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沟通的艺术:鬼谷子的心理操控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捭阖术(6)

说利害

蔡泽继续道:“如翠鸟、鸿鹄、犀牛、大象之类禽兽,其所处的形势并非距离死亡不远,之所以容易死掉,是因为迷惑于诱饵。苏秦、智伯之智,并非不足以远离耻辱和横死,之所以死掉,是因为贪恋权势、财利而不知休止。是以圣人创造礼来节制人之欲望,使为政者取民有度,用民有时、有止,所以其志向长存,言行不骄,始终能遵守礼义行事,使得先辈创造的光辉功业得以流传继承下来。当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到了葵丘之盟时,生出了骄矜之志,于是有九国诸侯相继背叛他。吴王夫差驱兵横行天下,以强兵悍勇轻视诸侯,冒犯齐、晋两个大国,最终导致国破身亡。夏育、太史嗷勇猛绝伦,大喝一声,三军为之退避,最后却死于匹夫之手。以上诸人,都是因为达到人生顶峰却不退敛,不知卑让俭约所招致的祸患。当初商鞅为秦孝公明令典刑,禁绝奸邪,公正赏罚,调整农、商,统一民俗,劝民勤垦,熟习战阵之事,是以举兵则国土大增,休战则国力富足,所以秦国才能无敌于天下,威震诸侯,成就秦国今日基业。大功已成,商鞅最终却被车裂而死。楚国方圆数千里,雄兵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卒攻之,一战则陷其郢都,烧其先王陵寝,再战又吞并其蜀汉;而后白起率军跨越韩、魏之境攻打强赵,杀赵括,屠灭赵卒四十余万,长平之下血流成河,秦军沸声震天,遂乘胜围困邯郸,使秦奠定帝业。楚、赵俱天下强国而秦之仇雠,自此之后,楚、赵皆畏服不敢图谋秦国,皆白起之功。观白起一生,攻陷七十余城,功名赫赫,最终却被秦王赐剑自杀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王制订法令,减损权臣世家之威,罢去无能之辈,废掉庸才,减省不急之需,堵塞私相授受,大变楚国风俗。禁绝游民,劝农奖战,兴兵南取杨越,北吞陈、蔡二国,破去合纵连横之论,使游说之徒无所开其口,禁止朋党以激励百姓,稳定国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功名铸就,最终却身首异处。文种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使勾践免于会稽山亡国之危,率四方之士,勤苦兴国,辅佐勾践败亡夫差,一雪前耻,令越王称霸。功成名就,却被勾践负义赐死。此四人,皆是功成不退,终于难逃大祸。这就是能伸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的那一类。范蠡深知此,所以能超然远避,成为富可敌国的陶朱公。君没见过赌博吗?有时下大注全押,有时下小注慢慢玩,此中道理君自知晓。”

最后,蔡泽将之前所言的种种福祸得失,投映到范雎的身上,以使范雎幡然而悟。

蔡泽道:“今君为秦相,为秦王谋划于帷幄之中,坐制诸侯,慑服三晋,使六国不得合纵,栈道千里,通联蜀汉,使天下皆惧秦王,秦之欲以得,君之功已极,此时亦秦国上下将要瓜分功劳之时。如此时不退,则君将步商鞅、白起、吴起、文种后尘。我听闻‘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尚书》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商鞅等人的结局,非君之所望吧?君何不于此时归相印于秦王,避相位,谦让于贤者。退而居于山川秀美之所,必有伯夷之廉风远扬,长保应侯之爵位,子孙世代称孤,兼有许由、延陵季子让位之美名,乔松之高寿,岂非胜过与祸患相伴而终?君何所择?若是眷恋权位,犹豫不能早决,必将有商鞅等人之祸。《易经》曰‘亢龙有悔’,这就是说能上而不能下,能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自返之类。愿君熟虑,早为自全之计!”

蔡泽收口后,范雎当即称善,范雎想不到自己雄辩滔滔却只反驳一个回合就甘心服输。其实,并非蔡泽的口才比范雎厉害,而是范雎所处的形势令其自惑,身处局外的蔡泽正好从福祸方面切入,运用捭阖之术,从阳和阴两个方面陈说说辞,最终说服范雎。因为范雎将“大祸临头”,所以蔡泽用“阴”的说辞来作为结束之语。

范雎本非秦国人,不存在誓死忠于秦王,他所最关心的是个人的功名利禄,也正是因为他最在意这个,他才当局者迷,最终被蔡泽说服,蔡泽深明此点。

最后范雎将蔡泽举荐给秦昭王,并请辞隐退,蔡泽如愿取代范雎当上了秦相。

可为鬼神善施捭阖

引说

鬼谷子曰:“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

也就是说,诸如贤者、不肖者,智者、愚者,勇者、怯者,仁者、义者,虽然各有其差别,却都可以运用捭术,或运用阖术,可以使他们进取或后退,可以使他们卑贱或尊贵,这一切都要靠“无为”来做到……运用捭术贵乎周严,运用阖术贵乎紧密,无论周严或紧密都要做到令人无法察觉,才符合捭阖之意……所以运用捭术,可以使自己出去或放对方进来;运用阖术,可以封闭自我或封闭对方使对方离去。

解读

以上内容主要有两个意思:一,用捭阖之术,可以游说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情形下游说陈辞,变不可能为可能,以达到我方想达到的目的。二,要想令捭阖之术运用成功,就必须要做到周密,令对方无法捕捉到痕迹。

简单地说就是,只要有需要,捭阖之术对什么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施用,遇到任何事情,也都可以借助捭阖之术解决,关键在于要周密。

