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传播的基因,信息的载体——符号与意义
一、人类传播中的神秘符号
在悬疑剧中,往往“一串”莫名其妙的符号就是破解人命的关键;在谍战剧中,为了争夺一份看似由毫不相关的符号(数字、字母、汉字、图画)编制而成的“情报”,多少人肝脑涂地……影视剧中的这些情节,更加增强了符号的神秘感。其实,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符号,它是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要素。
1.符号与意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所以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
●认识符号
信息传播离不开符号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一样。那么,究竟什么是符号呢?
简单地说,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但是,符号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数学中,我们一般把1,2,3,4等称为数字,把a,b,c等称为字母。不仅如此,符号的形态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觉到的声音、动作、形状、颜色、气味,甚至物体,只要它们能够携带信息或表述特定的意义,就属于符号的范畴。
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任何的符号都与一定的意义相联系,也就是说,人类传播在现象上的表现是符号的交流,其实质上交流的是意义。例如,互生情愫的青年男女总是忍不住“相互放电”,表面看交流的是眼神,实质上传达的是爱意。
●了解意义
意义与符号相伴而生。那么,什么是意义呢?意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俗来讲,所谓的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内容。
意义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的著名诗句。桃花潭本来是一个自然事物,桃花潭有千尺之深是一个事实,李白将这一事实应用到对友谊的思考,发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慨。
意义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之一。
2.符号的分类和功能
生活中的符号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不少相关学者都尝试着给符号分类。皮尔士是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他把符号分为10大类66种。通常,符号可分为两大类:信号和象征符。
对于信号和象征符,德国学者E.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S.K.兰格尔认为:“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的载体。”
●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信号。乌云密布、狂风四起是打雷下雨的信号;肚子咕咕直叫是饥饿的信号。信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信号与它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就像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落叶是秋天到来的信号一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联系;其二,信号与它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通常具有固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仅自然符号如此,一些人工符号也是如此。例如,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就是如此。
●象征符
与信号不一样,象征符是人工符号。它不仅能表达具体的事物,也能表达抽象的观念、思想等。它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具有了表象和概念的功能。如“花”不仅仅是植物的花儿,还代表希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甚至还代表爱情——玫瑰。一说到花儿,人们就会在大脑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花。因此,有人又将象征符称为“符号的符号”。
此外,象征符和信号相比更加随意而自由,可以自由地创造,与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想。这是因为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象征符来表示,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事物。例如,要表达“快乐”,可以用轻松欢快的音乐,也可以用舞蹈,而同样的舞蹈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表达愤怒、激昂。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这只是符号的一个功能。其实,符号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表述与理解;二是传达;三是思考。下面我们逐一进行解析。
●表述与理解功能
人类传播的目的是交流,就像我们给某人打电话一样,打电话要么是有事要说,要么是有话要讲,但两者不论是哪一个都是要交流。要交流的可能是情感、是想法。总之,交流的是精神内容,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符号。例如,打电话时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等符号,而电话那边的倾听者通过这些符号可以感知的物质形式理解打电话者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想法。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符号的表述与理解功能。
●传达功能
符号的传达功能是非常普遍的。打电话是通过声音符号将情感、思想、想法传递给了对方,但是,如果打过电话之后,突然又了某种感触并把它写在了纸上。这时,文字符号不仅将这种无形的感触表述了出来,而且也实现了在时空上的传播和保存。写下的这种感触,不仅可以给周围的朋友看,而且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看。
●思考功能
符号的另一项基本功能是引发思维活动。人脑与外部信息世界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就是思考,是一个人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一见钟情的男女分开后,会独自边沉思边微笑,电视画面给我们显示的是他们彼此相遇的那个瞬间。可见,人要进行思考,首先要找一个思考的对象,而这些都是以形象、表象或概念等符号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就像上述男女一见钟情的情况,被思考的这个人以他的衣着、容貌、一举一动等符号存在于思考者的大脑之中。因此,思考本身也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传播活动中传递的不仅仅有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一些并不是符号本身的意义。符号本身外意义的影响要素有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传播情境等。
