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讲透酒桌上的潜规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先学酒桌礼而后建人脉(2)

拜访对方的时间,在一般情形之下多半是在假期的下午、平日的晚饭后,避免在对方吃晚饭的时间去找他;如果对方有午睡的习惯,也不要在午饭后去找他;更不要在对方临睡的时候去找他,一般在晚上9点半以后已经不适宜去访问了。

敬语与谦词的运用策略

莎士比亚说:“要是你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地,你必须用温和一点的态度向人家问路。”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加上一些传统的敬语与谦词,使这种文化更显蓬勃。在适宜的场合,年轻人若能适当地用一些传统的敬语与谦词,既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又能让对方产生好感。如:初次见面说“久仰”,久别重逢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请人看稿称“阅示”,请人改稿说“斧正”;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至用“光临”;送客出门说“慢走”,与客道别说“再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叫“留步”;欢迎购买叫“光顾”,物归原主叫“奉还”;对方来信叫“惠书”,老人年龄叫“高寿”;自称礼轻称“菲仪”,不受馈赠说“反璧”。

上面这些客套话,都属敬语和谦词,如果能恰当运用它们,会让人觉得你彬彬有礼,很有教养。它可以使互不相识的人乐于相交,熟人更加增进友谊;请求别人时,可以使人乐于提供帮助和方便;发生矛盾,可以相互谅解,避免冲突;洽谈业务时,使人乐于合作;在批评别人时,可以使对方诚恳接受。

在称呼方面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不可犯某主持人称别人父亲为“家父”的弱智错误。

称呼长辈或上级可以用老同志、老首长、老领导、老先生、大叔、大娘、叔叔、伯伯等;

称呼平辈可以用兄、姐、先生、女士、小姐等;询问对方姓名可用贵姓、尊姓大名、芳名(对女性)等;询问对方年龄可用高寿(对老人)、贵庚、芳龄(对女性)等。

敬语中,“请”字功能很强,是语言礼仪中最常用的敬语,如“请”、“请坐”、“请进”、“请喝茶”、“请就位”、“请慢用”等。“请”字带来了人际关系的顺利进展,交往的顺利进行。

谦语就是自谦的话,使用正确的谦语能使对方与自己的距离缩短,为彼此的谈话奠定基础。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时,如果不会正确使用恰当的谦语,就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引起别人的猜忌、困惑或反感,甚至使别人误会了自己的好意,从而给人留下不佳的印象,因此要格外谨慎地使用谦语。

谦语较敬语数量要少一些。如谦称自己用在下、鄙人、晚生等;谦称家人可以用家父、家母、家兄、舍妹、小儿、小侄、小婿等;言行失误之时,说“很抱歉”、“对不起”、“失礼了”、“不好意思”等;

请求别人谅解之时,可说“请包涵”、“请原谅”、“请别介意”等。

有些敬语或谦语是把日常使用语进行文雅化的修饰,而使之成为日常通用的谦让语。比如,把“我家”说成“寒舍”,把“我到您那儿去”说成“我去拜访您”,把“请您看看”说成“请您过目”,把“我认为”说成“以我的肤浅之见”,把“您收下”说成“请笑纳”等,都是这样的。

家中有客人来访时,端出茶点向客人说:“你吃不吃?”这是很无礼的,应泡茶一杯,说:“请您尝尝看。”或说:“请您慢用。”这才较为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敬语和谦词不可滥用。如果大家在一起相处很久了,特别是非正式场合中,有时就可不必多用谦让语。熟人之间用多用滥了谦让语,反而会给人一种迂腐或虚伪之感。

当然在平时,即使你是率直、不拘小节的人,对别人说话时也应尽量注意礼貌及谦和的态度,如此习惯性地以诚恳的口吻说:“请”、“谢谢”、“对不起”、“您好”、“麻烦您”、“抱歉”、“请原谅”等谦让语,必定会让他人对你心生好感。

酒桌上绝不能出现的不得体举止

当你和别人谈话时,尤其是当你的朋友正在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时你在一旁感到有些疲倦了,你能忍住不把你的嘴巴大大地张开吗?

