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先学酒桌礼而后建人脉(1)
从初见时的打招呼,到稀松平常的握手,再到不经意间的行为举止,一个合理得体的礼仪,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都能为一次成功的聚会打下基础。
礼仪和礼尚往来的学问,你必须要懂得。
学习礼节虽不是一件难事,但要做到处处讲礼节倒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譬如:在街上无意间踩了别人一脚,能说一声“对不起”;在公交车上能让座给老弱妇孺;在与他人谈话时能做到耐心地倾听……这些就是礼节。
说它难吗?谁都可以做到。说它易吗?做到的人却不多。礼节不等于一套公式,并不等于“鞠躬如也”。礼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有位朋友说得好:“要学习礼节,最好是从公共场合待人接物做起。”此话说得真是恰到好处,礼节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共守的东西,大家都讲究礼节,人们相处就会更融洽、更友爱、更和睦、更团结起来,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有许多人能够在社交场合中讲求礼节,而且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但是当他在公共场所中,却显得粗鲁和蛮横,争先恐后,唯恐吃亏。我们在搭乘公共汽车和上火车时都可以见到这种现象,人们一窝蜂地上车而把老弱妇孺挤在一边;在车辆上也蛮横占座,对老弱视而不见……这种人尽管是社交场合中的君子,社交能手,但由于他只讲个人利害得失,因此,可以说他在社交场中的礼节是虚伪的。礼节不是为表演用的,而是日常生活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精神。一个人能够做到处处讲礼节,那么,当他出现在任何社交场合也不会失态。
俗话说:“先学礼而后问世。”学些什么礼呢?彬彬有礼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没有人生下来就懂礼,家庭、学校、社会,逐渐教导我们成为一个具有彬彬风度的人。但是,如果每做一件事都用一套刻板的礼仪岂不很烦琐。
事实并不尽然,因为,有许多礼仪事实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我们早已感觉不到它的约束。另外,关于人情往来、社交活动等较特殊的礼节,只要我们基于尊重、体谅别人的心情之上,也都是不难做到的。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当受到别人尊重时,自然会感到快乐;当受到别人轻视时,自然就会觉得气恼。不管在任何时代,这种导致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始终不变,这是人类的通性。而促使这种关系相处圆满的最好方法,就是“礼”。它代表尊敬、尊重、亲切、体谅等意义,同时,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被以礼相待的人喜悦。如果能身体力行,适当地做到“多礼”,则必然“人不怪”而大受欢迎。所以,彬彬有礼的风度,不但能成为你高贵的“饰物”,同时还能给你带来最佳的人缘。
不要小看打招呼
父辈们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叫大呼小”。所谓“叫大呼小”,就是见到熟人要打招呼。一声“叔叔好”,除了可能带来糖果的实惠外,更可以带来人情的温暖。就是“礼”,它代表尊敬、尊重、亲切、体谅等意义,同时,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含蓄,因此,特别讲究礼节。由于太重视繁文缛节,以至于有些人对“礼”的认识发生偏差,他们以为只有对长辈、上司,或想讨好对方时才讲礼节,对晚辈或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就可马虎。
甚至还有人认为,礼貌只是社交上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其他价值。如果以这些态度来评断礼节,岂不是使人际关系变成“钱货两讫”的交易关系,和做生意又有什么两样?
现代心理学指出“自尊是维持心理平衡的要素”。可见每个人要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都要有活得“理直气壮”的感觉,也就是处处受人尊重,才能进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尊重、体谅等“礼”节,绝不是规章条文,也不是虚假问候,而是发自内心最基本也是最真诚的行为。
所以,礼,绝不能也绝不是只讲求形式,要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从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出发,在社交场合中,自然也就能以平实有礼的态度与人交往和沟通。
握手一定要“出手不凡”
手能拒人千里之外,也可充满阳光,让他人感到很温暖。通常,人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
握手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吗?名人每天不知要握多少次手,而一般人从早到晚,接洽公务,拜访朋友,也无时无刻不需要伸出这一双沟通情感的“桥梁”之手。握手,实在是太普通的礼节了,但有很多人因此而忽略了它。其实,就是因为太平常,所以更应该重视,更不容掉以轻心。
那么,正确的握手礼节是怎样呢?