●传播者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出者,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者传播者的角色。有人会为不能准确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苦恼吗?会为自己说出的话而后悔吗?如果有,就说明我们发出的符号并没有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词不达意”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且由来已久。这也充分说明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受传者
受传者就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符号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看电影”这件事,早些年在乡下,一提到看电影,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肯定就是一村人同看露天电影;现在,对于一个在城市长大孩子来说,看电影就是坐在电影院里看大片。符号的意义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二是每个受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这些因素使受传者从符号或讯息中得到的意义存在某些差异。
●传播情境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情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总之,符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符号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中。
二、编码和译码——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特征,通俗地讲,符号互动就是交谈,就是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信息。符号互动也称为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互动称为意义互动。如果互动的符号并非通常人都能理解的内容,就像前面说的情报一样,那就有趣的多了,正如情报需要破译一样,在传播学中,符号互动还涉及到一对重要的范畴——编码与译码。
1.编码和译码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但是,意义本身是无形的。例如,要表达“爱”这种情感,“爱”本身是无形而又无法触摸得到的,为了把“爱”传递给对方,就要借助可感知的物质形式,比如玫瑰花、巧克力等。同样,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意义传递的过程涉及到意义转化为符号以及符号再度转化为意义。这样,两个过程就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编码与译码是信息论中的专业术语,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是贝尔电话公司的电气工程师。编码和译码出现在他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通信模式中。
此模式展示了通信过程涉及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信源发出信息,经过编码变成信号,通过信道来到了信宿,信宿要理解信号,还需要把信号再译成信息。以打电话为例,打电话的人就是信源,打电话者说出来的话就是信息。话语不可能直接通过电话线传给听者,这就需要首先把说的话转换成电脉冲,将话转换成电脉冲的过程就是编码,经过编码的话语就变成了信号,就可以进入信道传递了。当信号到达对方的听筒时,听筒再把这种信号还原成话语。这个还原的过程就是译码,这样接电话者就可以听到打电话者的声音了。
编码和译码是符号和意义互动的两个相反的环节。在传播中,可以分别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所谓的符号化,是指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是指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此外,传播对象对传来的信息作出反应——反馈的过程,是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过程。
2.符号互动与传播
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人类发挥这种能力的行为就是象征行为。它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诗经》中有这样的记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其中的“逃之夭夭”就象征青年男女的新婚生活。
象征行为是人类特有的,是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比如说“咖啡”,表面意义是一种饮用品,但是,它的类比或联想意义则是“情调”“高大上”“小资风情”等。人类的象征行为使符号的第一层意思向第二层意思转化,这种转化要求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即它们之间必须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
人类的象征能力在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象征性社会互动。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他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他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因此,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产生效应。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这一过程。
杰克给露西发了一条微信,劝说露西接受某个主张。在这个过程中,微信中的文字和声音是杰克发出的符号,符号表达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所体现的意图就构成了杰克要传达的意义。从露西这方面来看,收到微信后要阅读或者收听微信的内容,不但要理解微信的字面意义,还要推测杰克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以及接受这个建议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自己所处的状况是否允许接受这个建议等。
在上面的案例中,杰克与露西的意义活动产生交流或碰撞。互动的结果是,杰克的建议被接受或者被拒绝。因此,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另外,互动的双方要进行意义的交换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个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两个人都说的是普通话,用的是汉字;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库利认为,它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米德认为,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
