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视心理素质提升(2)
个体的心理能力因素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个体各种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认知心理既包括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一般认知,还包括以个体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的元认知。个体的一般认知能力主要是指个体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认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个体在这些认知活动中体现的能力在心理学上一般称为智力,所以,个体心理素质中的心理能力因素又可以视为智力因素,但心理能力因素的外延比智力因素更广阔,它还包括了个体的元认知。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元认知是最高级的核心成分,它在个体的认知活动中起统摄作用,它加强了认知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有效性。个体的心理能力因素在个体的心理活动系统中发挥着操作性作用,个体对种事物的认识、对概念和符号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心理能力因素的作用,可以说心理能力因素是个体心理活动系统中的工作机。
个体的心理动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等各种能够产生选择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的发展水平从心理动力的角度体现了个体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动力因素一方面能够影响个体选择自己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般说来,心理能力因素发展水平高的学生,由于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都较强,所以,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出色。但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也有一些心理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在未来的事业上也没有取得比较辉煌的成就,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发展水平不高。根据心理学理论,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意志是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心理因素,一个对学习没有热情的学生,一个意志薄弱的学生,即使是智力水平很高,也很难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心理能力这种操作性因素,还需要心理动力这种驱动性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体能否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成长的实践表明,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业的成败与身心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应性因素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适应外界环境,适应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承受各种挫折和困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应性因素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由于对周围的一切都比较适应,所以,他们性格开朗、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对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困难,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措施,不会因为这些挫折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而在适应性因素方面存在问题的学习,他们在适应环境、应对挫折和人际交往上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他们情绪不够稳定、人格不够健全,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如果遇到挫折或打击,他们或者怨天尤人,或者一蹶不振。所以,适应性因素是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往往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初原因。
个体心理素质中的创造性因素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心理因素,它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之一。人类所特有的创新素质要以创造性因素为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创造性因素是否具备,对于学习和成才极为重要。
创造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都不是独立于心理能力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之外的心理成分,这几种因素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素质,即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升心理素质的意义
(一)个体意义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渴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有的人如愿以偿,有的人却难圆梦想。究其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如前已述,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其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生的基础。同时,心理素质由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之中。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影响了人的整个素质,从而影响了人的最终成就。所以,提升心理素质是提升人的整个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要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自我发展完善两大任务,缺一不可。自我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宽,包括潜能开发、自我评价、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优化人格等,这些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知识学习、恋爱、择业等人生课题的实践活动中。从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来看,许多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学习知识、恋爱、择业方面急待提高心理素质。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说: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慧,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生活告诉我们: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和幸福都始于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二)社会意义
未来的社会,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崇高的理想、良好的修德、和谐的人际关系、勤奋工作、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的飞速提升与结构转型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大力加快,各种社会的、心理的紧张刺激越来越多,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越来越大。在急速变化的时代,所有青年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每个人都注定会产生许多心理的困扰。因此,作为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认清客观形势,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认真刻苦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实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面对人生挑战的准备。
三、提升心理素质的途径
在本章以后的各章,我们将分专题讨论各活动领域的素质提升途径和方法,故在此仅说明提升心理素质的一般途径问题。
(一)发展心理能力
人的心理能力具体表现为智能。美国学者加德纳认为,过去人们对于智能的理解太狭獈了。传统的智力测验只测验了人的两种智能,即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至少包括七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智能。尽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还有不完善之处,但这种理论改变了人们对智能的认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心理能力或者说认知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不只是以语言符号和数学逻辑为认知对象的心理能力,还包括以其他事物为认知对象的心理能力。因此,在心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智能都得到最佳的发展。
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又是心理能力发展的主体。心理能力的发展要以心理活动为途径,以大脑为载体,心理活动的开展、智能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大学生在发展心理能力因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二)增强心理动力
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在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选择作用和动力作用。学生选择什么对象作为心智活动的操作内容,取决于学生的态度、情感、兴趣和价值观等心理动力因素。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台上把一道数学方程题讲得十分透彻和清晰,而一个学生在下面完全沉浸在言情小说里。由于这个学生的这种态度的影响,导致他没有把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作为自己认知活动的对象。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无论多么好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都不能产生作用。
由于心理动力因素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培养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动力水平的提高。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情感。情感对于人的活动具有调节功能,积极的情感能够增强人的积极性,成为活动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会降低人的积极性,成为活动的阻力。大家只有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热情,才会有持久而强大的学习动力。其次,要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具有指向性特征,如果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对学习心向神往。兴趣还具有动力性特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不竭源泉。再次,要在各种活动中磨炼意志。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坎坷和挫折。意志坚强、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挫,实现自己的目标。反之,意志薄弱的人,稍遇挫折,便却步不前。
(三)提高适应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能否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校出现了不少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其不能很好地适应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周围的人际关系。
由于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日益增多,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不少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在提高适应性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习适应性。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适应不良的问题,因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从而对考试竞争存在着恐惧心理,心理问题由此产生。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减轻考试压力,消除对考试竞争的恐惧心理。其次,学会与人交际,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提高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再次,要广泛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学会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如何形成自己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