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谁敢横刀立马(5)
红军会师之初,张国焘就派秘书黄超给彭德怀送来了几斤牛肉干、几升大米以及两百块光洋。
送牛肉大米尚能理解,为什么还要送这么多光洋?彭德怀有些疑惑。黄超的解释是给彭德怀“解决困难”,随后他话锋一转,提到了会理会议,显然是知道彭德怀在会上受批评的事。
彭德怀老实作答,仗没打好,当时有点情绪,也没有什么。
黄超接着说,张主席(张国焘)很知道你,又说起“欲北伐必先南征”之类。一番谈话下来,彭德怀便弄清楚了黄超是来当说客的,是要挑拨他和毛泽东等人的关系。
彭德怀顿时警惕起来,他在湘军里面一直做到团长,送光洋意味着什么,至此便完全明白了。他对黄超说,我和你们张主席没见过面,“我的困难是部队的困难,你这两百块光洋我不要”。
后来彭德怀多次对杨尚昆说:“我是行伍出身,对旧军阀的那一套我还不清楚吗?张国焘算什么东西,把我看成军阀了!”
至8月下旬,中央和张国焘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原因是张国焘一直不愿意北上执行中央的决定。中央开政治局会议,张国焘以肚子疼为借口,躲在红四方面军的后勤部不到会。中央只好派周恩来去问他,一来二去,周恩来竟然成了联络员。政治局这样开会,在中共党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周恩来回忆,那时中央同张国焘的关系,就好像是延安时代中共和蒋介石的关系差不多。毛泽东一语道破:和张国焘的斗争,实际上是在党内搞统一战线。
这个时候毛泽东非常注意政治策略。张闻天写了一篇文章,说北上是正确路线,南下没有出路。当时的重要文稿要先宣读,才能通过发表。不料文章还没有念完,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就拍着桌子大骂,并扬言只要张闻天敢发表,他就要发动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对他进行批斗。
当右路军到达潘州的时候,李先念部消灭了胡宗南一个团,胡宗南的封锁线被打开了一个口子。这时就等张国焘所率的左路军上来,但张国焘和左路军迟迟不动,中央一再劝说和督促,仍毫无效果。
9月9日,张国焘致电中革军委,坚持“乘势南下”的主张。同时,他又背着中央密电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看到电报,立刻报告毛泽东。
中央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彭德怀问道:“如果四方面军用武力解散我们,或挟持中央南进,怎么办?从防御出发,我们可不可以扣押人质,以避免武装冲突?”
他主张先发制人,扣留陈昌浩作为人质,以逼迫张国焘就范。毛泽东沉思了一会,说:“不可。”
毛泽东在这时候显示了高人一等的政治智慧,他断然决定中央率红一、红三军团单独北上。
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带着五六十人气势汹汹地追了上来,质问说你们为什么要“开小差”,其间他甚至还佩着手枪逼近了毛泽东。彭德怀气愤地想枪毙他,毛泽东的态度则非常镇静从容,他对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说:“你们的张总政委(张国焘时为红军总政委)要南下,我们要北上。你们要是不愿跟着我们走,可以回去。我们现在往北走,给你们开路,我估计,不出一年,你们也会跟着我们北上!”
气氛由此缓和下来,李特等人都回去了。当时中央红军还要经过红四方面军的驻地哨卡,山头上就站着红四方面军的哨兵,中央红军只能从沟下走。大家都怕真打起来,但最后谁都没有动手,后来才知道是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发了话:“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和红四方面军暂时分手后,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彭德怀指挥部队突破天险腊子口,为全军打开了北上的通道,接着又翻越岷山,脱离藏区,到达哈达铺。这就是毛泽东诗词中写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哈达铺的条件比较好,主要是有东西吃了。后勤部在那里办了一个流水席,所有经过的干部,都可以进去吃一次,什么红烧肉、锅盔(当地一种大而厚的烙饼),尽管吃。不过每一个进去吃的人事先都会被叮嘱:“你少吃一点啊!”原因是一路上都饿得实在太厉害了,一下吃得过量,就会撑死。
哈达铺有锅盔卖,每个战士身上又都有一两块钱的津贴,长征路上没机会用,到了这里就全买了锅盔。差不多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锅盔带着,生怕再像过草地那样挨饿。
刚到哈达铺的时候,因为对陕甘宁地区不熟悉,中央红军还不清楚应该到哪里去。有陕北籍的干部恍惚记得陕北有点游击队,但离开这么长时间,也不知道究竟现在怎么样了。
在哈达铺,聂荣臻看到一份国民党政府出的布告,上面说政府正在“围剿”刘志丹“匪徒”。聂荣臻赶紧报告叶剑英,并把布告揭下来送到毛泽东那里。接着,杨尚昆又在老百姓家里看到一份油印的红军传单,上面有“红军占领中心城市的伟大胜利”。
所谓“中心城市”指的是瓦窑堡。后来杨尚昆等人见到陕北红军的领导人之一的习仲勋,还跟他打趣:“你这个瓦窑堡算什么中心城市呀?”
