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解决孩子“天生”的睡眠问题
我在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儿童睡眠障碍中心工作时,经常会接到家长们打来咨询儿童睡眠问题的电话。每当我接起电话,家长们就会纷纷诉苦,比如绝望地说“我已经束手无策了”或者“我们已经智穷计尽了”。这样的电话接得多了,我也就自然而然能猜出他们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通常来说,这些家长都有一个5个月到4岁大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里的第一胎),这个让父母头疼的孩子要么无法安稳地一觉睡到天亮,要么会在夜里反反复复醒来。家长们疲于应对,表现得沮丧、筋疲力尽甚至怒气冲冲,家庭关系因此变得紧张。家长们开始怀疑,到底是遗传方面出了问题,还是自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在我遇到的绝大部分案例中,家长们在打电话求助之前就已经咨询过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儿科医生了,而他们得到的建议无非是“你就随他哭闹去吧,哭完了就消停了,不能太宠着他” ,或者 “这是挺自然的一个阶段,等他慢慢长大,自然就好了” 。尽管家长们不想放任不理,但是在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不奏效之后,就开始考虑破罐子破摔了。家长们越是绞尽脑汁去尝试各种办法,这种消极的放任情绪就来得越猛烈。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受不了,他们会想:“在我自己崩溃之前,这孩子能不能消停啊?”
一开始,事情还处于可控阶段,但是,如果孩子晚上睡不好,或者有其他闹心的睡眠问题,比如夜惊、遗尿、做噩梦或打鼾,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束手无策。但事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通过努力,绝大多数儿童的睡眠障碍都可以得到缓解,部分可以完全治愈。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睡眠问题的分类方法,从而自己为孩子确认症状。同时,本书也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我在儿童睡眠障碍中心工作时,通常会同时会见家长与孩子,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我会详细询问孩子的睡眠情况,搞清楚睡眠问题的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发作时症状如何、在症状出现时家长采用的处理方法以及家族病史及其他可能影响睡眠的因素。了解以上信息之后,给孩子进行体检,个别案例再辅以实验室研究,一般情况下,我都能准确判断出睡眠障碍类型与起因,从而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我们通常不采用药物治疗,而是与家长一起给孩子制定新的作息规律,探讨新的应对方法。
治疗中,需要矫正儿童的生物节律,至少需要重新制定作息规律,让儿童适应新的入睡时间,母亲们则要减少夜间喂食。在此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正确掌控孩子的行为,适当地激励孩子。
我通常会不厌其烦地与家长们讨论治疗方案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赞同这个方案并且有自信从始至终贯彻它。因此,在讨论中,我尽量让家长来做选择。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层次都不同,最佳治疗方案也大相径庭。如果孩子年纪稍大一点,我们会征求他的意见。这样得出的方案才能恰如其分地符合每一例个案。
儿童睡眠障碍既不是家长失职导致的,也不是一个所谓的“自然阶段”可以等它自然度过,有睡眠障碍的儿童通常没有任何生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在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儿童睡眠障碍是普遍存在的,而通过适当的治疗,绝大部分症状都能得到缓解。
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如针对睡眠中的呼吸暂停综合征,我们通常给予药物治疗,或者辅以外科手术。而在应对抑郁性嗜睡、做噩梦、夜惊或黑夜恐惧症等障碍时,我们则更多地考虑情绪因素。总之,准确判断病因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
儿童的睡眠状况不仅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习惯,更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我常常听到家长们说:“我的孩子真是个好孩子,不哭不闹,等我们摇他,他才醒来吃奶。”尽管家长们说的是婴儿睡眠状况良好,但这种评价不由自主地就有了道德评价的意味,在他们看来,不哭不闹的孩子是“好”孩子。
这种评价很容易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孩子有睡眠问题,家长就会焦躁不安,会很自然地将这样的孩子称为“坏”孩子。如果夜夜都要照顾一个哭闹不休的孩子,反复起来安抚他,家长的睡眠就会完全被剥夺,如果情况严重,家长的负面情绪还会延续到第二天白天,他们会感觉心力交瘁。此时,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波及与配偶、朋友的关系。如果你正在遭受如上所述的痛苦生活,那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的孩子可以睡得更好,你也可以睡得更好,而解决之道就从准确判断孩子睡眠障碍的类型开始,循序渐进,找出治疗方案。
你家孩子天生就睡不好吗
如果孩子在睡眠中躁动不安,家长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天生就睡不好,或者天生就比同龄人睡得少。这种看法真是大错特错,只要不是患有严重的生理或心理疾病,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睡得很好。