一般来说,当有人介绍你和朋友认识的时候,你应礼貌地主动伸出右手与对方相握,表示欢迎或高兴认识之意。如果有手套,应先行脱掉,再伸出手。
两手交握之际,必须注意用力得宜。太重了,像是仇人相见,要扭断对方的手;太轻了,又显得过分自负,毫无诚意。正确而又让人觉得舒适的握手方式,应该是握得紧密有力、充满热情。如果伸出来的手无力地向下低垂,不但失礼,也会叫人觉得你毫无诚意。
久别重逢或是友情较深的人相见时,总是两只手握得紧紧的,并且表情愉快,这样的握手方式充分表露了对朋友的真诚,也让人深深感受到相见的欢愉气息,令人兴奋。平常与人握手时,如果能本着这种“诚意”,必能为你带来更多的朋友。
聪明的男士在与人握手之时,就能留给人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出手的轻重、摇动的方式都有一定的分寸。此外,还要注意什么时候该伸出手来,什么时候不可以,也应了解与长者相见时握手之礼当如何运用。主人周旋在宾客中时该如何?当客人应邀赴宴时,需特别注意的礼节有哪些?男女之间的握手有什么忌讳?这些都是必须随时注意的,此即所谓的“男女有别,主客不同”,不能不弄清楚。
如前所述,握手虽是一种很普通的社交礼节,却仍有它的规矩,搞错身份,随意伸手与人相握,有时会得到适得其反。
握手的礼节不但男女有别,就是主人与客人也是不同的。男士务必要分清楚自己在各种场合中的身份,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出手”。我们知道,在社交场合中,男性与女性所应注意的礼节有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握手也是如此。
男士与女士相见,或男士被介绍给女士时,应等女士伸出手来,才可以伸出手去和她相握,而且握的时候,也应轻轻地握,不可像和同性握手一样用力摇动,以免握痛女士们的纤纤玉手。还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的是,男士与女士握手时,应先脱掉手套,而且必须站立,而女士们则尽可坐着,或戴着手套与人握手,这是西方人“女性优先”的传统。
如果女士没有与你握手的意思,则身为男士的你,只要欠身点头,微笑为礼就够了,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抓住她的手,摇之、撼之,这样轻则惹人生厌,重则可能惹出无谓的风波。有些女士,尤其是未婚女子,多半比较拘束,或不习惯与男性握手,这时你要是先把手伸出去,会让对方十分为难。这点身为男士,不可不知,否则很可能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出丑。
主、客在握手礼节上也是有差别的。
主人处于迎候与招待客人的地位,客人则是被欢迎和受招待的,于是主客之礼必须弄清楚。身为主人,在宴客的场合中,必须先伸出手来与客人握手,绝对不可以等客人先伸出手来,才与他相握;而在送客的时候,应与客人一一握手道别,并感谢对方接受邀请。
如果是客人,当主人向你伸出手来的时候,你必须立刻回握住他的手,切勿东张西望或犹豫不决。倘若告别的人很多,主人一时未能跟你握手,那你就应等候片刻,千万不可不辞而别,或争先伸出去乱握一阵,那是很不礼貌的,不仅会令主人感到不悦,也会让人觉得你举止失态,没有风度。
一个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的男士,对“握手”这种细微的社交礼节会加以注意地一适时“出手”,才不会“握错手”,才能把友谊送出去,再把对方的友谊接受过来。
最后,重复几项要点多加注意:
1.与人握手,一定要用右手(右手有伤可先声明,以左手代替亦可)。
2.不可先伸出手握女士的手,除非她先伸出手来。
3.在公车、戏院等拥挤或相隔很远的场合,不必握手,只需点头为礼。
4.当对方两手抱着物品,不方便握手时,千万别伸出你的手,免得对方不知所措。
5.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清楚并致歉。
不起眼的握手也有很多门道。只有熟悉并运用这些知识,才能做到“出手不凡”。
酒局后的单独拜访
拜访和串门子不同,串门子多半是指街坊好友间的往来,随兴所至,要来就来,想谈就谈;如果说有目的,顶多只是加深既有的情谊而已。专程拜访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开口也必须“言必有物”,对象则大多数是新结识的朋友、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有利益相关的人,所以拜访时的礼节就不像串门子那样轻松随意了。