在社交场合,在人前打哈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这个人不耐烦了。

当你留给别人一个不耐烦的印象时,那么你先前的言行举止很可能都被看做是虚伪的自我炫耀。为什么呢?因为你只对自己感兴趣,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不要以为你疲倦了打个哈欠是很自然的,你要记住,别人永远都不会这么想。

有些人手痒,只要他看见什么可以用,就拿过来掏耳孔、挖鼻子,似乎里面藏有许多宝物一样。

尤其是在餐厅里,大家正在饮茶、吃东西的时候,挖鼻孔、掏耳朵之类的不雅之举,往往让旁观者感到恶心,无心再吃,某些女性甚至因此而反胃呕吐不止。

这个小动作在自己可能感觉很舒适,但在别人看来,则是失礼得很。

即使你真的痒得难受一定要解决时,不妨暂时离开并表示歉意。此时此地也不是时候。

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在坐着的时候,双腿犹如痉挛般地不停颤动,有时还伴随着上身的摇晃,连头也不可避免地动了起来。而此时,他的表情往往是很得意的,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觉。

谁会喜欢这种吊儿郎当的人?双腿颤动,不但令对方视线不舒服,而且也给人以情绪不安定的感觉。

这时,你的仪表再潇洒也会在瞬间荡然无存了。

记得系好拉链和鞋带。鞋带忘系或裤子拉链忘拉,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是件有伤大雅的事。

有些年轻人喜欢留长指甲。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你一定要保持指甲里清洁。疏于清理指甲内的污垢,当和对方握手或者自己取烟、用筷时,半月形的指甲污垢赫然在目,实在是不雅之至。

酒局之外的送礼潜规则

送礼在今日已成为社会的常规,几乎是人人都有礼可送,也有礼可受。

送礼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即使有人把这种习惯发挥得淋漓尽致——礼物送得满天飞,大家也视为平常,所谓“礼多人不怪”。

可送礼并不是随随便便买件东西送人就可以敷衍过去的,其中学问很多。比方说,丈母娘生日、顶头上司添丁、邻居小孩考上大学、业务对象有喜事……该送什么礼物?什么时候送?都得挖空心思大费周章。

平心而论,送礼的确是一种社交艺术。一份适时宜人的礼物能使你赢得更多的友谊,甚至可替你化解难题或助你青云直上;相反,不合时宜的礼物不仅无法表达你的心意,还会让人觉得你庸俗、唐突,甚至有贿赂之嫌。所以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复杂的社会里,要求有立足之地,就必须通晓人情世故;要懂得人情世故,首先就要知礼。具体一点说,在礼节的范畴里,送礼就是最能表现人情的方式。逢年过节送给长辈、老师、上司一份礼物,恭贺他节日愉快,对方必定欣然接受,并会在内心称赞你有礼;朋友结婚、生子,备上一份礼,并附上几句祝贺之词,必然给对方带来无比的温馨,在感念你的体贴周到之余,彼此友谊也会因此增进;至于太太或女朋友,她的生日或属于你俩的纪念日,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能使爱情加深。

由此可见,送礼虽然表面上是“施”,实际上却是“受”。因为亲朋好友都接受了你的情意,你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留下了“有人情味”的印象。

有人情味的人,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当你有了困难、介入纠纷或工作无着落、需要人调解帮忙时,一份礼往往可化解很多的困难。在商场上,最懂得送礼的人,公共关系必然极好,可想而知,他必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一般人想要促成某事,要靠自身的努力,但要是有“礼”来推波,则可助长其成,令其捷足先登。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知道善用方法去发掘开拓的人。”要想与人和谐相处、事业成功,礼就是最有效的利器之一。如果你能巧于施礼,则已经迈向成功的大道。

那么,到底送什么才算恰当呢?首先你要弄清楚送礼的原因,受礼人与你的关系以及他的偏好。送礼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习惯上互送礼物的日子,如逢年过节;一种是特殊节日,如结婚、生子、生日、乔迁、升职、毕业、出国等,每一种原因大都有约定俗成的礼物,如春节送腊肉、香肠、干货,生日送蛋糕、寿桃,结婚则送喜帐、家具等,如果能别出心裁,当然更受欢迎。