事实上,家长们的错误看法在医院产房里就产生了。我听过产房护士跟孩子家长说:“你的孩子根本不睡觉,你可有得受了!”由于家长们深信自己的孩子天生就睡不好,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睡眠障碍不闻不问,任由他养成错误的睡眠习惯。其实,这些“天生”睡不好的孩子,只要稍加治疗,就能成为优质睡眠宝宝。
睡眠好坏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天生就拥有优质睡眠习惯,他们在出生后几周内,夜里根本不哭不闹,喂奶时家长甚至要主动唤醒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仍旧保持着婴儿时期的睡眠习惯,无论周围环境如何,他们都能自顾自地酣然大睡。而有的孩子就不一样,任何打乱他们睡眠作息的事都会让他们睡不安稳,家长通常觉得他们是“夜游神”。但是,如果对他们的作息时间与睡眠习惯做适当调整,他们也会睡得很好。
还有的孩子有很严重的睡眠障碍。对这些孩子来说,行为矫正的作用不大,他们通常需要药物治疗。患有极度严重的睡眠障碍的人少之又少,十有八九你家宝宝的睡眠问题是可以治愈的。即使你家宝宝表现出某些睡眠障碍,比如梦游或遗尿,也不用担心,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睡梦中或半梦半醒时,比起失眠当然是复杂多了,但是通过正确的治疗是可以缓解甚至痊愈的。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出现了睡眠问题
只要孩子的睡眠习惯让他自己或家长感到困扰,那就是有了睡眠问题。睡眠问题有的是显性的,很容易被家长察觉;有的却是隐性的,很容易被忽略。例如,如果孩子总是跟你抱怨他无法安然入睡,或者夜间你总是被他吵醒,那很明显你的孩子有睡眠问题。事实上,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很容易被察觉的,如夜间入睡困难,睡眠中易醒、需要家长安抚才能继续入睡,早晨醒不过来或醒太早,日间昏昏欲睡。另外,夜惊、梦游、遗尿等症状也是非常明显、容易辨认的睡眠问题。
然而,有时候家长很难判断孩子是否有睡眠问题。如果孩子晚上睡得少,白天还是神采奕奕,家长们就吃不准实情了。同样,如果孩子双休日睡得很足,到了星期一却还是打不起精神来,家长们也会非常困惑。家长和老师可能会以为孩子在课堂上呼呼大睡是因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事实上孩子很可能是没有休息好或者患有嗜睡症。
家长会觉得孩子变得懒散与易怒了,殊不知在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他有睡眠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睡得很好,都打鼾了,却不知道打鼾可能正反映出他在睡眠中呼吸不顺畅,从而干扰他的睡眠,让他在白天变得疲劳与易怒。
在诸多睡眠问题中,最不被重视的恐怕就是“睡不够”了。每个孩子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并没有标准值,所以很难单单从时间长短来判断孩子到底有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图1-1显示了各个阶段的未成年人每天所需的平均睡眠小时数,包括夜间睡眠与白天打盹。婴儿在出生几个月后,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就减少到11或12小时,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同龄的未成年人在睡眠总时长上相差无几,但分配睡眠的方法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9个月大的婴儿,有的习惯在夜间睡9个小时,在白天打两次盹,每次持续90分钟左右,而有的却习惯在夜里睡足12小时,白天根本不打盹。
一般来说,正常的孩子应该很容易入睡,睡眠质量非常高,在早晨能自行醒来,白天小睡的时间也应该与其年龄相符。如果你的孩子白天举止正常,作息规律,那他应该是睡眠充足的,相反,如果你的孩子早上叫不醒,或者周末会赖床一两个小时,那他很可能没有睡够。尤其是当孩子白天昏昏欲睡,或者到了下午明显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举止异常,那十有八九他没有睡够。
图1-1 未成年人睡眠时间参考值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儿童白天的行为举止来判断其是否昏昏欲睡或举止异常,但是,由于儿童缺乏足够睡眠的外在表现具有隐蔽性,所以一般很难判断。例如,一个两岁的婴儿晚上只睡8小时,白天却精神很好,举止正常,看上去已经睡够了。可是,8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一个两岁的婴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家长能找出孩子只睡8小时的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那么孩子应该会多睡1~2小时。此时,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举止有了很大的改善,然后发现一些之前没有发现的征兆,而这些隐蔽的征兆正显示出孩子睡眠不够充足。睡眠充足的孩子白天心情更好,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除了“睡不够”,另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扰的睡眠问题就是夜间多次醒来。有的儿童(通常在6个月到3岁之间)会在夜里醒来好几次,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能睡足所需的睡眠时间。他们每次醒来,都需要家长安抚,才能回到睡眠状态。家长们总是不能确定这样的状况是否正常。一般来说,一个足月出生的婴儿在三四个月时就能持续一整夜的睡眠状态了,也就是说,他们即使在夜间醒来,也能自己再次入睡。
五六个月的孩子在夜间醒来后无法自己入睡,或者在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良好睡眠后又开始在夜间频繁醒来,家长就要注意了,孩子的睡眠连续性可能出了问题。
在探讨具体的睡眠问题及解决方法之前,读者需要了解一些睡眠的基本知识。尽管不必对所有的睡眠研究成果烂熟于心,但是,了解一点睡眠的基本概念、儿童正常睡眠习惯的养成、错误睡眠习惯类型等知识,也是有益无害的。它们能帮助你在孩子错误睡眠习惯的萌芽阶段提高警惕,在其养成阶段予以纠正,同时预防其他睡眠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