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莎剧翻译研究的特点
不可置疑,我国莎剧翻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理论搭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逐步由规定性研究到描写性研究过渡,不再简单地从剧本中提取片段加以评述,并对某个译本质量的高低做出评判。诚如侯雁林、罗植和冯文坤(2009)所言,“潜心翻译莎剧的学者都付出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其对译文预期效果的期待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简单地以优劣来批评未免有失偏颇。”
第二,理论意识不断增强,翻译研究涉及的领域更广。随着翻译学学科的确立,受翻译研究的大背景影响,对莎剧翻译的研究逐步由翻译的技术层面转移到理论评析层面,开展对译本生成前因后果式的理论探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翻译理论基本上都被运用于莎剧翻译的探讨,特别是阐释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翻译文化转向之后产生的众多翻译流派或理论分支。而所针对的研究对象也涉及双关语、称谓语、话语标记、隐喻等语言的多个层面,并逐步拓展至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翻译规范、译者风格、莎剧莎剧汉译中的人际意义体现等较新的研究课题。
第三,翻译研究视角由内部转向外部,再过渡到内外结合。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莎剧汉译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对等、忠实、形式与内容、直译与意译等文艺学或语言学研究范式的课题,其研究视角转向外部因素,探讨翻译过程、翻译产品的外部诸如意识形态等影响因素。而语料库翻译学的异军突起,促使莎剧汉译研究再次贴近译文文本,但同时仍旧关注致使翻译文本生成的外部动因,实现了翻译研究的多维探讨。
第四,研究方法的更新突破,特别是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研究,给莎剧汉译的定量分析研究带来了强势增长趋势,也促使莎剧汉译研究更加科学、客观。语料库研究方法基于大规模语料的数据统计,很大程度上剔除了个人主观判断,增强了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其支持重复性验证研究也更为科学研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