三、语义与传播——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符号载体。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讲同种语言的人可以顺畅交流,而讲不同语言的人往往不知对方所云,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1.认识语言符号
作为传播媒介的语言符号包括两种:一种是口头语言,另一种是文字语言。
口头语言就是说话,无论你说的是普通话、河南话、粤语还是英语、日语,只要是用嘴巴说的都是口头语言。从学会说话开始,口头语言就成了我们随身携带的传播符号了。口头语言在语言符号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主要作用。
文字语言我们也很熟悉。自从能认字,我们就能感知、领略文字语言的魅力了!一般来说,我们最早接触文字语言是在书本上。
语言与文字并不是凭空而来,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那么,语言为何会产生呢?有人说这是相互协作的需要,有人说这是捕获食物的需要,还有人说就是交流的需要,等等。虽然没有一个一定的答案,但是,如果交流是语言符号产生的动机,这就是说人类是在憋不住的时候开口说话了。于是,语言符号随着人类的开口而出现。
文字的出现并不是迫于交流欲望,而是基于实用的目的。例如,结绳记事、记录诗歌和传说等。总之,语言符号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正如开头所讲,要顺畅地交流必须了解彼此使用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有一门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科学就是语义学,其中,柯日布斯基所创立的普通语义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最大。
柯日布斯基是一位美国哲学家,祖籍波兰,出身于波兰贵族,以高超的剑术闻名。他到美国之后开始著书立说,著有《科学与精神健全: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1938年,他创立普通语义学研究所,讲授普通语义学。正像所有的思想家都有忠实的追随者一样,柯日布斯基也不例外,温德尔·约翰逊就是其中一位。他们的结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约翰逊从小就是个口吃的孩子,为了医好口吃,他曾经多方求医,从各个方面尝试了很多方法。他甚至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给自己的右臂套上石膏模子,强迫自己用左手并以此纠正口吃。当然,这并没有见效。
1936年的一天晚上,约翰逊的一个朋友给他带来了一本书。谁知道就在第二天,约翰逊的阑尾炎突然发作,只好住院做手术。于是,约翰逊就利用住院的这段时间阅读了朋友给他带来的这本书。后来,约翰逊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他对口吃的看法。读完这本书,他就不再口吃了。
或许大家已经猜到,约翰逊看的这本神奇的书就是柯日布斯基的代表作《科学与精神健全: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从此以后,约翰逊就对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崇拜之至。那么,约翰逊投身到柯日布斯基的门下并成为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普通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的意义从而达到健全传播的目的。这对于传播学来说,尤其是语言符号的运用具有重大意义。
2.语言的误用
从普通语义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麻烦事都是对语言的误用造成的。这种误用就是我们这里说的语言陷阱。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留意,语言同所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传播误差,而且这也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情况。普通语义学就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种。
●语言的静态性,生活的动态性
无论你是否察觉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明显的有一年四季的变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不易察觉的,比如说一张床、一扇门、一所房子的变化,也许若干年之后,它们可能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生活中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语言是相对静态的。以张三为例,出生后,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张三,张三一天天变化,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他少年时调皮活泼、青年时血气方刚、中年时沉着稳重、老年时饱经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三的外貌和内心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指称他的语言符号还只是张三。要准确指出张三,这远远不够。因此,普通语义学就建议,在人名上标注时间,如张三1986,张三2014等。
普通语义学的这种分析让我们耳目一新,也颇有道理,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持续运动的事物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只有走到了美国才能说美国存在一样,未免有点矫枉过正了。
●语言的有限性,生活的无限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用的口语词汇是有一定数量的,而与此相对应的我们需要表达的事物、经验和思想却是无限的。于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的窘境。
由此,要想准确无误、恰如其分地表达、描述事物,就是异想天开了吗?对于这种情况,普通语义学也自有办法。普通语义学建议,在描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东西的时候,在后面加上一句“等等”,表明你所说的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它的全貌。即便是不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也要在思想上有“等等”的意识。关于这一点,柯日布斯基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柯日布斯基说“狗”这个类名词,只是表明所有的狗都相同,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狗各有各的特点,它们并不相同。因此,听人说“狗”并不可贸然地就去接触“实在的狗”。柯日布斯基进一步强化说,如果有人指着椅子对你说“请坐”,那你切不可马上就坐,因为实在的椅子可能是坏的。
看了上面柯日布斯基的话,我们禁不住要凌乱了。其实,生活的无限性,并不是绝对的,也有相对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其无限性,就等于逐步否认了语言认识现实、把握事物的功能。
●语言的抽象性,生活的具体性
正是由于语言的抽象性才使人们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事物,否则,人们说一个事物估计要絮絮叨叨半天了。但是,语言越抽象同实际事物的距离就越远,表达的事物就越模糊,在传播中也就越容易出现偏差。下面我们举例来看语言的抽象性。