在一般的情形之下,到别人住处去拜访是有许多好处的。
第一,向对方表示你的敬意,也是表示你想接近对方的诚意。如果双方的地位不是过于悬殊,被拜访的人一定要“回拜”的;如果晚辈去拜访长辈,下属去拜访上司,那么长辈和上司都不必回拜晚辈和下属。
例外的情形也是有的,如果长辈去拜访晚辈,上司去拜访下属,那常常被晚辈和下属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光荣。
第二,到对方住所去拜访,多少是为对方着想,因为对方在自己家里,可以随便很多,不必穿着整齐,也节省外出的时间。
第三,容易对对方有较深刻的认识,因为对方所住的地方、对方的家人和对方家里的布置装饰等,都会使你更加深入地认识对方、了解对方。
譬如,对方家里有一架钢琴或高级音响,那多少可以知道他对音乐有兴趣。从对方所有唱碟的种类,又可以看出对方喜欢哪一种音乐,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是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此外对方墙上所挂的图画、相片以及他所有的书籍、报章杂志、小摆设、纪念品等,都可以增加你对他的了解。有时,对方向你解说他的相册,那你对他的过去也会有更多的认识。
第四,在对方住处谈话比在公共场所气氛容易融洽,使双方都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情调里面畅所欲言,并且比较容易接触到彼此的私生活,给大家的友谊发展做了良好的准备。如果能够常到对方住处去拜访,双方的关系会很快密切起来的。
第五,到对方住处去拜访,还可以有和他的家人接近的机会。如果你同时也结识了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或是和他同住的亲戚朋友,那么,你和对方的友谊关系就发展得更密切、更巩固了。古语说:“君子爱屋及乌”,如果你对一个人真有好感,你必定会对他的亲人和挚友同样产生兴趣的。
在拜访之前,最好用口头或电话约定一个时间,然后再去拜访。这不仅可以避免自己吃“闭门羹”,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和对方约定时间,拜访的时间一定要非常短,因为对方没有准备,如果拜访的时间长了,就可能耽误他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之下,对方为了礼貌,可能还是热情地挽留你多坐一会儿,但是你千万不要依依不舍,宁可下次约定一个方便的时间、场所再作长谈。
即使约定了时间,拜访的时间也以20~60分钟为限。如果对方兴致很好,不妨再多谈半小时。最好不要再拖下去。宁愿和对方在兴趣甚浓时分手,不要拖到没有兴趣的时候不欢而散。在兴趣甚浓时分手,留给对方无穷的回味,这样来日相会才有期;如果不欢而散,双方的友谊就难以继续发展。
如果看见对方心不在焉或是不大说话,这时,他多半是有什么事情等待着要办,或是心情不大好,这时你就要准备告辞。告辞的时候,还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好像能够和对方会面已经非常满足,不要表露出失望或不满足的情绪,以免使对方有内疚感。
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和对方商讨或请教,那么就“开门见山”、表明来意,千万不要东拉西扯,浪费许多时间。如果在你说明来意之后,对方表示愿意现在和你谈谈,那么你就要问对方有多少时间可以让你支配。如果时间到了,问题还没有头绪或还没有全部解决,除了对方表示可以继续谈下去之外,要立即结束谈话,把还没有谈完的事情留到下次有机会再谈。
临去时,不要忘记向对方表示谢意。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过于重视自己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就无限制地拖延下去。结果耽误了别人的事情,妨碍了别人的生活秩序,使对方产生了不良的印象,也就破坏了彼此刚建立起来的友谊。
在和对方谈话时,还应该留心一下环境的变化,譬如也许对方的妻子或小孩在催促他做什么事情,那么,即使对方本人兴致很高,你也应该立即告辞。如果遇见有另外的朋友来访问对方,你也应该告辞,以免妨碍他们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