这些材料证明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而且就在瓦窑堡附近。毛泽东看到后非常兴奋,说总要找个地方歇歇脚哇。原先中央是想在靠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自此便确定将落脚地放在陕北。
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时,从红一、红三军团到中央直属队,都只剩两三千人。战士普遍体弱气虚,行军时突然倒地死亡的现象很常见,战斗中也形不成战斗力,特别是难以对付敌军骑兵的突袭。中央因此将部队缩编成三个纵队,对外称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政委,但是公开发布的布告仍只用彭德怀和杨尚昆的署名。毛泽东说,这可以给国民党一个错觉,以为只是红三军团出来了。
离开红三军团之前,彭德怀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他在会上说:“我脾气不好,骂过许多人,对你们这些团以上干部,有时甚至很苛刻。不过这都是对你们的爱护,否则有的同志可能活不到今天,这也可以说是‘骂’出来的吧。”彭德怀讲得很激动,讲着讲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10月19日,毛泽东随一纵队首先到达陕北吴起镇,进入了陕甘苏区境内。
吴起镇以战国名将吴起命名,镇上只有几十户人家,平房较少,大多是窑洞。中央红军的干部战士多为南方人,初次见到,觉得特别新奇。彭德怀随后也率二、三纵队到了吴起。众人正在商议红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毛泽东得到报告,敌军骑兵部队已尾追而至。
毛泽东说,我们这一大堆人跑来陕甘苏区,如果不把跟来的敌人打退,让他们也跟了进来,就对不起苏区,所以一定要下决心在这里打一个胜仗,最少要把敌人打退。
按照毛泽东“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的指示,彭德怀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实施阻击。
中央红军落脚陕甘苏区,士气已经回升,但仗能打成什么样,谁都没有必定把握。况且自古以来,步兵对骑兵就不具优势,因为你在平地上跑得再快也跑不过骑兵,过草地时,有的部队已经吃过马家军(指马鸿宾等“西北四马”的骑兵部队)的亏了。
战斗开始后,毛泽东就赶到附近山上去观看战况。到了山上只听到稀稀拉拉有点枪声,但枪声很快就停止了,众人都很着急,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多久,传令兵赶来报告。听完报告,知道战斗相当顺利,毛泽东这才松了口气。
吴起一带深沟断崖,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从高处往远处望去,看到的都是一道又一道的深沟,沟与沟之间有小块平地,当地人称为塬。这种地形不利于骑兵活动,而有利于埋伏,彭德怀的作战经验何等老到,他马上便下令部署了伏击圈。
追至吴起的一共有两支骑兵部队,一支为隶属东北军的白凤翔骑兵师,一支为马鸿宾属下的马培清骑兵团。白凤翔自以为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不太把红军放在眼里,他让人联络马培清,说他是大部队,应由正面推进,马培清只需从侧翼夹攻。
马培清打仗刁滑,而且熟悉地形,知道吴起这地方骑兵展开比较困难,一听东北军主动要攻正面,自然是求之不得。让开中路后,他率部顺着侧翼川道前进,从头道川进入二道川。
到了二道川,马培清牵马上坡,在山梁上对周围进行观察。不看犹可,一看吓了他一大跳。
不打自垮
头道川和二道川中间的地方叫五里沟口。马培清清楚地看到,五里沟口两边的山岭上已布满红军伏兵,他们因为没有走正面,所以才绕开了这一伏击圈。
马培清赶紧派人通知白凤翔,但已经来不及了。就在东北军骑兵牵着马沿着深沟往塬上走的时候,彭德怀用伏兵突然压下。
为了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他几乎动用了当时中央红军所拥有的全部轻重机枪。在机枪的扫射下,受惊的战马狂奔乱跳,匆忙中跳上马的骑兵无法控制其座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人脚还挂在脚镫里,硬给拖着跑了,在平原上纵马冲击的那股气势荡然无存。
