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国区域发展总框架大格局——变动中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2)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实施了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实施的就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自此以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带动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自1999年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由此,国家在2006年首次明确提出了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优势,使东部地区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务院于2006年5月发布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同时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了海口、宁波、厦门、深圳、青岛、广州、张家港、烟台、福州保税港区。2008年以后,国务院又相继发布、批准了一系列规划与政策,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另外,“十二五”规划强调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品发展。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以及中西部其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推进三峡等库区后续发展。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二、区域经济规划方案构想
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充分发挥地区区域特色和优势,使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快速、持续、平稳、有序发展,在原来的区域发展规划的大格局下,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作了大的构想。
(一)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构想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按照十一五中国区域的规划,全国将拟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
四大板块:就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这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指的是:
(1)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
(4)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6)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7)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组团;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服务业—旅游用品生产”基地。
(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济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二)三大地带十大综合经济区构想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现行的区域规划方案存在的一些明显缺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提出,目前在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情况下,重新考虑划分中国的综合经济区。
报告设想的新“三大地带”、十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方案如下。
1.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分为4个综合经济区
(1)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重点是建设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农业以玉米、大豆和甜菜为主,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4省市。充分发挥人才、知识密集以及信息中心的优势地位,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以京津大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镇群为依托,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尽快形成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城镇群。
(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或长江下游综合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金融中心,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制造业中心,特别是轻工业装备产品制造中心,以及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
(4)东南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3省。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全国最大最重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具有全国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2.中西部地带分为3个综合经济区
(1)黄河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与河南5省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工业基地。以西安、兰州为核心进一步聚集生产要素,建成中西部装备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发展区。
(2)长江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6省市。建设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及建立在农产品基础上的深加工工业。建设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全国第三大汽车工业基地(武汉)和其他交通设备工业基地(重庆的摩托车制造)。
(3)珠江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建设成为中草药和生物制品研发与生产基地,以桂林山水、昆明春城风光、贵州黄果树瀑布以及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内容的沿珠江旅游风景带。
3.远西部地带分为3个综合经济区
(1)内蒙古综合经济区。包括内蒙古1省区。充分发挥煤炭、天然气和水能等能源资源的优势,强化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力度,尽快成为全国新的能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载能原材料工业;保护和利用好天然草场资源,减少牧民数量,实行集约化的家庭庄园式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沙产业,建设若干沙产业基地。
(2)新疆综合经济区。包括新疆1省区。建设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建设具有优势的瓜果、棉花和西红柿种植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如葡萄酒酿造业、果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设全国石油生产最大的接续地;建立沙产业基地。
(3)青藏高原综合经济区。包括青海和西藏2省区。主要任务是世界屋脊的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优势资源(如天然气、盐湖资源、有色金属开采等)开发,并采取保护式的开发方式,避免小规模、分散式的资源开发模式。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围栏畜牧业以及特色民族风情旅游业。3.中国正在形成6个核心经济圈带
(1)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3)黄三角经济区。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
(4)海西经济区。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万亿元以上。
(5)成渝经济区。幅员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GDP占西部总量30%。
(6)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面积4.25万平方公里。
三、中国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的设定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制定新时期的区域政策目标
当前,中国确定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人口增长、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的约束。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必须要围绕国家总体目标,必须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总体上解决中国区域发展的重点、布局和体制、机制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发挥其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新时期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必须体现3个原则:(1)效率与公平统一;(2)人与自然和谐;(3)地区之间良性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