在此,我们用事例分别对上文提到的两个意思做一下简单分析。

苏代为周得高都

战国时,楚国攻打韩国,围困其雍氏,韩国于是派使者到周国征调兵马和粮食。此时,东周国已经在东周的基础上又分裂为东周和西周,国小民贫。东周君主夹在韩、魏和秦国之间,生存极其困难。如今,韩王来征调兵马和粮食,令东周国君大为恐慌,不知如何是好,赶紧派人找到苏代(苏秦族弟)问计。

苏代笑道:“这有什么可犯愁的?臣不仅能让韩国不向君上征调兵马粮草,而且还能让韩国将高都献给周。”东周国君大喜道:“果真如先生所言,孤就将国事全都拜托于先生。”

苏代到了韩国后,求见韩之相国道:“楚军攻打雍氏。扬言三月陷城,如今都五个月了,仍受挫于城外,可见楚军已经力竭。今相国乃征兵马粮草于东周,岂不是告诉楚军,韩国就要抵抗不住了?”韩之相国道:“不错,但是去东周催征兵马粮草的使者已经到东周了啊,也来不及召其回来了。”苏代道:“如此的话,何不让使者将高都献给东周。”韩之相国勃然怒道:“免去征调兵马粮草已经是很不错了,还要让我国将高都割给东周?”

苏代道:“将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成为韩国的附庸,秦国知道后,必会愤然与东周断交,如此则是韩国失一城而得一国,岂不美哉?”“好!”韩之相国同意道。于是,韩国果然将高都送给东周。

在当时弱肉强食的背景下,小国不被侵略割地请和已经很不错了,能在和平的条件下,令一个气势凌人的大国向小国割地结好,真是绝无仅有的事。

苏代正是利用秦、韩、周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利用捭阖之术,将韩国的进与退玩弄于股掌之上。

慎子许齐五百里之地

战国时,楚太子熊横在齐国做人质。后来,楚怀王薨,熊横向齐王请辞回国。

齐王要挟道:“给我东地五百里,就放归太子,如不然,就请太子继续留在齐国做客吧。”

熊横道:“请大王允许我先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

熊横问老师慎子可否答应齐王的要求。慎子说:“答应齐王吧。土地本来就是奉养身体用的,可以用五百里之地换回太子回国的自由。况且,因为爱惜土地而不回国为先王奔丧的话,也不符合孝义。”于是熊横答应献给齐王五百里之地,齐王将熊横放归。熊横回国后,即位为楚襄王。

很快,齐王就派出五十辆车载着使者来楚国接收土地。

襄王问慎子:“齐王派使者来求索东地,如之奈何?”慎子道:“大王明日上朝,可令群臣陈献应对之策。”

次日退朝后,上柱国子良进宫见襄王。襄王道:“寡人为了返回国中,继承社稷宗庙,不得已答应齐王割让东地五百里予齐国。今齐王遣使来索地,为之奈何?”

子良献计道:“大王不能不送给齐国。君无戏言,许诺献地于强齐而反悔,大王就会失去威信,以后将难以与天下诸侯交往。请大王将东地送给齐国,然后发兵再夺回来。送出东地,是守信;再行攻讨,是用武。所以臣以为大王可兑现承诺。”

子良走后,昭常来见,昭常献计说:“大王不能将地送给齐国。言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丧失东地五百里,就是千乘之国的一半。那样的话,我楚国将徒有万乘之虚名,而无千乘实用之地。臣愿以死为大王守东地,请勿予齐国。”

昭常走了以后,景鲤又来见襄王,献计说:“大王不可将地送给齐国。以王者之尊,许诺于强齐而食言的话,就将在天下诸侯面前丧失信义。如今我楚国难以独自守卫东地,臣请去秦国求援。”

景鲤走了以后,襄王将三人的计策都告诉了慎子,说:“寡人用何人之计为善?”

慎子道:“三人之计,大王可皆用之。”襄王以为慎子在敷衍自己,不悦道:“此话怎讲?”慎子道:“大王可明日派子良驱车五十乘去齐国献地,次日遣昭常为大司马,率军驻守东地,再次日命景鲤求救于西秦。”

襄王遂用此计。

子良到了齐国后,齐王就派使者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对齐国使者道:“我为我王守卫东地,誓与之共死生,五百里之境,下至五尺之民,上至六十岁之老人,三十余万,弊甲钝兵(破旧的铠甲和不够锋利的兵器),皆视死如归。”

齐国使者灰溜溜回去将情况报告给齐王后,齐王责问子良道:“大夫来献地,为何昭常还誓死守卫?”

子良道:“臣受弊邑之王命来献地,出于至诚,定是昭常矫旨抗命,大王可发兵攻之。”

齐王果然发兵攻打昭常,还没等齐军走出国境,秦国五十万大军就已经陈师于齐国右翼,宣言恐吓齐王道:“要挟楚太子,使人难以归国,是为不仁;又欲强夺人五百里之地,是为不义。今齐军罢兵则已,不然,则一决雌雄。”

齐王因而大恐,马上罢兵讲和。

从上事可以看到,慎子最初总是处于被动,为形势所迫。等到子良等大臣献计应对齐国索地一事时,慎子才因势设计,令齐国难以取地。纵观整个事件经过,慎子跟随襄王从齐国返回楚国,到设计应对齐国取地,都是在运用“捭”之术,非常周密。在慎子的计谋具体实施阶段,运用的主要是“阖”之术,轻易地就将楚襄王置于事外,将楚国不愿献地之事做成是楚国大臣违抗王命之事,又通过“捭”之术让秦国横插一脚,从而迫使一直占据主动权的齐国瞬间陷入被动局面。在“阖”之术实施的时候,子良、昭常、景鲤三人按序依计行事,配合紧密,令慎子的“捭”之术得以完全发挥其能量,最终在神不知鬼不觉中,令齐王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