寻找必然,是极为痛苦的,也难有所得。不如领悟梁先生的人生智慧,把握“生即是活,活亦即生”的人生方向,从容淡然地生活吧。

由激越转入平实的人生态度

梁先生语录:

虽然也有永远持特殊人生生活态度,但大多数都能由激越转入平实,这实在是好现象。

从前有个画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装在相框里,他问别人这一点所代表的意思。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道这究竟代表什么。世上执著于名声、财富、地位的人,不正如钻进了画中的这个黑点的死胡同中的人吗?世人常以名声、财富、地位作为标准,衡量个人的成败。成则高歌,败则哀叹,此亦人生常态。

宋朝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发出“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样的感慨,人生的状态,也不外乎如此吧。有起有伏,起起落落,悲喜交加,忧乐结伴。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凡事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名声、财富、地位等,也不是能拴住的东西,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留不住。

再者,人从幼年到老年,生命之灯渐盛,渐衰,终将熄灭。生前身后事,都不再是我们所能左右和决定的。要知道,人们眼前所遇到的和拥有的这一切,都将会过去。要么随着生命的枯竭而无所负载,要么随着变化发展之规律而处于变化之中。须知,生活中的种种不是钉子与木板的关系,钉在一起了就难以再分开了。事实上,内心追得越紧,或是越在乎,产生破坏作用的外力越大。比如,越想功成名就,越是可能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越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功名利禄也如此,越是追逐,越是会失去。

总之,不论是哪种情况,一切都将会过去。

从前有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就会幸福快乐,会健康长寿。国王听后非常高兴,但醒过来之后他却非常伤心,因为他忘记了梦中的那句话。为了找回那句话,国王召集所有的大臣,郑重地对他们说:“我将倾尽宫中所有的财宝,打造一个钻戒。你们谁能替我把梦中的那句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给谁。”过了一段时间,依然没有人想到。这天,一位老臣跟他说:“国王,您能让我看一下您的钻戒吗?”国王喜出望外,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再把钻戒还给国王,随即扬长而去。国王一看,恍然记起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

人生于世,是非、成败、得失又何尝不是这样?都会过去。因此,拥有的时候,不必狂傲猖獗,因为这一切会过去的;没有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也会过去。人生无常,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