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提高认知水平(1)

一、认知概述

(一)认知过程及结构

认知亦即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及周围世界的感知与理解活动。大脑接受各种感官输入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心理成分,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步骤和环节。

1.感觉和知觉

所谓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至脑的相应部位,便产生感觉。我们对颜色、光线、声音、气味、温度等刺激的感觉,都是这样产生的。感觉是最基本的认知活动,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整个认知过程,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才能继续深入。根据刺激的性质和感官所在的位置,把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肤觉、味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人们往往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得整体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便产生了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这就是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大脑按一定方式整合个别感觉信息,并根据个体既往的经验来解释所有感觉信息的结果。知觉具有恒常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等特征。知觉不仅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征,还依赖于感觉的主体状态,如主体的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等。

根据知觉活动中起作用的感觉器官不同,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肤知觉、嗅知觉等。

感觉和知觉,均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表面属性的瞬间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常合称为感知觉。

2.记忆

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必要时可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过程可看作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在一定时间顺序内展开的,根据记忆活动发生的先后,可以把记忆分为前后联系的三个基本过程,分别是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任何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识记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等形式。新的信息必须纳入旧的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获得和巩固。但某些情况下,当事物与人们的需要、兴趣、情感密切联系时,尽管只有一次经历,人们也能牢记。

保持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是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对知识经验的保持就没有记忆。

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已经储存的知识重新出现时能加以确认,这个过程称为再认。曾经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叫回忆。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是遗忘,它是保持的对立面。记忆的好坏是通过再认或回忆表现出来的。

记忆的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是保持和再认的前提,记忆的内容只有在头脑中保持并巩固下来,日后才能回忆起来,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通过回忆又能加强促进识记内容的巩固。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思维

思维是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间接而概括性的反映。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正。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思维能够借助一定的媒介物来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表现为思维对事物本质的全面而整体的反映特征。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媒介,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根据思维活动依据材料的不同,人们把思维分为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与灵感等。个体思维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表现出来。

4.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表象或语词描述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结果是事物的新的形象。与感知相比,想象的结果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与记忆相比,想象的结果指向未知或未曾经历的事物,具有新颖性;与思维活动相比,想象的结果具有更加鲜明的形象性。因为想象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巨大,想象常常被人们誉为认识的翅膀。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不同,人们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象活动的创新水平不同,人们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想象的现实性,可把想象分为理想、幻想和空想。

5.注意

所谓注意,是指意识对一定客观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情形与状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外界的一切事物以及我们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注意的对象。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与个体的意志活动、个体对周围环境的主动适应活动密切联系,如我们在寻找东西时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则是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它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原始反应,如听到具有一定声响的声音便会侧耳倾听。

(二)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活动的基本环节和进程与信息加工的进程极为相似。两种模式比较如下。

信息加工模式

认知过程模式

信息的输入

感知觉

信息的编码与储存

记忆、想象、思维

信息的建构

认知的结构化、系统化、个人化

信息的输出与应用

认知的具体化

(三)智力

智力,亦即一般认识能力。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组成。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反映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力水平高低用智商(1Q)表示。智商为个体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的;商数乘100。正常人的智商在90~110。如果某人智商高于110,说明此人智力优秀,甚至智力杰出;如果某人智商低于70,说明此人智力落后,甚至弱智。大学生的平均智力水平高于普通社会群体的智力水平。

二、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较之中小学生,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学生们的认知发展的整体水平依然是参差不齐的。概括地说,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是一般认知能力(智力)发展成熟,专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尚待形成。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智力)成熟的年龄在20岁左右。大学生正处在智力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已具有较完备的一般性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独立地对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领域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观察、分析、思考和决策,能保持认知对行为的指导与监控作用,但少数大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还表现出观察粗心片面、分析肤浅、思考缺乏独立性的特点。

由于大学生尚处于专业学习的基础阶段,其专业认知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水平亦十分有限。一位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颇感困惑的学生说:“高中阶段的学习一直得心应手,进入大学后,专业的学习让我异常犯难,尤其是较高级的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自己感到一筹莫展,虽然用尽全力,但还是考试不及格。”这一事例说明,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但大学生们的专业认知水平却亟待提高。而大学阶段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又为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同样,由于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基本上与学校相关,与社会和现实生活接触甚少,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也相对处于一种滞后状态。不少大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是非莫辨,对社会上的某些人盲信盲从,更有少数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太少,社会经验缺乏,轻易落入某些不法之徒设置的陷阱,导致身心俱损的后果,教训异常深刻。

二是以接受性、理解性认知活动为主,探究性、批判性、创造性认知活动为辅。

虽然大学阶段的学习强调自学为主,大学生也有一定的独立的学习能力,但大学生的认知依然以接受性和理解性认知活动为主,更多的时候要求大学生接受、理解和真正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的认知能力。进入高年级,大学生的认知的探究性、批判性、创造性成分增加,但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三是大学生的认知呈现出一个在认知需求与兴趣、认知目标与动机、认知观念与方式、认知内容与手段等方面的全面更新的趋势。

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说,大学生涯有着全新的意义。这一期间,大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兴趣、认知目标与动机、认知观念与方式、认知内容与手段等,均会发生全新的改变。从认知需求与兴趣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兴趣比从前更加集中于那些有利于个人发展与提高的对象上、对未知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热门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专业的认知兴趣不断提高等;从认知目标和动机方面看,大学生更希望通过认知的进步与提高,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来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惑,并为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和方式同样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科学的认知观念与方式逐渐取代主观的、片面的、僵化的和狭隘的认知观念与方式,成为大学生认知活动的主要特征;大学生在认知内容与手段方面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

三、正视认知心理问题

先天的和后天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环境的和自身的、习得的和固有的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进程及结果,使个体的认知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综合个体认知问题的具体表现,我们把认知心理问题概括为不良的认知心理状态、认知心理障碍、现实性认知偏差三大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予以正视,不能回避,继而想办法解决。

(一)不良的认知心理状态

不良的认知心理状态又称为认知的第三状态,是介于认知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状态,也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认知状态。主要表现为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过敏、记忆力下降、思维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持续时间短,一般能通过自我调节,如休息、运动、娱乐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和改善,且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影响较小。

(二)认知心理障碍

当个体的认知心理不良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不能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和改善时,就成了一种障碍。常见的认知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感知障碍

感知障碍是指感知觉的异常变化或明显异常。一般情况下,感知障碍常常是一些疾病的症状,尤以神经系统疾病多见。常见的感知障碍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消失、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有错视、错味、错触、错嗅、错听和内感性错觉,正常人由于过度紧张、虚弱等情况也偶尔出现错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没有相应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病人能听到有人在责骂他(幻听),常见的幻觉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其中以前两种最常见。幻觉可以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真性幻觉指病人所感知的幻觉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病人通常是描述为亲眼看到的或是亲耳听到的,而不是想出来的;与真性幻觉相反,假性幻觉不是通过病人的感官而获得的,如有的病人不用耳朵就能听到体内和脑内发出的声音,假性幻觉的形象,一般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不够生动,它不存在于外在空间,幻觉形象多不完整。

2.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可分为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两方面的障碍:量的变化障碍表现为记忆增强和记忆减退、遗忘等;质的变化障碍主要表现为错构症和虚构症等。

所谓遗忘是指一定阶段内的记忆丧失、至少部分丧失或只留片段的记忆,它是一种回忆的丧失,而不是记忆的普遍性减退,因此与记忆减退有本质的不同。