动物,这个抽象语言符号代表一切能动的动物:大象、老虎、鸡、鸭、牛、羊等;具体一点的牲畜,这个抽象语言符号代表牛、马、羊等;进一步具体一点的奶牛,这个语言符号就包括所有的奶牛了;再具体一点说,奶牛杰贝,这就具体到一头奶牛了。
从上可见,语言符号越抽象距离事物就越远,就越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以免语言失当。
3.语言使用不当
在生活中,语言符号使用不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常导致传播失误和偏差。常见导致语言失当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死线抽象
我们前面说到语言具有抽象性,那么,死线抽象指使用的语言都是在同一个抽象等级里面的,要么是高级的,要么是低级的。就像我们前面举的例子,使用了这样几个等级的抽象语言符号:动物—牲畜—奶牛—奶牛杰贝。
在传播过程中,死线抽象会影响信息的顺畅传播。例如,我们看专家写的论文会感觉艰涩难懂,因为他们都使用了高级抽象的语言。生动、有效的传播应该是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抽象等级的语言符号。
●忽视差异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个人没有一句实话。”其实,这种说话的方式就是语言失当的一种——忽视差异。用这种语言方式表达事物,只照顾到了事物的整体,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为了避免这种语言失当,普通语义学建议,在使用类名词时最好用数字表明一下。比如说警察,可以标注为警察1、警察2等。即便不加数字,在思想里也要有这个意识。
●非此即彼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小朋友问:“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呀?”其实,小朋友的这种问法是语言失当的一种——非此即彼。这种非此即彼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把人引入歧途。约翰逊甚至认为,导致精神病的一大原因可能是语言符号的这种非此即彼。因为这种追求极端的思想,容易增加精神压力,造成精神负担。
●自我投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今天天气很好”,“这部电影很感人”,“这本书写得不错”等。这些听起来好像是在谈和说话者本人不相关的事情。其实,我们自己一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话是说话者自己的想法。这是语言失当的另一种情况——自我投射,即人们用语言表述事物时将自己的主观思想投射到事物上。
对于这种自我投射的语言失当,普通语义学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每一句话上加上一句“对我来说”。例如“对我来说,这本书很不错”。当然,不一定要把这句话说出来,但要有这个意识。
了解语言符号,无论是语言陷阱还是语言失当,都不利于传播的顺利开展。因此,掌握语言符号,尽可能地避免语言陷阱和语言失当,准确地传播信息是最终的目的。
四、非语言符号的妙用
“点头YES,摇头NO”是一首小朋友都知道的儿歌,歌词中通过“点头”和“摇头”传递了“YES”和“NO”的信息。这里的“点头”和“摇头”属于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传播的另一种重要符号。在传递信息时,它们有时会有无法替代的奇妙效果。“无声胜有声”就是一例。
在传播活动中,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的传播信息的符号。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当然,也正是由于非语言符号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人际传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有趣。非语言符号一般包括体态语言、副语言以及视觉性语言符号三大类。
1.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又称为身体语言或者行为语言,是指通过人的举止、表情和装束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体态语言,如人际交往中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等。体态语言使人际传播变得丰富而微妙,可以分为三类。
●动作
在传播中,我们经常用动作来传情达意。例如,挥手表示再见,鼓掌表示欢迎,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等。毛泽东挥手作别的动作已经成为经典,很多人经常在拍照的时候模仿这个动作。动作语言不仅会在生活中常用,而且还是某些特定职业的职业语言。例如,交通警察、调度员、运动场上的裁判员等,使用动作语言是他们工作的需要,也是一些情境中唯一可行的传播方式。
在动作传播中,除了四肢之外,最常用到的是眼睛。望穿秋水、含情脉脉、暗送秋波、眉来眼去等,都是眼睛行为的传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自然也能起到沟通心灵的作用。眼睛可以表达很多无声的语言。
●姿势
动作是动态的,姿势是静态的。静态的姿势也能传递丰富的信息。如站如松、坐如钟、呆若木鸡、风情万种等,都是对人类姿势的描述。通过这些姿势可以传递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或者情绪。有些姿势在特定的情境中还具有耐人寻味的意义,如若无其事地站着、随随便便地躺着、直挺挺地坐着等。
在姿势语言中,最有趣、最多样的要数面目表情了:似笑非笑,笑面虎,笑里藏刀,皮笑肉不笑,喜上眉梢等,都是描述面目表情的。面部表情也是人际交往的关键。
体态语言的姿势不仅是人体自身的状貌,还包括附属于人体的穿着打扮,如衣服、帽子、发型、手包、鞋袜以及香水、口红、眼影等,都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在人们的印象中,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往往是成功者,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一定有不少风流韵事。
●类语言
顾名思义,类语言就是指类似语言的一种符号。类语言并不是语言,但和语言有类似的地方,都是人发出的声音。语言有固定的意义,类语言没有。哭声、笑声、呻吟声、叹息声、呼唤声等都是类语言;另外,那些习惯性的、应答的声音,例如嗯、啊、哦、嘿嘿、呵呵等也都是类语言。类语言在人际传播中运用广泛,QQ聊天、发送微信和短信的人一定深有体会。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是指作用于人类听觉的非语言符号。我们在这里主要说的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副语言以及其他的声音符号。副语言又称为语言的伴生符,是指声音语言或者文字的伴生物。例如,声音的高低、大小,语速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者潦草等都是副语言。说话声音洪亮的应该是一个性格爽朗的人,软言细语的应该是女子,字体工整的人严谨认真,字体潦草的人粗心大意等。另外,说话时的抑扬顿挫会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最经典的莫过于“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意思。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天天下雨,我已经不想留。)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下雨与天留人无关。)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主人不让留。)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自己做不了主,主人和天留客了。)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还是天让留啊!)