一般来说送厚礼总是令人有备受重视的感觉,但如果交情很浅,礼物太贵重反而令人受窘,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为避免弄巧成拙,彼此的分界必须把握得恰到好处。再者,平时多注意亲朋好友的喜好,一旦需要送礼,就可择其所爱,送上一份小礼物,这样,收礼人对你的细心体贴必然分外感激。

送礼有一些忌讳。除了应避免在别人的寿辰送钟以外,在一般人的送礼习惯上,还有一些禁忌。譬如:最好不要送伞给朋友,因为伞与“散”同音,收到伞的人,会疑心你暗示要跟他分散,除非你有此心,否则请勿造成不必要的误会。送刀剑给人更属不当,往往令人产生很坏的联想,法国人认为刀剑会切断友谊,中国人则说会破坏关系。此外,手帕象征男女分手,如果你糊里糊涂地将手帕送给女友,那就别怪她第二天不理你。绿帽子在中国人眼里是太太红杏出墙之意,所以千万不要送绿色帽子给已婚男士,万一引起家庭纠纷,你的麻烦可大了。

此外,送礼还须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别人送的礼物,不宜转送他人,否则对原送礼人和受礼人都不礼貌。

第二,最好不要在受礼人居处附近购买礼物,以免造成“临时起意”之嫌,让人觉得你缺乏诚意。

第三,注意包装。草率的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的礼物,都会令人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

第四,中国人送礼时绝不提钱,所以务必将礼品的价格标签取下,否则对受礼人就太失礼了。

无论如何,礼虽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但只要施送合适,就能收异曲同工之妙。贵重的礼品有其当送的对象,小小的礼物也自然有令人欢悦的地方,只是看如何赠送罢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送礼才能让人难以拒绝

送礼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词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送回,这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中的呢?关键在于借口找的好不好,送礼的道理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些方面。送礼通常有以下6大技巧:

1.打土特产牌

礼物选用家乡的土特产品。回老家一趟,顺便捎了点土特产品,让对方尝个新鲜,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上级、同事,一般都会接受。

2.踏雪无痕

如果想送给朋友烟酒一类的东西,可以用不露痕迹的方式送过去。跟他打声招呼:“今晚上到你那儿聚一聚,你准备菜,我带酒。”到时带上酒和烟,喝一瓶留一瓶,顺手把烟也给留下。礼也送了,感情也深了,踏雪无痕,是高超的技巧。

3.巧借东风

有时想给人送礼,但又跟受礼者不熟,不好唐突。这时可以找到受礼者的熟人,让他引见一下,如选择受礼者的喜庆之日,跟着他的熟人一块去贺礼,有熟人引见,受礼者一般不会拒礼。第一次见面后,下次你就可以自己去和他联络感情了。

4.投其所好

一位下属平时受上司照顾颇多,心存感激,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报答。

一天,他偶然发现上司喜欢养金鱼,就到处寻觅,总算弄到了几种稀有品种,放到了上司的鱼缸里,令上司喜笑颜开,回报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5.人情也是礼

送礼有时不一定要买实物、给人实惠,与人方便也是一种礼品,如利用你的关系帮助朋友买到低于市价的东西,帮朋友的孩子升学、转学等,你可能未花分文,只是帮他找找人、托托关系,对方已经将你这份“人情”当礼物收下来,记在心中了。这样,你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了。因此,你可以充分调动手中的关系网,把你的礼品用人情的方式送出去,既安全又实惠。

6.醉翁之意

有时给家庭困难的人送礼,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以免让人感觉你是在居高临下的施舍。如果是送实物,可以说这东西搁在家里也是闲着,让他拿走先用,等以后自己要用了再找他要回来。如果送钱的话,可以说先拿去花,以后有钱了再还。这样,既达到送礼的目的,又照顾了对方的自尊心。

给外国人送礼,也有很多讲究的。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以赠送礼品来表达谢意和祝贺,以增进友谊。给外国友人馈赠礼品要尽可能考虑受礼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是赠送礼品最基本的原则。如不了解对方喜好,稳妥的办法是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中国人司空见惯的风筝、二胡、笛子、剪纸、筷子、图章、脸谱、书画、茶叶,一旦到了外国友人的手里,往往会备受青睐,身价倍增。礼不在重而在于合适,有时送太贵重的礼品反而会使受礼者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