白凤翔骑兵师一共有四个骑兵团,居前的骑兵团首先被消灭,后面三个骑兵团尚未摆好阵势,又让溃退的败骑一家伙给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
第二天,独木难支的马培清骑兵团后移撤退。他们撤得算比较利索,只损失了四五十人。东北军最惨,当后路被截断时,白凤翔还在山下集合军官讲话。红军居高临下,向白部猛烈扫射,白部马上就被打乱了,只得往左侧一座高山撤退。
就在这座高山上,白凤翔被围困了整整三天,直到红军撤离吴起镇才得以下马。该部所有的山炮、迫击炮、重机枪等重型武器都在这次战役中丢弃,成了红军的战利品,红军另外俘虏了七百人,缴获战马、驮马约一千匹。
这是中央红军在长征结束后取得的第一个军事胜利,此役不仅使得东北军、马家军短时间不敢再来追击和侵扰,而且还在陕甘苏区起到了稳定军心民心、重新树立中央和中央红军形象的积极作用。
毛泽东十分高兴,写诗赠予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中央红军到陕北时,当地的肃反搞得很厉害,刘志丹、高岗、习仲勋都被抓了起来。毛泽东出面释放了刘志丹等人,红军也重新进行改编,第一方面军的番号得以恢复,彭德怀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
第一方面军共11000人,下辖一军团、十五军团。当时,一军团人多一些,三军团人少一些,“为了照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历史”,彭德怀主动提议将三军团合并进一军团,这样从此就取消了三军团的编制。
早在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时,为阻止红军北上,蒋介石就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总”,张学良被任命为副总司令。发现红军会师陕北,张学良即调遣东北军五个师,分东西两路向根据地扑来。
东北军装备精良,从连开始,每排就有三挺轻机枪,到团即有迫击炮连,从火力上看,并不弱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是东北军的内部却很成问题,军官们或谨小慎微,敷衍了事,或沉迷酒色烟赌,成天纵情享乐。
第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毕业于东北讲武堂,虽任东北军辎重司令多年,但此前根本没有打过仗,只是因为是张学良的亲信嫡系,才被提拔重用。
东北军进攻红军时本有两条路可走,走北路,路窄而险,又要通过直罗镇等红区,容易被红军截击。开会时,众人一致主张走南路,只有牛元峰像打了鸡血一样振臂高呼:“我主张走北路,我们晚走早住,怕什么?那么胆小,还打什么仗?我一个师都不怕,这四五个师又怕什么?”同时,牛元峰还自请打前阵。
牛元峰的上司本来就是一个窝窝囊囊的人,他在张学良下野期间还曾跟蒋介石暗中往来,生怕牛元峰到张学良面前告发,明知不妥,也只好俯就了牛元峰的意见。
毛泽东选取的歼敌地点正是直罗镇。在战役发起前两天,毛泽东就率两个军团的团以上干部到直罗镇看地形。直罗镇是个不足百户的小镇,三面环山,红军在山上设伏,敌人在镇内简直如同置身于口袋一般。
11月21日晨,彭德怀指挥红十五军团,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分别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冲下,朝正在镇内睡觉的第一〇九师发起攻击。
临时驻扎要建野战工事,这是常规,很少有部队不构筑工事就敢安心睡觉的,但牛元峰轻视红军,镇内连工事都没有构筑。红军一攻击,第一〇九师即被打得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最后全师覆灭。牛元峰自杀身亡,不过直到临死前,他还不知道自己是中了红军的埋伏。
直罗镇战役对中央红军立足陕北至关重要。东北军除第一〇九师外,跟在后面的第一〇六师的一个团也被全歼。张学良原来对蒋介石的命令就执行不力,自此以后就干脆停止了进攻。
在直罗镇战役中,两军团共俘敌5300余人,缴步枪3500余支、轻重机枪170挺、迫击炮8门。东北军向来都是红军的“老运输队”,先前连陕北红军都能在他们身上找便宜,这次又给缺枪少弹的中央红军送来了一份大礼。王平所在的红十一团每人都发了新的棉衣、大衣、挂包,武器置换后,还剩余一部分存在供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