除了副语言,还有一些其他的声音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战争中的冲锋号声一起,战士们就冲向前去奋勇杀敌。音乐不仅能够在特定的情况下传播十分具体的意义,还能传播国际意义,是没有国界的。
3.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一看到“红底色的黄色的大M”立刻就知道是麦当劳,一看到贴有“海尔兄弟”的标签立刻就知道这是海尔的产品。这个大M和海尔兄弟的标签属于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所谓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是指作用于视觉的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两类:
●象征性非语言符号
象征性非语言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的意义。如红十字、五星红旗等,都是某种文化的结晶与标志,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
●实义性非语言符号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因为它能够用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的意义。“烽烟戏诸侯”中的烽烟是用来报警战争的。现在我们经常见到的铁路、公路标志以及一些禁止吸烟、有电危险的标牌等,都是典型的实义性非语言符号,都能起到传播某种信息的作用。
4.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在人类传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来说,非语言符号具有以下六种作用:补充语言符号、替代语言符号、强调语言符号、否定语言符号、重复语言符号、调节语言符号。
●补充语言符号的作用
这类非语言符号对语言符号的表达起补充作用,包括声调、面部表情、手势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补充作用体现在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例如,一个愤怒的人,一边高喊“我绝不会罢休”,一边把拳头狠狠地砸到桌子上。
●替代语言符号的作用
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去传播信息。如果某件事不方便用言语来表述或某些特定的环境阻碍了言语交流时,可以使用替代法,也就是用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消息。比如,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你正要将其中一个朋友的囧事抖出来,突然旁边的朋友碰了一下你的胳膊,你意识到了之后就迅速换了话题;在篮球、足球等比赛中,裁判就常常用手势来代替说话。
●强调语言符号的作用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一个主持人在介绍某人时,会拉长声调:“下面有请……”主持人故意拉长请字的声调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这个人。还有,领导在讲话的时候,会突然加重语气、提高音量,这也是为了强调,引起大家的重视。
●否定语言符号的作用
当然,非语言符号对语言符号并不都是起辅助作用,有时也会起到否定语言符号的作用。比如恶狠狠地说:“我爱死你啦。”又如,一个孩子说:“我不吃,我不吃,我已经吃过了。”但是两只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好吃的不肯移开。当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达的意思相矛盾时,人们倾向于相信非语言符号承载的信息。
●重复语言符号的作用
这是用非语言符号重述一下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对售货员说:“来两斤橘子。”边说边伸出了两个手指;边夸某个人“真棒”的时候,边竖起大拇指等。通过非语言符号的重复可以将信息更加准确地传递出去。
●调节语言符号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的调节功能指协调和调控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状态。例如,伸出一个手指放在嘴唇上,意思是“别出声”或“小点声”;将耳朵凑近说话者的嘴巴,意思是“大点声”或“我在认真地听”。
此外,一些学者,例如萨姆瓦等,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作用进行了考察,列举出了非语言符号的五个功能:留下最初的印象、表达相关的信息、引起感情、自我表现和控制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